登陆注册
2515500000019

第19章 道德形而上学(4)

康德对《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第二部分的书评刊登在1785年11月15日的《大众文学报》。他刚在11月8日取得这本书的稿件,便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书评。在前两页里,康德仅仅作了第六卷至第十卷的简述,并指出第十卷无非是赫尔德(《人类最古老的文献》的重复。然后他又指出,第七卷与第八卷中关于种族的描述“择例娴熟、安排洗炼”,并“佐以作者精巧的判断”,同时包含“充满诗意的优雅段落”。但康德只是为一连串的疑问拉开序幕而已:该书洋溢的诗意不是与作者的哲学格格不入吗?“大胆的比喻,诗意的图像与神话的暗示交织在一起,不是像女裙环箍一样遮蔽了思想的主体,而非让它像透过薄纱一样隐隐可见吗?”当然,康德认为它的确被遮蔽了,并且列举了许多实例。他相信,赫尔德如果在举证上更有批判性的保留,对这本书将会有莫大的好处。令康德不悦的,还有赫尔德对于种族概念的排斥,特别是关于“肤色的区别”。对于赫尔德基于古代与人类教育有关的文献的讨论,康德谦称自己不是语言学家,而且只熟悉“自然”,所以没有资格判断,但他继而又对赫尔德反对的几个论点表示支持,康德第一个支持的论点是“人是动物,而且需要主人”。赫尔德在书中称之为“舒适”又“带有恶意”的原理。当然,这是康德在自己的书中接纳的原理。康德说明了为什么他认为这个原理没有恶意,而且是健康的,之后他又讽刺地补充道,“当然这个原理可能出自一个恶人之口”。

比起第一篇书评,赫尔德对这段文字并没有较多的好感。他祈祷说:“愿神让我也渡过此劫。”但康德还没有结束。在1785年,他又在(《柏林月刊》发表了“论人种概念的确定”一文,至少可以部分视为对赫尔德的回应。康德说明了种族的差异必须以遗传特征为准,例如肤色便是。因此,他主张人类总共只有四个种族,即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与红种人。接下来他还主张,除了肤色之外,人类并没有其他必然的遗传特征。对康德而言,这意味着混种的小孩必然接受两个种族的遗传,并且无可避免地将继续把这些特征遗传给自己的小孩。他拒绝不同的种族源自于不同的族系的说法,认为一开始人类都是同宗的,而且在自身当中都同时具有四种可能性,后来分化成种族,是为适应世界各地不同的环境使然,人类并没有种属的差异,只有种族的差异。“白种人不应视为与黑种人不同种属的人,人类之间毕竟没有不同种属可言,这样的假设否定了人类共同的起源。”

赫尔德曾表示,种族的概念没有任何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如此“变化多端而且难以确认……不同的颜色彼此融入对方:相貌凸显了遗传的特性;整体而言,一切都只是占有了整个时间与空间的巨幅画卷里的颜料”。奴隶制度没有任何成立的理由,它不仅仅残忍,而且是犯罪的行为。不管人类的差异有多大,最终都仅只是气候所造成的。康德反对赫尔德的看法,并宣称种族的概念有其根据,而且也是有用的(当然,这并不表示他反对赫尔德的结论)。康德再次强调人种之间存在着真实的差异,即使这最终仅仅是肤色的差异。就如他在赫尔德《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第二卷的书评中所说的,这个小小的差异是他与赫尔德之间惟一的歧见。

康德虽然不愿再为赫尔德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的续集作评论,却写了一篇文章来讨论与赫尔德有关的问题,亦即“对人类历史起源的推测”,其因缘可以追溯到70年代早期康德与哈曼关于《人类最古老的文献》的通信,但其直接的触媒则是赫尔德《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的第十卷。康德在1785年11月8日把他的文章寄到柏林,由《柏林月刊》在次年元月号中发表。康德认为,关于人类起源的推测之所以有意义,乃是因为在其中可以看见“人类从最初的原始天性中发展出‘自由’的开端”。康德以(《创世记》2—7章作为出发点,表示最早的人必须可以“直立与行走,有语言的能力……甚或可以交谈,亦即使用融贯的概念去谈话,因此也必须能够思考”。康德认为这些能力必须靠后天的努力去获致,但仍然可以予以预设,因为他所关切的只是以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类的发展。在一开始,人类完全听从他的本能,而且是快乐的。但他“很快地感受到理性的存在”。在想像力的驱使下,他发明了没有任何自然基础的渴望。首先出现了美食的享乐,其次,性的想像与欲望催化了遮羞叶的产生,而且“使人类发展为道德存在的最初诱因,是他的礼节感”。接下来,人可以看见未来的需要,最后他了解了我们是“自然存在的目的”,并且与其他一切动物不同。这样的认识“使人超越了动物”,让他“与一切理性的存在者站在平等的地位,因为他同样有权利要求被视为目的”。在以下的段落里,康德以典型的口吻说:在理性被唤醒之前,没有所谓的诫命和禁忌,因此也没有所谓的违犯。当理性开始工作以后,虽然它还是如此弱小,却尽全力与动物性搏斗,而恶也必然随后产生……从道德的角度来看,那个第一步是个堕落……以自然的角度来看,这个堕落的结果是生命中一连串空前的灾厄,即所谓惩罚。因此,“自然史”的开端是善,因为它是神所创造的,“自由史”的开端则是恶,因为它是人的造作。康德认为这个故事虽然证明了,尽管理性与自由对于个人似乎是有害的,因而有了罪恶,但以整个人类的角度来看,它们却是值得赞叹的。因为“不断增长自己善的能力”是人类的天命。

在结论中,康德提到了某种懂得思考的人才会感觉得到的抑郁,而没有思考的人们却一无所知,亦即“不满于那主宰整个世界的方向的天意”。康德认为,顺从天命是善的开展的必要条件。相反的,责怪命运只会让人们错失改善自己的机会。前述的抑郁表现在对战争的恐惧,对于人生的短促的不满,以及对于不虞匮乏的黄金岁月的渴望。康德试图说明,为什么战争是必然的,生命的短暂于人们是个恩惠,以及为什么黄金岁月不值得渴慕。在这个世界上,表面上看起来严酷的事实,其实是追求善的能力不断淬炼的条件。因此,每一个个人都必须体认到,“他有理由把先祖们的行为视为自己的行为,而且必须对于理性的滥用所造成的恶负起责任”。由于我们的作为可能与先祖们没有两样,因此我们要懂得知足。这个世界并没有由善转为恶,而是由更糟变得更好。

赫尔德当然不能同意。对他而言,“一个野蛮人,爱自己的妻儿……为自己以及自己的部落而辛勤工作,是更加真诚的……而一个有学识的人也可以是虚假的影子,所谓爱全人类其实只是在爱一个幻影,爱一个概念。在野蛮人的茅屋里,任何异邦人都可以有落脚之处,但是悠闲的世界主义者滥情的心里,却是个容不下任何人的茅屋。”赫尔德以前是康德的学生,而现在却成了他的敌人。一个人眼中的进步,在另一个人眼中是堕落,是灭绝人性。而且,赫尔德继续相信他们的冲突是对人不对事的,而康德则认为他只是在尽他做一个人的义务。(《对人类历史起源的推测》里的最后一句话是:“自然赋予每个个人在能力范围内这种进步作出贡献的职责。”或许康德对赫尔德的批评的确掺有个人因素,但即使如此,这个因素也不是像赫尔德认为的那么重要。康德已经开始把自己看作一个政治力量,对人类的进步有确切的贡献。

哈曼并不喜欢康德的“什么是启蒙?”,理由与赫尔德相去无几,而且他继续写文章反驳康德,虽然这些稿件都没有发表。在1785年降临节的第四个星期天写给克劳斯的信里,他问道:“这是什么样的良心呢?一个戴着睡帽坐在壁炉前面绞尽脑汁玄想的人,指控未启蒙者是懦夫,同时却有一队追随者组成的大军盲目接受他的指导,捍卫其神圣不可侵犯性与正统性。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取笑蒙昧之众的怠惰,如果这个英明的指导人甚至不把他们看作机器,而是仅仅把他们视为庞大的概念之下的影子?”令哈曼感到不快的成分,也早已让莱辛感到不快。他在写给尼古拉的信里说:“请不要再告诉我柏林有多么伟大的自由。在那里惟一的自由不过是一个人可以随意写写反对宗教的小册子……告诉我在柏林有哪一号人物胆敢为可怜的臣民争取权利,大声反对剥削与高压统治?这样的人如今在法国与丹麦已经比比皆是,不久之后你将会知道欧洲最奴役而没有自由的国家是哪一个。”对于像康德这种经过“审查”的知识分子而言,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诚然是个好地方。但它却不是一个生活的好地方。在这种处境之下,康德的文章真是对受害人的侮辱。

虽然哈曼试着原谅康德对待赫尔德的方式,虽然他自己也不完全同意赫尔德的思想,但毕竟他在精神上较接近赫尔德。从1785年以后,哈曼与赫尔德的书信往返已经逐渐减少。这或许不是偶然,但是也不能表示他反对赫尔德的计划。随着与赫尔德的关系的降温,他与雅各比的关系则日趋重要。

三、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哈曼于1785年3月28日写信告诉赫尔德说,康德“正在为《柏林月刊》写一篇新文章,讨论自然的形而上学以及物理学。其道德‘基础’也将在复活节书展里出现。他计划反驳加尔弗的附录将不会写成,据说他删节了这份稿件。他目前似乎有腹泻的困扰,而且我担心他会因为作品产量太多而毁了作家的名誉”。确实,康德从1784年春到1786年秋期间的产量的确颇为惊人。他不只完成了《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五篇重要的文章、三篇关于赫尔德《哲学思想》的书评,而且还另外写了两篇短论,为雅各布的《对于门德尔松的<晨间>的审视》作序,以及另外一部专著《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虽然他有长年累积的教学资料可以应用,而且有个抄写员供他差遣,其产品无论在量上与质上都令人诧异。

康德在1785年9月13日的信里表示,他在夏季完成了一本著作,但因为手伤的缘故,该手稿将在他的书桌上留到复活节。这本新作后来的确于复活节出现在莱比锡的书展当中。在9月13日的信中,他说明本书的宗旨如下:在我着手进行从前所承诺的自然形而上学以前,我必须先处理一个仅仅涉及其实际应用的问题,但它还预设了一个经验性的研究,即物体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也会在附录里讨论灵魂论的形而上学基础。灵魂论后来被删除了。康德在前言中表示,对于灵魂的经验性知识永远无法成为科学。“因为数学无法应用到内在感知,或也无法处理其法则。”一个对象里面有多少数学,便有多少科学性。因此,以内在感知为基础的灵魂论无法成为(《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里面的一部分。

康德认为自己必须写这本书,因为在他的观念里,科学必须有必然的确定性。仅仅具备经验性的确定性是不够的,但是必然的确定性只能是先天的。因此,我们只有“先天地认识了自然法则以后”,才能拥有自然科学,意思是说,“一切真正的科学都需要一个纯粹的部分,以便能建立理性追求的必然的确定性”。这个纯粹的部分只能来自普遍性的思想法则,最终是以范畴为基础。康德的进路也就是书里头的核心概念,也就是在“四个知性概念”下去探讨物质,亦即质、量、关系和模态。是故,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涉及运动学、动力学、力学与现象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康德以数学的方法去阐述,“即使不是完全照抄……至少是很肖似”。因为这个缘故,该书的四个部分又细分为界说(也许最好翻译成“定义”)、说明、命题、定理与证明。这样的架构使得我们很难摘要叙述该书的论证。

在第一部分中,康德提出了物质、运动、静止、复合运动等概念的定义,并说明以下的原理:“作为可能经验的对象,所有运动皆可以视为物体在静止空间里的运动,或者是物体静止,而空间以等速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在此康德所处理的“运动论”,物质被认为是纯粹的运动学,并不考虑运动的“原因”。在把物质定义为“在空间中移动者”的同时,他也借机区分了两种空间:“其一是可移动的,亦即物质的或者相对的空间,其二是一切运动最终指涉的空间……亦即纯粹的或者绝对的空间。”

在第二部分中,康德讨论了动力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亦即作为运动原因的“力”。在此,他在“实在”、“否定”与“限制”等范畴的架构里讨论物质的问题。首先他将物质定义为“充满空间的运动物”,并解释“充满空间”的意义乃是“对一切努力以其运动侵入某一确定空间的运动物加以阻抗”。这衍生了定理一:“物质充满一个空间并非通过其单纯的实存,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动力。”接下来的六个界说与七个定理都在说明“形而上学和动力学”的物质概念的结论。例如关于引力与斥力的定义,便是根据该命题得出来的,并认为物质以斥力占据空间(命题二)。然后他又主张物质可以“无限地被压缩”,却是不可透入的(定理三)。他以定理三批评了笛卡尔等人。笛卡尔认为藉物质的扩延可以导出其不可透人性。接着他又想办法证明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定理四),引力也是物质存在的必要条件(定理五、六),引力是一个物体直接通过空的空间对另一个物质产生的作用(定理七),而在宇宙里存在着一个无限延伸的本源引力(定理八)。

康德相信自己已经成功证明了所有外感的对象里的实在物,其性质若非单纯的空间性,就“必须视为力”。因此,他也认为自己已经把坚实的或绝对的“不可透人性”的“空的空间理念给逐出自然科学”。由于“以原子论或微粒子哲学为名……的机械的解释方式”,必须依赖绝对不可透入性或者绝对的不可克服性的理念,他相信自己也已经间接否证了它。这个理论虽然“对数学而言十分便利”,从德谟克利特到笛卡尔,也可能一直很有影响力,但是没有任何意义。当然,这个发现对于康德看待牛顿及其追随者的理论的方式带来一些变化。因为这个理论蕴含了原子论的思想,康德必须拒绝牛顿思想的这个侧面。然而康德的“力”的观念又搭上了牛顿思想的另一个侧面,亦即其对于万有引力的坚持。所以康德可以说是在试图澄清牛顿学说的信奉者对自己的误解。

同类推荐
  • 静一述林·郭沫若翻译研究

    静一述林·郭沫若翻译研究

    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编为综述,对郭沫若作为翻译家的成功之道、翻译活动、翻译思想以及翻译影响进行了整理与提炼;下编为郭沫若译作评介,对郭沫若的主要译作按德语、英语、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进行了分类评介;第三部分为附录,分为“郭沫若译论选”、“郭沫若译事年表”、“郭沫若译著详考”和“郭沫若翻译研究资料索引”四个部分,旨在为今后的郭沫若翻译研究者提供较为翔实的参考资料。
  • 黄逸梵:一生飘逸,一世梵唱

    黄逸梵:一生飘逸,一世梵唱

    黄逸梵漂亮吗?高鼻深目,身材娇小,皮肤微黑,被许多人爱慕。她是中国版的娜拉,热爱旅行,偏爱欧洲,去过印度,一生都以自立为目标;她是张爱玲心中又爱又恨的母亲,在其小说里,多次露脸;她看懂了人间万般风景,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读懂她的世界。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宋教仁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宋教仁

    宋教仁不仅获得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发展了自小就有的朦胧的反清革命思想。1901年,他考取了秀才,但他想的却是怎么样去推翻腐败的清政府。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与同学好友文骏等人登上书院东边的漳江阁。年青的宋教仁纵谈中西政治的得失,关隘的险要以及古今用兵的胜败,豪情地说:“中国人痛恨满清政权久矣!有英雄起,雄踞武昌,东扼九江,下江南,北出武胜关,断黄河铁桥,西通蜀,南则取粮于湘,击鄂督之头于肘,然后可以得志天下。”巧得很,10年以后,果然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爆发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国政权。
  • 跋涉

    跋涉

    《跋涉》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坚持正确思想政治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当正确路线占主导地位时,他的工作就比较顺利,容易取得成绩;当“左”的思潮和错误路线占上风时,他即使付出很大的努力,工作也难免受阻,难有作为。个人如此,党和国家亦如此。“文革”时的极“左”思潮将社会引上歧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使国家民族重新焕发青春,欣欣向荣。我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 后宫——帝国王权中心的红颜往事

    后宫——帝国王权中心的红颜往事

    本书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十多个权利女人的奋斗史,包括汉武帝的四位皇后、唐太宗李世民妻长孙皇后、明英宗妻钱皇后等。
热门推荐
  • 无敌传人

    无敌传人

    只是一个落魄的宅男,李闲却被慈祥又诡异的林老伯莫名信任,将他那高挑美丽的独生女儿全权托付给了李闲。从此以后,李闲的生活开始变得不同寻常起来……(欢迎加入本书交流群:647045202)
  • 遨战星野

    遨战星野

    战争过后,科技再次发展,人类打开了基因的枷锁。时代再次迈进,星际时代到来,一个少年自地球腾空而起,为自己,为人类,一直战斗着,并将战斗到永远。
  • TFBOYS之莫承诺

    TFBOYS之莫承诺

    凯洛――“去旅游吧。”――“去哪?”――“你心里。”――“你一直都在我心里啊。”玺诺――“玺欢玺欢,比天空还远的是什么?”――“是星星。”――“那……比星星还远的呢?”――“是你。”源沫――“学长,你懂不懂有借有还这个道理啊?”――“懂啊。”――“那么还我的喜欢和爱呢?”
  • 官场现行记

    官场现行记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李伯元,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
  • 虫王棋

    虫王棋

    地球历2020年,来自银核边缘的七级生物文明初晓族的逃亡舰队途径太阳系,在冥王星上采集了大量幽能资源并顺带从地球上拐走了不少用于填充基因库的本土生物后,再一次开启了星际逃亡之旅。廖是非便是那被初晓族拐走的地球本土生物之一,因为是二级文明的智慧生物,所以有幸成为了初晓族风暴女皇琉月的下仆,拥有能力种子为风之刃,随后被投放道来自宇宙上古时期太虚族的产物:方寸星上,参加虫王棋,为赢得自己的生命而生存着。
  • 你傻不

    你傻不

    往事到了回忆的时候,就真实的跟假的一样。那是的我怎么这样,再来一次我还会选择吗
  • 末世重生之深望浅顾

    末世重生之深望浅顾

    大致情节:男主跟女主一块儿死了,男主一直喜欢女主,两人都挺冷的,而且末世前,女主认为男主是为了钱才跟他一块儿的,男主影帝,所以女主不知道男主喜欢她,而且女主家庭有个规矩,只有成家才能自主创业,然后上一世男主死的时候让她先走,女主从来没有被这么重视过,然后就比较感动,女主重生后就对男主好,然后慢慢被男主吸引,顺便打怪升级异能,然后研制出疫苗,然后he剧情围绕男女主,文笔小白,作者懒癌晚期,勿喷
  • 魔王降世:仙君别跑

    魔王降世:仙君别跑

    李青鸾出生之时,便被奉为灾星,为隐藏她的真实身份,隐去了她脸上的胎记。可是当李青鸾十五岁时,胎记重现,所有的事情纷勇而至,天界,人界,都容不下一个李青鸾。她堕入魔道,却不想前程往事涌入心头,一切不明白与不甘心,最终爆发……
  • 赘婿之不死王庭

    赘婿之不死王庭

    活着很累,我曾想过去死。渐渐地,我忘记了自己从哪来,要到哪去。不觉间,我厚颜无耻地活到了现在。浑浑噩噩里,我创造出了一个无敌的势力:不死王庭。懵懵懂懂中,我爱了一个人,一寻,便是九世轮回。
  • 终极一班6之命运之神

    终极一班6之命运之神

    自从火焰使者被魔化之后,蓝斯洛为了金时空决定对抗魔化的火焰使者,断肠人最后的出现,两个人格的互换,为的是金时空的未来而战,时空穿越者,竟然出现,大战由此而发,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