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979500000034

第34章 体验与独白——个人视角中的生命记忆(3)

在中国,几乎是一代人经历了上山下乡涨潮落潮式的迁徙。如今,当年的知青们已经消失在茫茫的人海里。他们的感情和人生价值观的定型期大都在乡村渡过,在知青文学的描述中,可以看到知青运动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命运所产生的种种复杂的后果,也可以看到知青们后来回归城市后的艰难的奋斗,以及内心的失落和惆怅。除了那些在知青文学创作中成名的一大批作家外,也有许多人在20-30年后,开始回忆自己的那段生活,希望在记忆的追述中,找寻自己的青春,也想让自己当下的生活,主要是精神生活有所改变。

一、历史、时代和个人的悲哀

高志远的《回城之路》是一部知青题材的文本,具有非虚构性的文本特点。《回城之路》出版于2000年,此时,距离1968年开始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了30年,这个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特殊运动,给一代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生命经历和记忆,但也在苦难和磨砺中造就了一批“知青作家”。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一代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有才华的知识青年,以自己知青生活的积累创作出一批知青小说,在文坛形成了知青小说的创作热潮,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叶辛的《蹉跎岁月》,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孔捷生的《大林莽》、《南方的岸》,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黑骏马》、《金牧场》,陆星儿《达紫香悄悄地开了》,老鬼的《血色黄昏》等,这类小说以“知青文学”的命名,载入了文学的史册。而90年代后邓贤的《中国知青梦》轰动一时,到2000年以降,邓贤的《中国知青终结》,还有表述中国知青记忆的“民间备忘文本”又开始形成新一轮的出版潮流,梁晓声的《年轮》、叶辛的《孽债》等电视剧的热播和小说的出版,2004年姜戎的《狼图腾》的热销,使人们依序“知青文学”的命名,而将其冠之为“后知青文学”来加以审视。高志远的《回城之路》与这两拨潮流似乎都不沾边,她不赶拨不赶趟,更多地是为了回忆记录下自己这一段难忘的经历。

高志远表现的知青群体,不是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里的那些知青,满怀激情和理想,用生命和热血去征服自然,有一种悲壮的情怀。也不像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的知青对陕北的土地和老乡所怀有的真挚的情感;或是像孔捷生的《大林莽》那样有惊心动魄、九死一生的悲剧故事,而是一群被边缘化了的人,他们所渴求和奋斗的只是要回到自己出生的城市,那里有父母,有从小生活的家。正如小说题旨所示,她写的是知青的回城之路,这是被知青文学多少有些忽略了的一页。

《回城之路》里的主要人物,在知青群体里属于边缘人,他们大都“出身不好”,或是父母有这样或那样问题的人,像主人公林菁菁的父亲是国民党财政部的小官员,在她还未出世就去了台湾。洪接锋姐妹出身于旧军人家庭,高钰的母亲在“清队”中自杀,徐玲是“历史反革命”、“右派”家庭出身,先梅家里是“资方代理人”,李应笙其父特嫌问题未定性,梁毅工人家庭出身,但其父卷入了“现行反革命”案,等等。在农村,一次次招工,推荐上学过后,他们成了同届下乡知青中最后留在农村的人,看不到前程,苦熬着绝望的日子,所以他们中的有些人,像其父被镇压了的占斯琴不得不用女色为回城铺路。而林菁菁唯一的指望就是靠“病转”回城。

“病转”这一词语在今天已经没有人能理解它的含义,但对林菁菁这一批靠“病转”回城的知青来说,却有着不堪回首的记忆。找人、托各种关系写病历,有的真,有的假,有的是弄假成真。林菁菁、占斯琴姐弟都是以很难判断的坐骨神经痛病转回城的。而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看赤脚医生手册,研究各种可以造假的病例,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癫痫病等等,制造一摞摞病历和诊断证明书,不惜装病、装腿瘸,上上下下跑各个部门,盖11个章子,甚至林菁菁决定如果县知青办不转自己的关系,就用冷水泡关节得上风湿病,或是用队里的碾磨轧断一条腿,宁可断腿也要回城。在这部40万字的篇幅的文本中,写了一群知青不同的“病转”的过程,林菁菁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假病成真,终于回城。而回到城市后成为没有工作的社会青年,“可在我已经十分知足,这还是我经过九死一生的挣扎换取的啊!”这种屈辱、繁难的过程,不可告人的“计谋”和全社会“秘而不宣”的合谋,读来仍令人唏嘘。

《回城之路》体现出高志远在写作上的实力,因为存在着人物的原型,所以她所描写的知青形象很有代表性,成为当代文学中知青形象的一个补充。当然,这部作品最主要的意义是它为将来留下了一份民间备忘文本,这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二、来自历史瓦砾的生命纪实

野莲的《落荒》以文学的手法,本真地叙写了知青去内蒙古草原插队的经历,描摹了他们在爱情、成长中所遇到的种种遭遇。2001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推出了强调纪实、非虚构性的《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6部,包括野莲的《落荒》、杨志军的《无人部落》、吴传之的《泣红传》、逍遥的《羊油灯》、刘汉太的《狼性高原》、成坚的《审问灵魂》。丛书的策划者之前出版了标记为“新新闻小说”的《血色黄昏》,引起轰动,加印了4次发行40万册,这可能直接促成了《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的组织出版。正因为有前期的策划,所以《落荒》与《回城之路》那种自发的写作明显地不同,在题材组织上尤重长篇纪实文学、长篇纪实小说等,这也是我将《落荒》纳入这分析阐释的考虑。《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在写法上、和主导倾向上是有要求的,因为丛书的策划者提倡记忆的自尊、自主、自立、自强和记忆的精神品性、灵性、个性及血性。拒绝表述记忆的僵化、矫饰、轻浅和圆通。鼓励将记忆靠近良知的自我解剖与灵魂酷审。《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有心从虚饰中突围,深刻楔入人类精神的真实处境,从而获得一种广阔而深远的历史感与人类感。以此去观照野莲的《落荒》,有些是符合这些要求的。

女主人公长征当时是以北京知青的身份,作为“文革”中第一批,也是全国最早的一批知青,于1967年11月奔赴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接受再教育,“从此,我们开始了苍凉万端的人生”。尽管在表现手法上,《落荒》有很浓的文学色彩,这可能与故事发生的草原背景有关,写了牧场、草原等可以充分展开描写的场景,还有展现出民族差异的牧民的生活,但因为《落荒》的某些非虚构性的特点,许多情节和表述对象都在现实生活中有据可考。作者插队牧区的经历,虽然是个人的,但一些类似的生活和相近的场景,在《血色黄昏》、《狼图腾》中都可以看到,尤其是《狼图腾》中知青在内蒙养小狼的故事可以和《落荒》成为互为参照的读本。《落荒》无疑是一部内容丰富、复杂,包容面广的生命的“史记”。流年似水,往事并不如烟,一代知青共有的集体记忆,再度在《落荒》中被还原为可感可触的生活画面,有过类似生存体验的读者会感到似曾相识,会在阅读中重返生命历史的记忆。

相比较而言,野莲在《落荒》中所提供的知青记忆更为惨痛和惊心动魄。女主人公长征17岁报名去内蒙插队,走前她爱上了当年的造反派首领余汝明,两人去了同一个地方。余汝明凭借着个人的一些优势成了知青领袖,他完全控制了长征,并且利用了她对他的崇拜,占有了她。但厄运也就此开始,18岁的女孩死心塌地追随着偶像余汝明,由盲目到盲从,因受到余的牵连,而遭受了监禁、诱供、劳改等一系列的折磨。但她用整个生命去爱的余汝明,在被捕后却出卖了自己的亲人,又为了别的女人,精心策划地设下了陷阱来摆脱长征。也正是在余汝明的一次次欺骗中,长征这个受害者、受骗者逐渐地醒悟,成长、成熟起来,尽管她已是满身心的伤痕。《落荒》深入细致地刻画了余汝明多重复杂的人格,揭示了产生这一类人的社会根源和个性原因。在以往的一些知青文学中,知青大都作为历史的受害者来进入叙事,而在《落荒》中,知青中的某些人也是荒谬年代社会灾难的参与者,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个人灵魂的黑暗面,就像余汝明是很具有欺骗性的,在当代文学中是个特殊的人物形象。不过,野莲在写这个人物时,可能因为离真实生活太近,老是拉不开距离,所以在表达上有些过于情绪化,影响了写作上的提升。

同类推荐
  • 生命中的美丽

    生命中的美丽

    每一个困境都是祝福,每一个恶人都是天使。我们经验着我们的选择,我们经验着自己的心灵。人与人需要和谐,人与自然需要和谐,人与动物需要和谐,整个社会需要和谐,而这一切和谐都离不开爱,离不开自我的和谐。爱可以让人充满智慧,自我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基础。多年来,我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灵力量,以微薄之力改善自我所处的环境,同时,从改善自我的精神处境出发,以图在任何困难、挫折、磨难、意外等情况面前变得通达、圆润和自在,并对他人构成影响。而这种改善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去学习,去奋斗,去体验,去思索,去反省,去修炼,去与物对接,与人对流,与生活讨经,与书中探秘,历经千辛万苦,一点点地觉悟,一步步地力行。
  • 顽童小番茄

    顽童小番茄

    《顽童小番茄》讲述了大家庭中九岁女孩“小番茄”的成长历程。简媜以她的敏锐的观察,生动刻画了小番茄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她那调皮可爱的独特个性。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惊讶于孩子们对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时,其成长中折射的教育问题和社会文化氛围同样令人深思。正如作者所写:“在这教育的高风险时代,这本书写给愿意‘拨冗’反省的大人看。”
  • 晚清文学研究

    晚清文学研究

    中国的近代社会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是从社会到文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期。本书集中论文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对这一历史做了比较全面的反映。本书共有30篇论文,分为五辑:第一辑5篇,都是研究龚自珍的文章;第二辑5篇,全是研究黄侃的文章;第三辑7篇,主要是研究近代散文的文章;第四辑6篇,全部是研究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文章;第五辑则是综合类,共7篇,研究的对象涉及诗、词、小说、戏剧和社团流派以及近代文学研究中某些重要的问题。
  • 王家岭的诉说

    王家岭的诉说

    “这是一起造成38人死亡、115人受伤的极其严重的责任事故”。这是一部直赴灾难现场,用事实的真实追踪描述还原灾难的内情文学报告,是超越了新闻报道的直观表层描述之后的事实和理性思考与追问。《王家岭的诉说》是一部典型的灾难文学作品。赵瑜率队,五作家察访祸灾真相;矿工诉说,众难友揭秘国字煤田。深度解答网民疑团,王家岭上生死实录;严格拷问矿主良知,黄河赤子气贯全书。
  • 月光下的人生

    月光下的人生

    朱自清的诗文,表现出他对黑暗时局的强烈不满,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对光明未来的殷切期待,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读者。他的诗文“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能给人以美的愉悦,情的感染。尤其是他那无悔的一生,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他一生追求真理,寻找光明,爱国家,爱人生,平凡而又高尚。1948年6月,他虽贫病交加,却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接受“美授”面粉的宣言上签名,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了他的这种民族气节。
热门推荐
  • 套路封神

    套路封神

    封神?简单!小到土地游神,大到天将星君,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别问我这么自信,因为这都是我玩剩下的!
  • 重生三国我为皇

    重生三国我为皇

    出生于道门世家,一心求道却意外身亡。穿越到了三国时期,阴差阳错的投胎转世重新做人,拜师王越,与赵子龙称兄道弟切磋武艺,学艺司马徽和卧龙雏凤共论风云。一介卑微如何在乱世中站稳脚步?虎牢关下如何舌战温候?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天下不止姓刘,还可以姓韩!看我如何在乱世中谋得一份天地...
  • 跑偏的召唤学徒

    跑偏的召唤学徒

    别人召唤魔兽,可我召唤了个球,别人召唤神兽,我召唤了个娃娃
  • 岩隐之千仞山河

    岩隐之千仞山河

    “我只是不想再浑浑噩噩的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忍者在平平凡凡的死去。”山河在土之国岩隐村出生的孤儿,想要在这原著红色背景板中站出来,成为一个想要超越大野木的异界来客。但是他却发现,他可以打开其他世界的大门。
  • 云荒龙女传

    云荒龙女传

    倾我一生,许你一座花开不败的城。这究竟是一句至死不渝的誓言,还是自己亲手挖掘的牢门?而她拼命想要把他从那牢里救出来,又何尝不是把自己关进另一座牢门?苏紫羽从生下来的时候就被诅咒,祭司说她是不详的龙女,会给海国带来灾祸,因为母亲的誓死保护和哀求,用自己的生命救下了她,一直被所有人敌视,唯有兄长不离不弃的庇护她,一直以来都是艰难的成长,直到遇见自己想要保护的那个人,想要拼命变强,想要去抚平他心里的伤口,她的成长,他的悲伤。想要变得更强,想要成为龙神,想要保护自己珍视的东西,她一直在努力着,哪怕遍体鳞伤。她的一生,都是在努力守护着珍视的一切。
  • 大学派

    大学派

    林妙妙和钱三一在大学里相遇了,结果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
  • 我当包租公的那些年

    我当包租公的那些年

    说一说那些年我遇到的那些奇葩租客……这是小说吗?对我来说不是,这是我的经历我的青春我的痛……
  • 精灵之梦之传奇

    精灵之梦之传奇

    何为现实?何为梦境?在梦之现实之间穿梭的训练家究竟看到了什么?梦是荒诞的,但现实却更加荒诞。没有人知道自己究竟是活在梦里还是现实。本书偏脑洞向警告:新手写书+小学生文笔,剧情可能十分劝退,请喷的轻一点
  • 爱的七项修炼:家庭成长中的心理动力和疏导指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爱的七项修炼:家庭成长中的心理动力和疏导指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描述了发生在家庭成长中的动力关系,介绍了符合心理科学的正确的爱的方式,解释了个体成长不同时期和家庭成长代际之间差异所对应的基本心理原则。理解和运用这些蕴含在生活中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心理疏导工作者帮助别人,也有助于人们遵从乃至驾驭发生在自己家庭成长中的爱的动力,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
  • 悲剧木偶

    悲剧木偶

    本文内容为林别与晚染的现世与前世纠纷敬请期待!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