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360600000007

第7章 统率全局之法(1)

在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中,任何不求进取、因循守旧、优柔寡断、模棱两可,都会坐失良机;任何心中无数、粗枝大叶、考虑欠周、仓促决断,都会招致惨重损失。可以说,举手投足之间,决定荣辱成败,关系着身家性命。因此,胸怀全局,目光远大,能够从全局上、长远上思考问题,善于处理大的方面的关系,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就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18.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特别是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的国策,表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

周郝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军到达代地后,继续向北进军到无穷,向西到达黄河,登上了黄华山。赵武灵王与大臣肥义谋划,准备让百姓改穿胡人服装,训练骑马射箭的本领。赵国大臣肥义极为赞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张,可是又有些担心会被人笑话。赵武灵王说:“傻子笑话的地方聪明人却会另有发现。就算世上所有的人都笑话我,我也要占领胡地和中山国!”

由于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因此,在施行之初,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难外,朝廷内的抵触情绪比很大。以公予成为代表的贵族官僚,抱着传统观念,拒绝胡服骑射,他们或公开反对,或称疾不朝。群臣也都不愿念穿戴胡服,怨言四起。在这样巨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没有灰心,以坚定不移的信念,耐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武灵王数次拜访叔父公子成,对公子成说:“我国东面有齐、中山,北面有燕、东胡,西南有楼烦、秦、韩,如今若没有骑射的本领,那我们靠什么来守卫国家?以前,中山那样的小国依靠齐国强大军队的支持,侵扰我们的领土,掳掠我们的百姓,引水围困我们的鄗城,使鄗城几乎失守。先王因为这事,一直感到深深的耻辱。所以我要改换服教人骑射,是想用它们来防备四方边境的入侵者,向中山国报往日之仇。而您却为了沿袭单一的传统,厌恶换装的名头,而忘记鄗城受攻的耻辱,这实在令我失望!”最后公子成被说服,和武灵王一起穿上胡服上朝,于是众大臣见状也纷纷效行。赵武灵王遂向全国下达“胡服令”,自上而下地改易服装,教民骑射,推行尚武之风。周郝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亲率身着胡服的骑兵部队,与齐国、燕国的军队共同灭了中山国。

胡服骑射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它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武灵王改变胡服是出于骑射的客观要求,但事实上,胡服不仅只适应于作战的需要,它比中原原来的衣冠更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从而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胡服的优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武灵王倡导的胡服骑射对于此后中国的战争与交通也有很大的影响。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皆用马车。武灵王推行的骑射,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兵发展,标志战车时代进入了骑兵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随着骑射的发展,马便逐渐用于骑乘,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间,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项羽兵败垓下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汉王与诸侯会师追击项羽,项羽到了垓下,军队士卒少,粮食断绝,与汉军交战失败,便退入营垒中。汉军会同诸侯军队重重加以包围。项羽在晚上听到汉军四面都唱起楚歌,就大惊道:“汉军已经全部得到楚国的土地了吗?是什么原因使楚人这么多呀!”便连夜起身,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泪下数行,侍从人员见状也都纷纷哭泣,全不忍心抬头观看。项羽于是骑上他的名叫骓的骏马,部下的壮士骑马相随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即突围往南奔驰。天大亮时,汉军才发觉,便命令骑将灌婴率五千名骑士追赶。项羽渡过淮河,相随的骑兵能跟得上他的才一百多人。到达阴陵后,项羽一行人迷了路,就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骗他说“往左”。但是项羽等往左走,却陷进了大沼泽地中。汉军因此便追上了他们。

项羽于是又领兵向东奔走,到达东城,相随的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这时汉军骑兵追逐前来的有好几千人。项羽自己料想是不能脱身了,便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多次战斗,不曾失败过,这才霸有了天下。但是今天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啊,并不是我用兵有什么过错!今天定要一决生死,愿为你们痛快地打一仗,一定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汉旗,接连三次取胜,让你们知道是天要亡我,而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随即把他的人马分为四队,向四个方向冲杀。但汉军已将他们重重包围,项羽便对他的骑兵们说:“看我为你们斩杀他一员将领!”就命令骑士们从四面奔驰而下,约定在山的东边分三处会合。接着项羽便大声呼喝着策马飞奔而下,汉军随即都溃败散乱,项羽就斩杀了一员汉将。这时,郎中骑杨喜追击项羽,项羽瞪着双眼厉声呵叱他,杨喜人马都受到惊吓,退避了好几里地。项羽便与他的骑兵们分三处相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究竟在哪里,于是分兵三路,重又把他们包围了起来。项羽随即奔驰冲杀,又斩杀了汉军的一名都尉,杀掉了汉军百十来人,重新聚拢了他的骑兵,至此不过仅损失了两名骑士罢了。项羽就对他的骑兵们说:“怎么样啊?”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您所说的一样!”

后来项羽撤退到乌江,乌江亭长把船停泊在岸边等着他,并对项羽说:“江东虽然狭小,土地方圆千里,民众几十万人,却也足够用以称王的了。望大王您火速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到来,无船渡江。”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呀!况且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而今没有一个人归还,纵使江东父老怜爱我,仍然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啊!即便他们不说什么,难道我就不感到心中有愧吗!”于是就把自己所骑的骏马骓送给了亭长,命令他的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军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了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身受十多处伤。这时项羽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司马吕马童,就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背过脸,指给中郎骑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买我的头颅,分给万户的封地,我就留给你一些恩德吧!”即自刎而死。王翳随即取下项羽的头颅。其余的骑兵便相互践踏着争抢项羽的躯体,互为残杀的有几十个人。到了最后,杨喜、吕马童和郎中吕胜、杨武各夺得项羽的一部分肢体。五个人把项羽的肢体会合拼凑到一起,都对得上,因此便分割原来悬赏的万户封地,将五人都封为列侯。

李清照十分赞赏项羽的豪爽与霸气,以及他宁死不屈的精神,有一首诗《乌江》写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另外还有两首评价项羽的诗,分别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和王安石的《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在《题乌江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在《乌江亭》写道:“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我们觉得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虽然惨重却也在情理之中。兵书上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一直所向披靡,战败一次又能怎样?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然而在有幸逃脱之后,项羽却自刎在乌江之边,自毁希望、自断前程。而刘邦在此战之前据说是十战九败,如果战败即自刎的话,那刘邦该有多少条性命呢?由此看来,项羽并非真正的英雄,不过是匹夫之勇,小人之见,懦夫之死。

20.叔孙通制礼仪

刘邦立国伊始,因他和手下的大将文化程度均不高,故群臣公然在朝廷上争功邀宠,醉后喧哗,很不像话。于是,叔孙通建议汉高祖制订礼仪法度,以明体统。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他负责制礼工作。于是,他采古礼,参考秦仪,制定了汉初的朝仪,为汉代的礼仪奠定了基础,被司马迁称为"汉家儒宗"。

汉高祖刘郑当初废除了秦朝烦苛的礼仪,仪制法令都很简易。臣子们一起喝酒争功,喝醉后有的人就胡言乱语,并拔出剑来砍宫殿里的柱子。高祖对此十分厌恶。叔孙通于是劝高帝说:“那班儒生,很难和他们一道攻打天下,但可以与他们一起保守成业坐天下。我愿意去征召鲁地的众儒生,来同我的弟子一块儿制定臣子朝见君主的礼仪规则。”高帝说:“该不会挺烦难的吧?”叔孙通道:“五帝的乐制不一样,三王的礼制不相同。礼制,是根据时代、人情的变化对人们的言行所确定的节制规范。我想稍微采用一些古代礼制,与秦朝的仪法搀糅到一起制定出来。”高帝说:“可以试着做做,但要使这礼仪容易被人们了解,估计我所能做得到的,据此去制定它。”

于是,叔孙通就奉命作为使者,去征召了鲁地的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肯前往,说道:“您所事奉的将近有十个君主了,都是依靠当面阿谀逢迎来赢得亲近、尊贵。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死亡的人尚未安葬,伤残的人还不能行动,又想要制礼作乐。而礼乐的产生,是积累德政上百年之后才能制作兴起的。我们不能忍心去做您所要做的事情。您去吧,不要玷污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浅陋迂腐的儒生啊,不懂得时势的发展变化!”随即偕同他所征召的三十人西行入关,又邀请高帝身边有学术修养的近臣和自己的弟子,共一百多人,用绳索拦出演习场所,插立茅草表示出尊卑位次,在野外演习礼仪。经过一个多月后,叔孙通告诉高帝说:“可以试看了。”高帝于是就让他们举行礼仪演练,看完演练后说道:“我能够做这些。”就命令群臣们进行练习。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长乐宫落成,诸侯、群臣都前来参加朝贺典礼。仪式是在天亮之前举行,谒者主持典礼,按次序将所有人员引导入大殿门,排列在东、西两方,侍卫官员有的在殿下台阶两旁站立,有的排列在廷中,都持握兵器,竖立旗帜。这时皇帝乘坐辇车出房,众官员举旗传呼警戒,引导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级的官员依次序朝拜皇帝,无不震恐肃敬。到典礼仪式完毕,又置备正式酒宴。众侍臣官员陪坐在殿上的,都俯伏垂首,按官位的高低次序起身给皇上敬酒祝福。斟酒连敬九次,谒者宣告“结束宴饮”。御史执行礼仪规则,凡遇不遵照仪式规则举手投足的人就将他领出去。由此从朝贺典礼和酒宴开始直到结束,没有出现敢大声喧哗、不合礼节的人。这时高帝便说:“我今天才知道身为皇帝的尊贵啊!”便授任叔孙通为太常,常赐黄金五百斤。

叔孙通在引荐人才及制礼作乐等事上,多次表示对适应时局的重视。当时有些儒生对其行动态度持不同意见。当叔孙通在山东征召儒生为汉高祖制礼作乐时,有两位儒生不愿同行,指责叔孙通在天下初定时便制礼作乐,行为不合古义。叔孙通取笑他们不通世务。后来,同行的儒生获得汉高祖的封赏后,则称赞叔孙通是个圣人。后世对叔孙通的作为亦有不同看法。司马迁称赞叔孙通因时而变,为大义而不拘小节。司马光则指责叔孙通制订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结果使古礼失传。

21.匈奴和亲

秦汉之际,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族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势力空前强大,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西汉政府感到自己实力不足,乃采用娄敬建议,与匈奴结“和亲之约”,汉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单于为阏氏,每年奉送给匈奴大量的絮、缯、酒、米等物品,并与匈奴进行贸易。吕后时,单于曾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因国力不足,继续实行和亲政策。西汉初实行和亲,使双方关系暂得和缓。在边境通关市、贸易往来,对汉匈的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

汉朝建立初期,匈奴冒顿单于屡次侵害北疆。高祖为此十分忧虑,问谋士刘敬。刘敬说;“天下刚刚安定,士兵们因兵事还很疲劳,不宜用武力去征服冒顿。但冒顿杀父夺位,把父亲的群妃占为妻子,以暴力建立权威,我们也不能用仁义去说服他。唯独可以用计策,使他的子孙长久做汉的臣属,然而我担心陛下做不到。”高帝问:“如何做呢?”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嫡女大公主嫁给他为妻,又赠送丰厚俸禄,他一定仰慕汉朝,以公主为匈奴的阏氏,生下儿子,肯定是太子。陛下每年四季用汉朝多余而匈奴缺乏的东西,频繁地慰问赠送他们,乘机派能说善辩的人士前去讽劝和讲解礼节。这样,冒顿在世时,他本是汉朝的女婿辈;他死后,您的外孙便即位为匈奴王单于。难道曾听说过外孙敢和外祖父分庭抗礼的吗?我们可以不经一战而让匈奴渐渐臣服。如果陛下舍不得让大公主去,而令宗室及后宫女子假称公主,他们知道了,不肯尊敬亲近,还是没有用。”高帝说:“好!”便想让大公主去。但吕后日日夜夜哭泣着说:“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为什么把她扔给匈奴!”高帝到底没有办法让大公主去。汉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冬季,高帝在庶民家找来一名女子,称之为大公主,把她嫁给匈奴单于作妻子,同时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盟约。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惠帝以宗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当时,冒顿正强大,写信派人送给吕太后,措词极为亵污傲慢。吕太后大为愤怒,召集将相大臣,商议要杀掉匈奴来使,发兵攻打。樊哙说:“我愿意率领十万军队去横扫匈奴!”中郎将季布却说:“樊哙真该杀!从前匈奴在平城围困高帝,那时汉兵有三十二万,樊哙身为上将军,而不能解围。如今四方百姓哀苦之声尚未断绝,受伤兵士刚能起身,而樊哙却想搞乱天下,妄称以十万军队横扫匈奴。这是当面说谎!况且,匈奴好比禽兽一般,听了他的好话不必高兴,听了他的谩骂也不值得生气。”吕太后说:“说得对。”便派大谒者张释送去回信,十分谦逊地致以歉意,并送给匈奴二乘车、八匹马。冒顿接信后又派使臣前来道歉,说:“我们从不知道中国的礼义,感谢陛下的宽恕。”于是献上马匹,与汉朝和亲为好。

同类推荐
  • 南北朝那些事儿

    南北朝那些事儿

    文宣帝高洋相貌平平,在没当皇帝前装傻充愣,面对皇帝老哥的猜忌和挑衅沉默隐忍;北周武帝宇文邕在权臣宇文护的压迫下忍辱负重,在12年的韬光养晦后等来了机会;才智很高的隋文帝年轻时就有雄心大志,但为人低调,不露锋芒……展露才华要注意时机,有时候,纵使你有远大的抱负,但因为时机不成熟,也只有藏锋芒?收锐气,静待时机的到来。
  • 玩转大涼

    玩转大涼

    小爷我居然成了亲王?我丢!这么牛皮的身份,不好好浪一浪属实可惜啊!先把皇宫拆迁,建个楼盘赚笔钱再说。
  • 风云少主

    风云少主

    明熹宗年间,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专权蛮横、威震朝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回春之术”以及藏有长生秘密的《圣阳七绝针》,得之,必定能子孙满堂,做天下霸主。借“刺杀熹宗一案”对“神医山庄”下手,怎料被神医华少峰之义子华安逃脱了。魏忠贤命令手下四大金刚(猎虎、魅影、残血、名剑)与锦衣卫四大指挥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创立“天地盟”,在整个武林中掀起了血雨腥风。为了对抗“天地盟”,“风云酒馆”在暗中壮大,并与少林、武当、丐帮三大门派秘密结盟,共同维护武林正义。青龙为讨好魏忠贤,派出了“东厂第一杀手”“惊雪”前去暗杀华安。华安秘密拜师少林空寂大师后,多年来苦心武学,可还是被“惊雪”找到了,在暗杀与反暗杀中,两人渐生情愫,“惊雪”放弃了暗杀任务,转而暗中保护华安,在“惊雪”的帮助下,十年前的真相浮出水面,华安毅然踏上了复仇之路。谁将笑傲武林之巅,唯我“风云少主”。
  • 乱六合

    乱六合

    晨雷奉老师遗命,周游列国,并致力于止战事业。参与多场大战,建立自己的威名,并且深入了解各国形势。364年2月晨雷助陌国退敌,陌国君主不信任他,苏浅自愿为质。胜后陌国君主以苏浅宁寂性命威胁晨雷出仕己国,结果手滑没威胁好,苏浅失踪,宁寂死。后果很严重。失去妻儿的晨雷坚定了统一六国的志向,于是投效原驷,开始统一六合的大业。
  • 我就是这么不科学

    我就是这么不科学

    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一切,被隐藏在社会背后的虚假还是真实……
热门推荐
  • 相遇圣慕樱

    相遇圣慕樱

    她——叶若熏,凭着优秀的成绩考入贵族学校——圣慕樱,在一次体育课上被篮球砸,遇见了号称高冷校草——慕凌墨和阳光王子——项翰,又在一次意外的迟到中成了他——慕凌墨的同桌。她最终会选择他——慕凌墨吗?他最终能否和她克服老天布下的重重困难在一起呢?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呢……
  • 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世界名人成才故事)

    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世界名人成才故事)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编成了《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著名外交家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救赎2:连线者

    救赎2:连线者

    觉醒的安娜和眼前的杀手,他们二人究竟有何种关系,案件似乎引导他们二人相遇,安娜和他相互帮助,不停的破解一个个耸人听闻的案件,只不过每次结束都会有新的线索将他们引向更深处的黑暗,当他们来到这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一切都是被人安排好的。
  • 路过的校园人生

    路过的校园人生

    在这个充斥着欲望与无限贪婪的利益世界,唯一那青涩的校园仍旧散发出青春活力。年轻一代天下第一神偷成功入学与华夏国临海省潘江市附属县清水县平安街道联办清水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三)班第六列四排,让我们拭目以待孔霖同学的逆天成长史吧!
  • 限制级霸宠

    限制级霸宠

    她爱钱,不爱钱也不会嫁给他这么个与禽兽无异的二世祖,他娶她就是因为她是人人眼中的贱货,可婚内的第一次却是用强,见红了!“放心,不用你负责,付费就好!”一场婚姻,她为生存,他为报复所爱!看贫门交际花如何情意侵入豪门凉薄少爷,稳站豪门主母。
  • 缘起医路

    缘起医路

    缘起缘灭,在漫漫医路上找寻人生方向,遇到生命中的那个他/她。起伏坎坷,也不过是从青葱岁月走向自我成熟的考验。他轻轻拉起她的手走在充满着医院独有气味的走廊上,带着爱也带着责任,坚定地走下去。
  • 拾魂异录

    拾魂异录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一个灵魂,一段故事。拾魂少年等待千万年,看尽每个灵魂内心深处的欲念与爱。贪婪,阴恶,美好,善良,皆为虚妄。随着一个个灵魂悲惨的故事慢慢打开,少年的故事也慢慢浮出水面。千万的等待,永生难以偿还的罪孽,千万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 可知清风知我意

    可知清风知我意

    你有没有这样喜欢一个人……经历过爱而不得,尝试过濒临绝望,最后仍然可以喜极而泣。缘来是你,真好,你还在这里……林清然——如果早知逃离无果,不如好好待在你身边。顾云琛——如果早知是你,说什么也不会放开你。
  • 六因条辨

    六因条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