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603900000004

第4章 阅读与人生(2)

同样是网络化时代,我相信中国的网民是全世界最多的,欧洲有许多人不上网,宁可把时间用在读书上,人家那个阅读习惯是根深蒂固的,不受流行媒介的支配。所以,要说全民阅读,我们还差得太远。

读什么书

第二个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如果我们真的重视阅读了,要尽量把业余时间用来读书,那么我告诉你,其实一个人所能读的书是很有限的。我这个人可以算是以读书为职业的,一辈子在读书,读书就是我的工作,尽管如此,我也觉得有很多好书我可能来不及读了。既然是这样,一个人怎么还能把时间浪费在读那些较差的书上呢?我是指那些平庸的读物,我不说所谓的坏书,比如诲淫诲盗的书,奇谈怪论的书,那些书对你没准还是一个挑战,而平庸的书什么挑战都形不成,完全不能激发你的思考,读了以后一点收获都没有。不要以为平庸的书无害,世界上平庸的书实在太多了,它们占据了数量的优势,你一不小心就会落在它们的范围里。它们真正是在害人啊,不但占用了你本来可以读好书的时间,并且使你在精神上变得和它们一样平庸。所以读书一定要有选择,要去读那些好书。我说的好书主要是指那些经典著作,或者说它们起码是有定评的好书。如果你养成了读好书的习惯,经常读那些大师的书,你就会知道,它们和平庸的书的差别真是一条鸿沟,完全不一样,你回过头再去读那些平庸的书就读不进去了,一点味道都没有了。

那么什么是经典著作呢?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所谓经典著作就是那类谁都希望自己已经读过、但是谁也不愿花力气去读的书。这当然是调侃了,但也说出了多数人心目中经典著作的两个特征,第一是听说它们重要,第二是觉得它们难读。我比较欣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下的定义,他说经典著作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你初读的时候感觉好像是在重温,似曾相识。因为什么?因为它们谈的是和每个人都有关的问题,是人性和人生的问题,你多少也想过,所以会感到熟悉。第二个特点是你重读的时候感觉好像是初次读到,仍然有新鲜感,仍然有新的发现,它们是一个宝藏,可以让你不断地挖掘,它们和你之间会不断地发生作用。我觉得他说的这两个特点和我自己的感受非常吻合,我也是这样感觉的。

我自己是比较喜欢想人生问题的,人生的意义,生和死,爱和孤独,等等,在读经典著作的时候,包括哲学著作、文学作品,就会感到惊喜,原来那些大师也在想这些问题,而且许多想法是相通的。实际上这些问题人人都会面临,人人都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所以我觉得读书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可是如果你平时很少想这类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你读那些书的时候就不会有感觉,就读不进去。这里面真的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关注自己的灵魂生活,才会和大师有共鸣。你为什么会喜欢一本书?是因为你和活在书中的作者的灵魂有一种亲密的关系,我称之为精神上的亲缘关系,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你的灵魂觉醒了,你灵魂中本来有的东西,你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在读的过程中被唤醒了,这种感觉特别好,这是我们喜欢一本书的理由。

所以,读书一定要有选择,要去读那些最好的书,那些能够唤醒你的灵魂的书。我的经验告诉我,经典就是这样的书。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书籍如汪洋大海,你要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辨别哪些是好书是很难的,我也做不到,你可能翻了很多书才发现一本好书,浪费掉了许多时间,所以一个最节省的办法就是读经典,在已经有定评的好书的范围里寻找。

其实我自己是走过弯路的。我从小喜欢书,尤其到了上中学的时候,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其实也不是零花钱,我们家里不宽裕,是给我从家里到学校乘公共汽车的钱。我把这一点钱积起来,新书买不起,那时候旧书店里有很多书,我看中了一本书,就天天去看那本书还在不在,直到钱够了就把它买来。到大学以后,我就把学校补助发给我的饭票都退掉,不吃菜,光吃窝窝头,把菜钱省下来买书,就这样买了几百本书。可是,很长的时间里,我并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有一个经历使我对外国文学名著望而生畏。小学快毕业时,我家住在上海人民广场一角的一个大院里,离上海图书馆很近。我经常经过那个地方,那时候最神往的就是能进图书馆去看书,这是我的梦想。但是小学生是不能进的,等啊等,等到拿了初中的准考证,可以进去了。我借的第一本书是雨果的《悲惨世界》,那时我十一岁,坐在阅览室里翻开看,结果很悲惨,根本看不懂。在那以后,很长时间里不敢碰外国文学。

我在读书上的开悟是到了大学以后,这要感谢我的好朋友郭世英,他是郭沫若的儿子。我们住一个宿舍,我比他小三岁,他大概把我看成一个小弟弟,见我爱读书,就不断从家里搬来给我看。我觉得他是有意为之的,在他引导下,我走进了世界文学宝库,看了大量俄罗斯和西方的文学名著。我上北大的时候,主课不是那些课程,我在那些课程上花的时间很少,经常逃课,或者上课时偷偷看自己想看的书,课余时间当然更是全都花在看课外书上了。我的主课是两个,一个是看课外书,一个是写日记,这两件事做得最认真。我自己觉得受益无穷,通过大量读经典,我就说我有了一种内在的嗅觉,一本书好不好,我闻一下就知道了,翻两三页就知道了。那些平庸的书,我绝对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它们上面,这形成了我一贯的趣味,这个趣味持续到现在,就是爱读那些大师的书,你读进去了会发现真的不一样,那些平庸的书档次就太低了。

我不是主张你们也逃课,也不做功课。功课是必须对付的,我当年也对付,否则毕不了业。我就想说明一点,就是在学校里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功课上面,一定要做自己的学习的主人。你为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比例,如果功课比较吃力,用的时间就多一点,但是一定给自己划出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是你的心灵成长的空间,不能没有这样的空间。课外时间越是有限,你就越要选择好的读物,趁年轻读一批经典,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在座有很多年轻人,读书的品位很重要,这个品位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起点,一个高的起点。

读什么书非常重要,书籍会对人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你总去读那些平庸的书,你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你去读伟大的书,你当然不一定成为伟大的人,但是你心里有了那些伟大的东西,有了目标了,你起码就会有比较高的追求。一个人在精神上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和他吸收什么样的精神营养密切相关,精神食物决定了他在精神上生长的高度和强度,所以我赞同这样的说法: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那么有的人就说了,既然这样的话,周老师你给我们推荐几本书吧。我觉得为难,其实是很难推荐的。要说一个人真正适合于他的书,哪怕是经典著作,哪些经典名著是适合于他读的,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能力的性质、兴趣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喜欢的书也一定是不一样的。阅读是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一定要和他的精神生活融合在一起,才会愉快,才有效果,所以必须自己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书。我强调要坚持一点,就是去读那些对于你来说最好的书,你读了以后真正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提高,感到是自我发现。对于你来说,这是唯一的标准。当然可能会有一个模糊的阶段,一段时间里没有找到,这没关系,只要你给自己确立了这个标准,不去读平庸的书,我相信你一定会找到适合于你的好书的。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最后都一定会有自己所钟爱的作家,一定会有自己的书单。

我提倡读好书,读经典著作,我觉得当前情况下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不要被这个图书市场拖着走,不要被它支配。现在每年出版的书有几十万种,太多了,我敢说其中大部分是平庸之作,甚至是垃圾,是不值得读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阅读者。

有时候我想一想就觉得奇怪,我们去买别的商品的时候,都很在乎性价比,就是它的价格和质量是不是相称,可是在图书市场上,人们往往不在乎性价比。

一本书的定价基本上是根据厚薄来决定的,同样厚薄的书,不管里面装的是金子还是垃圾,价格是差不多的。你用本来可以买金子的钱去买垃圾,这不是太奇怪了吗?至于你把生命消耗在垃圾上面,那种损失就更不是钱能够衡量的了。我希望大家在买书时也讲究性价比,去买那些好书。

还有一个现象也很可笑,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读同一本书,谈论同一本书,跟着媒体的畅销书榜跑。我觉得那很傻,那不是在阅读,是在消费,而且这个消费是被人操纵的。畅销书大多是炒作出来的,往往是出版商和媒体合谋,发动宣传攻势。还有所谓打榜,有的书在畅销榜上名列前茅,是打榜打成的。一开始我不懂,后来出版商告诉我,打榜就是他们自己买回来,宁可暂时损失一点钱,但是上了榜可以赚回来更多。前不久有一本书《求医不如求己》火爆,好像卖了两三百万册,做这本书的书商很坦率,他说他自己也不看,才不信那一套呢,出这种书就是为了赚大钱。那么,你们争先恐后去买,是不是很傻?

我不否认畅销书里面也可能有比较好的,本来是一本好书,经过炒作畅销了,也会有这种情况,但多数是快餐,大销一阵,然后就没人过问了。总之,不管那本书畅销不畅销,你要自己做判断,自己选择要读的书。

我的书也有畅销的,但大部分是长销书,基本上没有炒作。到现在为止,我销量最大的一本书是《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加上盗版应该超过一百万册了吧,一开始只印了一万,卖完了再加印一万,是这样累计起来的。

我只有一本书是一开始就印了几十万,就是《宝贝,宝贝》,应该说出版商是炒作了,而我也接受了这个炒作,当时的想法是这本书写得挺好的,应该让可能喜欢它的读者都知道,所以不妨一试。我是写完了以后出版商才来找我的,并不是出版商先来找我要我写这样一本书。但是我以后不一定接受这种做法,我发现我的书还是安静地到读者手中去为好,不要太喧闹,这是最好的方式。

我的书写得再好,也和大师的水平相差很远。我认为当代无大师,过去的时代出大师,今天的时代出偶像。我不喜欢粉丝这个词,经常有人称是我的粉丝,我说不要当我的粉丝,粉丝是和偶像对应的,不要当任何偶像的粉丝,我们一同做大师的学生好不好。也有人会称我是大师,我非常真诚地说,我不是大师,我仅仅是大师的学生。你们看我的书就知道,我写的许多文章无非是看了大师作品的体会,所以我一直认为,我的作用就是做一座桥梁,把人们带到大师的面前,你们看了我的文章,看了其中提到的大师作品,然后你们就可以直接去读他们的书了。周国平的书暂时用一下就行了,你不要拿在手里不放,你只读周国平的书就没出息了。

怎么读

我主张不但要读经典,而且要直接读原著,不读或者少读那些二手三手的读物。比如说你要了解孔子,你就应该去读《论语》,你不能光读《论语》感悟。心得之类的书,那样你知道的不是孔子,而是于丹。你要了解尼采,你也不能光读我写的关于尼采的书,你要去读尼采的原著。你看那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那是我第一本关于尼采的书,你在那里面会看到很多周国平的想法,当然也能看到一些尼采的思想,我那本书真的是借尼采之口说了很多自己想说的话。当时是1985年,改革开放时间还不长,心中很多愤懑想倾吐,完全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不容许的,所以我常常故意含糊其辞,让人看不清是尼采说的还是周国平说的,所以有读者说,看了这本书不知道是不是理解了尼采,但是我理解了周国平,他说得对。你只是理解了我,如果你要理解尼采,还是必须去看尼采的原著。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需要一个拐棍,一些辅助的手段。比方说你想读一些西方哲学原著,可能不知道应该先读哪个哲学家的书,那么你可以找一本写得好的哲学史看看,例如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或者美国学者梯利写的《西方哲学史》,看了那个以后,你觉得对哪个哲学家感兴趣,你再去找那个哲学家的原著看。总之你不能停留在看辅助读物上面,要尽快地进入到原著。

许多人对经典原著有畏惧的心理,其实原著并不难读,你真正读进去就会发现非常有意思。我就是这样的,基本上是把经典著作当闲书来读,不把它当学问做。我真的觉得读原著太有味道了,就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尼采。教科书里介绍的哲学家都是干巴巴的,教科书告诉我们的尼采,被定性为反动的唯意志论的唯心主义,他的观点被归纳为权力意志、超人等那么几条。知道这些以后,你对尼采了解了吗?一点儿都没有。但是你去看尼采的原著,他的思想真是魅力无穷,文章也写得好,你不看原著是不会知道的。我自己通过翻译尼采的作品,从德文翻译成汉文,无论是思想还是文字真的太精彩了,真是莫大的享受。我为什么要翻译他呀,不是出于什么事业心,我就是喜欢啊,翻译的过程就是享受啊。大师一定会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把他的思想传达出来,文风往往质朴而有力。当然我不是要你们都去读德语原文,可以找比较好的译著来读,我的翻译还是不错的(笑声),因为我喜欢嘛。喜欢很重要,你看我们老一代的翻译家,他一辈子就喜欢那么一个作家,就花时间在上面磨啊磨,一直到把文字磨得非常好,觉得对应了,用钱钟书的话说,就是好像那个外国作家投胎为中国人了,开始说中国话了,要到那个水平,这是翻译的高标准。我是说一定要找好的译本,不能去看出版社为了抢占市场找一帮译手翻译的东西,那种东西往往是粗制滥造的。

关于怎么读经典原著,我提两个方法。第一是不求甚解,我首先要把你们的顾虑给解除了,无所谓读得懂读不懂,你觉得好像读懂了就行,你不是在做学问,不要在难点上死磕。实际上你在这样读的过程中,你是在受熏陶,你读懂经典的资源在积累,有一天你会觉得读起来很舒服了。不要急,总有这么一个过程的。第二是为我所用,你是为了你自己精神上的生长去读经典的,管它理解得对不对,只要你读得高兴,你觉得你精神上在提高就可以了,原因是什么不用去管。“熏陶”这个词很准确,受好书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的,一定要弄清是哪本书哪句话影响了你,不可能,也没这个必要。

原载《黄河文学》2013年第7期

同类推荐
  • 第三只眼睛

    第三只眼睛

    《第三只眼睛》为中国文联下属的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年作家自选集”丛书之湖北作家熊尉东的评论随笔集,收录熊尉东近年来在报刊、网络上发表过的时评、随笔近50篇。作者以独特的眼光和深层次思考,客观理性地剖析了近几年来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倡导以一己之力,努力做生活的“在场者”和社会的“建设者”,而少一些盲目的抱怨、回避或跟风。该书的另外一部分随笔小品,写出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一些体验、感悟。
  • 吟诵关中———陈忠实最新作品集

    吟诵关中———陈忠实最新作品集

    《吟诵关中——陈忠实最新作品集》收集了作者自2002年至2006年之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2篇、散文、随笔57篇,文论、对话49篇,共40余万字,由于作者近几年未出版图书,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出版本书是为了给关心他、研究他的读者与机构一个交代。
  • 时代之问

    时代之问

    本书是新华社知名记者对王蒙、冯骥才、余秋雨、陈忠实、王安忆、贾平凹、李敬泽、韩三平、李连杰、郭敬明等不同年龄段的数十位文化界知名人士的大型文化访谈实录,全面反映和剖析了我国当代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海涅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海涅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本书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同时,《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之一。
热门推荐
  • 彼岸归途

    彼岸归途

    燕南飞因为一场车祸来到了一个修真的世界,他的愿望并不是要成仙成佛,只想回到原来的世界与老婆孩子团聚。为了这个愿景且看他如何为之奋斗抗争。
  • 断魔之剑

    断魔之剑

    陈世杰原本只是一个爱翻墙出去上网的学渣,他的命运在一个夜晚被彻底改变。恶魔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就潜藏在你我之中。战斗,只为捍卫生存的权利。“尘归尘,土归土,恶魔该呆着的地方,当然不是人间。”
  • 近一点再一点

    近一点再一点

    年少时,我喜欢一个人。我看他喜欢的电影,漫画;听他喜欢的歌;走他习惯的走的路;有时早一点放学,是为了能在路上遇到他。我会在教室外看他,会悄悄进他的房间,坐他坐过的椅子。后来,过了很多年。回想起那青涩的“喜欢”,还是暖暖的,贴心.........只有一步之差,就一步,错过了,就是一辈子;没错过,也是一辈子。我和他的一辈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将盛

    将盛

    历史的铁则就是,在事后看来无法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显眼——尤瓦尔·赫拉利
  • TFBOYS十年之后

    TFBOYS十年之后

    与三只的十年之约到了,成长为大人的他们遇到了人生的幸福他们和她们的感情能长长久久么?
  • 毕业了我们就散了

    毕业了我们就散了

    当离别拉开窗帘当回忆睡在胸前要说再见真的很伤感只有梦依旧香甜当蜻蜓不再飞翔当蝴蝶不再流浪我的心已告别青苹果只有爱依旧灿烂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蓝天请相信欢笑泪水所有的约定都是忘不掉的日记请相信我会再次回到你面前唱起我们无悔的青春请相信虽然此刻就要说ByeBye明天我们会再见
  • 柠檬初智齿

    柠檬初智齿

    迷糊少女为爱假扮男生,居然混出个男神称号~以男儿身打工时又碰上如动画中走出来的腹黑极品店长……初生智齿是又惊喜又疼痛的就像我们又酸又甜的初恋……
  • 渝孽的小小鬼故事

    渝孽的小小鬼故事

    渝巷的小小鬼故事,新手开篇之作,多多包涵~~~每篇小故事都是独立的,或者有一两篇有联系,不过多数是独立的
  • 缘随缘

    缘随缘

    世界纪元,以人类为首的联盟和与魔族为首的联盟发生了一场灭世之战。最终双方以两败俱伤的结果结束了这场生灵涂炭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人类联盟也随之解散。经过多年的发展,人族渐渐形成了五大国为首的局面。五大国的排名分别用魔法的破坏强度作为代号。最强的国家为维其诺国,代号雷,雷之下的分别是卡西鲁国与圣西利国,代号为火与水。排名在第三的是塞缪尔国,代号风。第四的是尼古拉斯国,代号土,其余的都是以五大国中的一个大国为联盟主国的小国,国力都不高于本联盟主国的七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