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02700000026

第26章

更令人感佩的是他在耄耋之年,仍在不断地超越自我,不停顿地向他的理想境界奋进。当然,令人扼腕的是我们不再有机会去见识他那壮心不已的进一步成就了,也无法看到那些还没有画出来的画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那将是些内心充满阳光的画,是些能带来巨大精神愉悦的画,因为从眼前的这些作品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在进行创作时的富有感染力的愉悦。

在一年前的那些日子里,在苏老汤泉湖边的住所旁,人们常可看见他拎着水壶或是拿着小铲在院子里的花草丛中忙碌着;在清晨和黄昏的水边柳树下散步的他总是笑眯眯地和邻里打着招呼;他会为池中的荷花开放兴奋异常,拿着相机左拍右照;他也会站在栏杆边长时间地凝望湖水和天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而一旦进入工作状态的时候,他就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蹙着眉,呶着嘴,拿着笔、刀、布等可用的物品,挥洒着浓墨重彩、细雨云烟,不到精疲力竭就不会离开画布。

一般来说,苏老过去对他刚画的画都会左思右想,推敲再三,有些画挂在墙上几年时光,看着有想法了,也会拿下来大动干戈。而后来他是越来越成竹在胸,在画前的深思熟虑和缜密思考,使得他动起手来一气呵成。特别是在他晚期的艺术创作中,“从心所欲不逾矩”,应当说是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自由。

有人说过,看着轻松凝练的作品,实则蕴含着更为巨大的劳动。苏老的作品就是这样,大象无形的逸笔草草之作,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一路走来,他几十年持之以恒的艰苦劳作硕果累累;更应引起关注的,则是他为之奋斗的艺术理念,这种终其一生历久弥坚的理念,应该说,是成型于他的青年时代。

那还是在贫穷积弱的旧中国时期,迷茫中的热血青年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着出路:

民族的出路,国家的出路,艺术的出路……是林风眠这位艺术的巨人,以他融合中西艺术以创造新艺术的召唤启蒙了苏天赐的艺术心智,这种今天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提法在当时却需要过人的胆识、充分的自信以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尊;当然还要有杰出的艺术才能,这种才能够帮助他们看穿近现代西方艺术的万花筒,让千变万化的表现方式还原为艺术的本源:那就是艺术必须发自心灵的真诚。

凭着这种睿智和真诚,苏老在艺术的园地里耕耘了数十春秋,个中苦乐诚如他曾在1990年代写的自述中所说:“艺术的道路并不铺就现成的鲜花,要获得便得寻找,常伴随的是徘徊和迷惘。我有幸生活在能广泛交流的时代,我得益于历代的——古的和今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大师们的昭示和得益于自然的感受是一样的多。我看到有高翔的云雀,也有啼血的杜鹃,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唱得撼人心灵,是因为它们的声音都是出于肺腑!”

应当说这事实上也是他自己的艺术历程的写照,是他一辈子一以贯之、身体力行的艺术信念。这就不奇怪为什么数十年来无论是严冬酷暑,无论是雨雪晴岚,他总能顽强地坚守着他的艺术园地,坚守着他的艺术底线——事实证明,这是一位艺术家能还报社会的最好礼物,最珍贵的礼物。

有了这份信念,他们就能敏感于置身其中的现实社会,敏感于周边的自然万物:或是昂扬激愤,或是困顿磨难;或是大地回春,或是万木萧瑟。他们笔下的山山水水、芸芸众生也就不会仅仅是照相机前的自然形态,而是凝聚了时代精神的艺术品。不是用理论,不是用刀枪,甚至不是用科学,艺术家是用心灵、用画笔、用他们的作品来作用于社会,反映人民的心声。

“在政治的锣鼓之外,市场的喧嚣之外,我所听到的生命与艺术的另一种声音。”这是海外学者熊秉明先生当年看到苏老作品时所说的话。客观地说,在他所说的这两种会导致艺术平庸的外在因素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本源性的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怎么画油画?

我们从苏老早年的文稿中可以看到,他对此早有明确的看法。而今他遍游各国,亲身考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更印证了他的看法,那就是油画本无定则,油画的技巧只有在找到适合其所表达的对象的方法时才会成熟起来,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是、也只能是产生于生存在某一特定历史生活环境中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灵的产物。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画抽象画时,他的回答与赵无极的看法很相似:赵无极认为抽象与具象本无高下之分,一切都是性情使然,不可强求;苏老的看法是我们面前的世界充满了惊喜与意外,陶醉于大自然中已使他感到非常满足。

因此他总是对世界、对生活充满了感激之情,对他的艺术更是须臾不可离开,即便是在他罹患重病、面对步步紧逼的阴影之时。当有人问他,是不是该休养一下以便恢复体能,有利于治病?他似乎预感到时日无多,宁愿似火焰般燃烧殆尽,也不愿为了生命的延长而虚度时日。就在那些日子里他总是急不可耐地抓住一切机会外出写生、思考、创作,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只要不是体力实在不支,他总在工作着。他像个战士,在最后的日子到来之时,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绝不放弃……如今我们面前的这些画就是他勇攀高峰时留下的历历足迹,是他用生命的辉煌所谱写的大自然的颂歌,是他漫长的艺术历程的最终到达之处。应该说,苏老的艺术,从一个方面,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的实际内涵。

“东方意韵——苏天赐艺术回顾展”学术研讨会纪要

南北高阳刘震

[编者按]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东方意韵——苏天赐艺术回顾展”于2008年10月10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共展出中国油画一代名家苏天赐教授自1948年到2006年间创作的作品130件。展览开幕的当天上午,在中国美术馆七楼学术报告厅专门举行了本次回顾展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学术一部主任陈履生主持,与会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有:范迪安、袁运甫、袁运生、王宏建、李松石、李树声、戴士和、郑工、尚辉、邵建武、尚扬、朱虹子、赵力、夏硕琦、李永林、梁江、禾兴、吴为山、丁方、曹意强、徐虹、钱绍武、裘沙、米如群、冯健亲、邹建平、沈行工、陈世宁、刘伟冬、张友宪、钱大经、穆家善、龚云表等。本篇纪要是根据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的发言录音整理而成。

主持人: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今天的来宾非常之多,仪式也很热烈。尽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开幕式,是隔三差五地举行,但苏天赐教授的这个回顾展却带给我们大家更多的感动,也形成特别的景象,它带给我们的是江南的意象和苏天赐教授独特的艺术风采。正像刚才在开幕式中,主礼嘉宾们对这个回顾展给予的极高评价,苏天赐教授的油画创作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为此,我们举办“东方意韵——苏天赐艺术回顾展”

及这次研讨会,是中国美术馆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策划和精心组织,从出席的嘉宾阵容也可以感到这一点。接下来,首先请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致词。

范迪安:各位来宾,美术界的各位先生,理论界的各位同仁,还有我们新闻媒体的朋友们。今天我们回顾苏天赐先生艺术,先有了展览的隆重开幕仪式,又得到了由南京艺术学院冯健亲院长主编的苏天赐先生大型画册,现在又有这次学术研讨会,这就构成了发言苏天赐先生整个艺术回顾展活动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此时,我为苏先生的一句话而感动,他曾说:“我总是要回到画布面前去。”我想,苏先生是一个真正的画家,一个真正的画家总是要回到他自己的那个创作的空间,回到画布面前,就是进入到了自己的创造世界。所以,我们今天能够有幸面对苏先生这么多作品,我们就是站在苏先生的创作面前。我觉得今天这样的一个研讨会尽管时间有限,但中国美术馆对于这个研讨会给予非常高的学术期待,我也特别感谢各位专家前来参加,谢谢!

主持人:谢谢范迪安馆长热情洋溢的致词。我这里还要特别说两件事,一是吴为山教授为这次苏天赐艺术回顾展以及捐赠活动,做了很多前期的联络的工作。如果没有他,这次活动可能会拖延很长时间,所以我们向吴为山教授表示感谢!二是要特别说明,有一位苏天赐先生的同学,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何燕明先生,他参加了开幕式,因为身体的原因没能继续参加这次研讨会,他写了一份书面发言,有一些独特的感受,我将在适当的时机给大家宣读。下面先请袁运甫教授发言。

袁运甫:今天参加这个十分隆重的苏老师艺术作品回顾展,我非常感动。我于1949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时,他是我的老师。今天看了每一张画,特别是看到《黑衣女像》这一张画时,感到非常亲切。那时,我们学生几乎是排队到学校隔壁的二楼,一间很挤的房子里去看这张画的,当时在学生里面就很轰动。两年前,我又读到苏老师最后写的一篇文章回忆这幅画的创作,就更加感动。什么是永恒?他谈了人生是一种艺术的体验,是非常深刻的。其实,苏老师谈的艺术体验就体现在他这个展览的所有作品之中。

我看了他夫人写的回顾苏老师的文章,我也非常感动。作为一个着名的画家,一个艺术家,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艺术教育,花了非常大的心血,他的投入,超过很多很多人,这一点也是需要有牺牲的精神,才能很尽情地投入来培养青年一代。他对艺术教育事业的贡献,可以总结出四点:第一他有一种扎实的写实基础;第二他有严格的治学态度;第三他有真诚的审美感情;第四他是有更高的一个标准,是一种创作精神追求的标准。这个总结,是他一贯的、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思想的结晶,我觉得在中国当代美术教育里是非常可贵的。我读了苏老师的年谱,作为一个着名的大画家,他能够把这么多的精力投入在教学中,他最后很多的时间都是带同学到全国各地去,深入生活,去写生,而且画了大量的作品,这种做法,是一种模范行为,确实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

苏老师毕生心血的投入,使得今天他有这么多的作品与大家见面。而且,在他人生中也受到各种各样与他老师林风眠先生一样的不愉快的遭遇,我想,他也是很痛苦的。

这说明,他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里治学,他需要有很大的牺牲精神。所以,为什么苏天赐老师能在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有一个崇高的形象呢?我想这和他在教学上的投入实在是分不开的。他为了表示对自己的老师一种崇敬的心情,大约每年在林先生生日的时候,都要向林先生致贺,都要争取一切机会使他的老师能够宽心,能够享受到一种学生对老师应有的回报,这都是非常可贵的做法。我还看到一个材料,苏老师在南京开个展的时候,刘海粟先生给他题了“源于自然,胜于自然”,我觉得刘海粟先生对他作品的评价是非常真诚的。真正的美,的确是源于自然,胜于自然的。1982年在他60岁的时候,他才获得了正教授的待遇,大家可以想想,苏天赐老师确实是一个非常平常,但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南京获得了省优秀教师这一最高的奖赏。所以,他的艺术实践和他的为人的态度,都尽心尽力表现在艺术教育事业上了,大家也都给他一个非常准确而真诚的一个回应。

今天这个展览非同寻常,每一个人都会带着不同感情去欣赏他的艺术。他把中国艺术的发展能够连接起来,中间不至于空白。这个连接是苏先生在艺术上的一种自信和不懈努力,也和他的客观的评价是分不开的。所以,他是很有力量的一个形象,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因此,我说这个展览办得非常及时,也非常自豪。

我记得在他夫人的一篇文章里,对他的艺术,只用了一个概括,这个概括便是“具象表现主义”,我觉得这个概括用得很准确。应当说,苏老师是在“具象表现主义”里一个重要的奠基人。而且,他的这种“具象表现主义”是和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欣赏他的笔墨、欣赏他的色彩、欣赏他对于那些客观自然形象那种表现的着眼点,都是和中国艺术精神分不开的。他的艺术有那么大的力量,我想这就是他的作品在说话了。

尤其是当他发现他得了不治之症的时候,他在医院里还不断地背诵杨绛翻译的英国着名诗人蓝德写的一首诗。这个我看到在他夫人的文章里有专门记述,在他自己写的文章里,也是充满着这种感情……“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只要火苗还在,自有春晖满怀”。这就是他对于生活、对于大自然的那种迷恋,那种热爱的感情,他在画每一张画的时候都是充满着这种情感的表达。在他病情很重,甚至病危的时候,他还是充满了情感,充满了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艺术的追求。他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其他的要求,他是非常纯真的一个艺术家。所以我们今天看他作品,都会感觉到他的为人、他的艺术态度、他的艺术追求,这是一个在当代非常了不起的杰出的艺术家。这个展览我想会打动很多人,包括像我这样的他的老学生,或者一些青年一代的艺术家,这在当代是会引起美术界高度重视和研究的一个大的课题。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袁运甫教授的发言,他系统地总结了苏天赐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同时也解读了苏天赐先生的夫人凌环如教授写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发。下面请钱绍武先生发言。

钱绍武:我今天看了苏天赐先生的画,以前从来没有看过他的原作,这些画让我非常震惊。油画是我们向欧洲学习的一个画种。但是一个画种吸收过来,要变成我们民族的,变成我们自身的血肉,这是很不容易的。中国人是学得非常快的,融合得也很快,但真正融入心里,那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我觉得苏天赐先生就已经把这个融化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心里了,把这个欧洲的艺术形式、艺术方法,完全转化为我们中国人自己内心的表达方法了,完全融汇了!

同类推荐
  • 做个自在人

    做个自在人

    本书第一部分叫故土集,是李子胜在家乡百里滩行走的所见所闻,具有渔盐文化价值;第二部分园丁集,是李子胜作为教师作为人父的一点思考心得,对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有积极意义。李子胜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可谓十分成功,他的儿子2007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将远赴伦敦大学继续深造。第三部分行路集,是记录李子胜作为一个教师作家的人生经历的碎片式的感悟。第四部分是李子胜与文学活动有关的一些文章,记录了李子胜文学创作的历程。这本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作家作为教师身份的教育孩子的心得感悟的系列文章,具有向广大家长的推广价值。
  • 张强文集·国画与思潮观察卷

    张强文集·国画与思潮观察卷

    五卷本的《张强文集》收入了我从1983(《四僧艺术略论》)到2009年的160余篇文章、300余首诗歌,跨度达26个年头。其实,这个学术履历,远远不能包括我的研究范围,甚至无法构造出一个基本的框架。而我的学术研究的重心,已经逐渐地凝结成为三个基本的走向,即“中国绘画学”、“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视觉文化研究”,这同时也是我在山东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带硕士生的三个培养方向。“中国绘画学”方向包括了如此的内容:《中国画论体系》、《中国绘画美学》、《中国山水画学》、《中国人物画学》、《现代国画形态》。
  • 我本是散淡的人

    我本是散淡的人

    本书收录了“找不到感觉”、“包办婚姻”、“自我革命”、“朋友就是幸福”、“好男不跟女斗”、“害怕文学”等200多篇杂文。
  •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梁启超讲王安石其人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梁启超讲王安石其人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行者。其对王安石的评述是代表其“立宪”理想的现代传记经典。钩稽甲乙、衡量是非,力图还读者一个真实的王安石、一段真实的历史。可谓视角独特、意识创新、论述严谨、评判公允。是人物传记中的经典之论述,读来耳目一新,启人心智。
  • 地下

    地下

    1995年3月20日,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地铁沙林事件,事件发生后,村上春树亲自花了一年时间,面见亲历事件人士,进行录音采访,加以必要的文字加工,集结整理成这部《地下》。这是村上春树追踪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描写逼真,也是村上春树首部非虚构类作品,意义重大。《地下》是村上春树转型之作,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是对日本这一“责任回避型封闭性社会”的深刻反思。《1Q84》是《地下》的遗址。始自《地下》并不断发展的物语理念在《1Q84》中努力付诸实践,但并未充分实现。也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下》比《1Q84》更成功。
热门推荐
  • 愿集一生

    愿集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对这世界越发的不留恋;随着生活的磕碰,是对这梦境残忍的打破……幸福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人生啊,可笑可叹。
  • 入侵梦界

    入侵梦界

    其实本文简略也就是之后的内容才是重点,不过开头显然铺垫过头了,而且情节也没设计好,哎,如果有兴趣这两万字的简略可以看看,魂魄基本上在里面把整个故事全部阐环境发展阐述出来了。也算是起点中比较另类的太监吧,故事总是要完整的,那怕失败他也是要完整才是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
  • 如果有来生2

    如果有来生2

    苏梅热爱钢琴,因上学认识同桌林月,两人成了好朋友。两人认识了同班同学陈世龙,三人发生不同故事。同时,三家人的上一代命运也揭开神秘面纱。因为家庭的变故,三人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家人的恩恩怨怨交织到一起,有幸福,有痛苦,有甜蜜,有忧愁。每个人的命运都被一双无形的大手往前推着,不知道推到哪儿去.......
  • 末日猎尸

    末日猎尸

    意外使他颠沛流离,奇遇使他重拾信心!在智能系统的帮助下一道道基因锁相继开启!黑夜就要到来,黎明何时重现?在朋友和运气的辅助下!他将普度众生,拯救这个世界!末世生存,等你来战!
  • 娘子不许我做咸鱼

    娘子不许我做咸鱼

    本是孤儿的他一不小心穿越到一个古代家庭,本想做个纨绔子弟,却做成了名人才子;本想守着娘子过日子,却做成了王爷;原想只爱娘子一个,却变成了妻妾成群。翰墨表示,好难啊!
  • 十载悲欢如梦

    十载悲欢如梦

    十载悲观如梦,抚掌惊呼相语,往事尽飞烟。
  • 带个中二病男主怎么打得过魔王

    带个中二病男主怎么打得过魔王

    这讲述了一个中二病晚期少年,与一个自称女神的,美丽女子穿越到异世界,但是。。。中二病勇者,傻瓜女神,健忘的旅行商人,一次只能发一发的大治愈术师,这样的队伍怎么可能打过魔王?
  • 霍格沃茨之最后一个布莱克

    霍格沃茨之最后一个布莱克

    他,是布莱克家族的唯一传人;随缘更新,不喜勿喷
  • 纯色环上的风铃

    纯色环上的风铃

    一个富家少爷从小父母就经常不在身边,在一个偶然的意外中认识了一个叫纯的女孩,他以为他们会一直一直在一起,可是后来,一场事故使他们分离。后来,机缘巧合下发生了许多事情……
  • tfboys之三公主的爱恋

    tfboys之三公主的爱恋

    这本书只要写了三位公主来到重庆遇见三只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一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