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09200000002

第2章 “和”的文化(1)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今天的中国人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其深沉、博大与生生不息。早在先秦时期,“和谐”即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以和为贵,深深扎根于民族心理,成为中国文化的鲜明取向。西方世界在古希腊时期也提出了和谐的观念。在人类的少年时期,在东西方不同文明相互隔绝的独立发展中,和谐的交响便已经响起。

一、“和”本义指各种不同声音的互相协调呼应

“和”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和”的本字为“”,“”的本义是指从三孔(或六孔、七孔)定音编管内吹奏出来的标准乐曲,以便调和各种音响。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调也。”

“谐”字本字为“”,《说文解字》云:“,乐也。”南朝梁顾野王撰的《玉篇?言部》中称:“谐,和也。”可见,“”、“”单用时是同义词,“和谐”一词是由同义语素联合构成的合成词。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因此在先秦文献中,尚未见“和谐”一词。“和”、“谐”两字同时出现最早见于《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其后,战国《左传·襄公》记有:“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国语?周语下》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前522年,周王朝的国君周景王想造一套名叫“无射”的大型编钟,其中包括原来没造过的体积更大、声音更低的大钟。为了这件事,周景王先征求大臣单穆公的意见,问他对造“无射”钟这件事有何看法。单穆公说:“不行!做大钱已经耗损民资,又铸大钟,会使耗损加重,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钟是为了让人听的,钟声太低,耳朵听不清,就不算钟声了。这就好像眼睛看东西,能看得比较清楚的,不过在一步左右;再看远一点的,也不过在一丈左右。能够听到大钟声音的细微差别,不过只是个别人能做到。何况先前的国君制钟,大不出二尺二寸半,重不过一百二十斤。还是不做为好。”

周景王不听,又去问盲乐师伶州鸠。伶州鸠说:“我是不如单穆公的。我听说,政治像音乐,音乐要和谐,音乐所用的音要服从和谐的需要,音律的调整就是为了达到乐音和谐的目的。音乐中讲音高的标准,就是讲乐音要有一定的规律。古代‘神瞽’(盲人乐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写定乐音的范围,提出它的标准,决定某个乐调的标准音有多高,再用这个标准来调钟。钟调试准确了,奏出的音乐才和谐,和谐的音乐才说明国家的政治秩序完善,百官才能有道有法,各有所施。他还给周景王讲了许多音乐理论语,用这些理论语去比喻治国的道理。但周景王不听,仍要造“无射”钟。钟造好后,乐工们都说钟是“和谐”的,而伶州鸠则说“不和谐”。他说:“天子大约要由于心痛而死去吧!声音是音乐的车厢,钟是发音的器物。天子考察风俗因而制作乐曲,用乐器来汇聚它,用声音来表达它。小的乐器发音不纤细,大的乐器发音不粗犷,那样就使一切和谐。一切和谐,美好的音乐才能完成。所以和谐的声音进入耳朵而藏在心里,心安就快乐。纤细就不能让四角都听到,粗犷就不能忍受,内心因此不安,不安就会生病。现在钟声粗犷,天子的内心受不住,难道能够长久吗?”两年后的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后来史官得出结论语说,这套钟果然不和谐。

二、“和”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和关键性的概念之一

西周末期的史伯对“和”与“同”进行比较,将“和”发展为与“同”相对应的哲学概念。《国语》中记录史伯的话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在他看来,事物如果只是同一而无变化,就构成不了“和”。也就是说,凡不是对立的统一,就不是“和”,也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而是不可取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的源头。《左传·昭公二十年》中也记载了晏婴对“和”与“同”的分辨。晏婴对齐景公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意思是,“和”就像汤一样,要聚集和调和不同的作料成分而得其平衡。如果仅仅是“以水济水”,又有谁能食之?

《易经》是一部集先秦哲学之大成的著作。《易经》将太极作为说明宇宙万物的起点。《易经?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是一元两面,阴阳对立统一。大到宇宙、地球、国家、社会,小到企业、家庭、个人,都离不开阴阳两仪的对立统一。传说《易经》的产生可上溯到伏羲氏时代,距今约一万年。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终于发明了一种用以解释宇宙中天道、地道、人道的符号:阴爻“--”与阳爻“一”,按照对立和谐、相依相存的原理进行排列组合,由此推演出代表天、地、火、水、山、泽、风、雷八大自然现象的八卦排列方位,相应取名为:乾、坤、离、坎、震、巽、兑、艮。在《易经》“兑”卦中,“和”是大吉大利的征象。殷商末年,西歧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被纣王囚禁七年,“文王拘而演周易”,在八卦基础上发展为六十四卦,用以表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无穷变化。

孔子在《易经》卦辞的基础上整理和推演出《易传》,《易经》和《易传》组成《周易》,包括本体论语、辩证法、天人关系学说、人生哲学、社会伦理等,成为儒家、道家学说的哲学依据。自从有了“阴”、“阳”的观念,中国人就习惯于把万事万物分成“阴”与“阳”两个方面。“阳”代表着明显、刚强、热烈、进取、向上的一面,“阴”则代表着隐藏、柔弱、冷静、保守、向下的一面。就自然物来说,天是阳,地是阴;就方向来说,南是阳,北是阴;就性别来说,男人是阳,女人是阴;就数字来说,奇数是阳,偶数是阴。然而世界是复杂的,如果把一切事物都简单地分成阴阳两个东西,那未必就太简单化了。古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又有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观念。老子《道德经》的第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和谐是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而产生的状态,而阴阳二气则是和谐状态的内在机制。阴阳二气尽管相互对立、冲撞、激荡,却始终处在和谐的“道”的统一体之中。“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源于老子思想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太极图(俗称“阴阳鱼”),一边白,一边黑,像黑白两条鱼儿互相拥抱在一起。白的代表阳,黑的代表阴。白鱼的眼睛是黑的,黑鱼的眼睛是白的,代表阳中有一点阴,阴中有一点阳。道教徒把“阴阳鱼”画在屋墙上、旗帜上,甚至道袍上,标示着他们对阴阳对立统一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孔子将“和”作为其人文精神的核心。《论语》中记述了孔子弟子有子的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把“人和”看成比天时、地利更重要的因素,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四书”之一的《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儒家的这些说法中,“和”的含义是调和、和谐、和平,说明“和”在调整天与人、国与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庄子提倡“与天为一”,《庄子?达生》云:“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抛弃世事,忘怀生命,使形体健全,精神饱满,从而达到与天合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周易?乾卦》明确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顺应自然的“与天地合德”的思想。汉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础建立起天人感应的谶纬神学体系。《春秋繁露?阴阳义》即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魏晋以后,佛教传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逐渐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学中许多学派对“因缘和合”理论语作了大量阐释,留下了许多以和合为显语的概念,如“和合因”、“和合生”、“和合相”、“和合性”、“和合智”、“和合二谪”、“和合思择”、“和合离散无常”等。道教《太平经》重视阴、阳、和三者和合,三分而合,指出:“无阳不生,无阴不杀,无和不成,此三者相需为一家,共成万二千物。”即阴、阳、和三者合一,万物得以生成。魏晋玄学即是以道为主,儒道和合的产物,同时亦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使“和”的哲学、“和”的思想得以发展。

宋明理学家一方面批评了佛、道二教忽视社会治理,有悖于儒家伦理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注意解决儒家思想中哲学思辨欠缺的问题。于是,他们和合三教,以儒家伦理为本位,吸取佛、道较为精致的思辨哲学之长,建立起完整的理学或称新儒学的思想体系,由此形成并促进了中国文化继先秦以来“和合文化”的发展。北宋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张载曾作《正蒙?太和篇》,把“和”提升到“道”的高度。他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认为人与人是同胞手足的关系,人与物是一种朋友、伙伴的关系,整个宇宙如同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他还提出了“仇必和而解”的命题。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对此解释道: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阴气和阳气各有各的形象,因而相互对立、相互斗争。但是归根到底,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始终对抗的道理。因此,二者的对立与斗争,最终必然以“和谐”的方式解决。这种思维方式,被后人称为“和谐的辩证法”。朱熹提出了“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的命题,并明确指出:“阴阳只是一气,阳之退,便是阴之生,不是阳退了,又别有个阴生。”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互渗互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需、调协而生以化万物,这种相互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正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和谐”的最本质的内核。宋明理学家用“天人一理”表达了对“和”的认识,他们以物我和谐为目标,以人我和谐为手段,以自我和谐为基础,强调物我一体、人我一体,追求个人与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交融合一、协调发展,将先秦儒、道、释各学派的和谐理论语整合为一个体用结合、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完成了对和谐思想理论语体系的建构。“天人一理”、“天人合一”是和谐精神的最高境界。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这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西方文化似乎冲突性更大,而中国文化则调和力量更强,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剂。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注重和合,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的特性。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作了深入研究和新解,认为“天人合一”的命题不仅是中国,而且亦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他指出,“天人合一”,“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并认为印度文化所说的“梵我一如”,也就是天人合一,中印两国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以和为贵、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无论语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认同“和”的精神,主张以和为贵。宋代大儒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曰:“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不迫,乃可为贵。”强调“和为贵”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即自然和顺与从容不迫。强调和谐,主张和为贵、和为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和谐到和气、和顺、和为贵、和蔼可亲、和颜悦色、和睦相处、和风细雨、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最终到和平发展,无不体现出这个“和”字的博大精深。有论语者认为,“和”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还有论语者认为: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中国”,不是说中国居于世界的中央,而是说中国是以中为道,以和为贵,以德立国的国家。“和”是什么?“和”就是阴阳互补、自然和顺、从容和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和”的本质是什么?“和”的本质是“和而不同”,并不是千篇一律,甚至放弃原则,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指的是有差异、有对立、有纠纷、有冲突、有矛盾。“和”是由诸多不同因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因素彼此不同而又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状态。如何才能实现和谐呢?在提出“和而不同”的前提下,古人又为解决这种“不同”寻找到了最佳的途径,即“仇必和而解”。任何事物之间的纠纷、矛盾、冲突、斗争,最佳的解决方案只能依靠平和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成效,达成和谐的状态。“和”为什么具有如此珍贵的价值呢?孔子作过一个解释,认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也就是只有“和”才能使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国家团结一心,战胜一切。其实,“和”的最根本价值在万物之灵——人,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论语断。根据孟子的判断,在“天、地、人”中,“人”具有最高地位,在“时、利、和”中,“和”具有最高价值,孟子认为,成败不在天不在地而在人,只要组织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人人努力,必将无往不胜。总之,以和为贵、崇尚和谐,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观念和意识,已成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人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肯定自然的方式来肯定人类自身,使人与自然达到有机的统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快乐。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

古人还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用于“王道政治”的需要。如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同类推荐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 孟子

    孟子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

    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

    柏拉图代表哲学智慧,鸭嘴兽代表风趣幽默,两者同根同源,天生一对!这是一堂人人都希望学校里开设的哲学入门课。本书用一个个笑到喷饭的哲学段子,向我们解释了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哲学流派和思想传统——从不可知论聊到禅学,再从解释学、逻辑学讨论到永恒。本书将向你展示:如何通过笑话阐释哲学概念,以及有多少笑话本身就蕴含着精辟的哲理。最后,作者们想要表达:不仅是哲学,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这么简单、轻松、有意义!
  •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

    克莱恩在出版《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四年之后退休,他拒绝了医生植牙的建议而省下一大笔钱。他离开喧嚣的纽约,拖着一箱哲学书来到哲学家的故乡,在风光旖旎的希腊小岛开启了一场哲学寻根之旅。他在沙滩上漫步思考,结识天性豁达的岛上居民,也读到大哲学家的人生建议,包括伊壁鸠鲁、柏拉图、斯多葛派、培根、叔本华,等等。最终他发现,人只有具备成熟的心智,才能理解整个生活的乐趣。这次,他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热门推荐
  • 樨雨锁檀楼

    樨雨锁檀楼

    人说造化,她深信不疑。明明是水般温润的女子,笑容如海,灵台清明,却偏偏生了双妖瞳,再浓的墨,亦遮不住睫下慑人的颜色。于是这多年,只得青云侍侧,桃花覆顶,孤饮独酌,欲醉不肯见白头。直到有天抬首,看见木樨树下那个爱笑的男子,眼里仿佛住了一个神明,灵气逼人。此生我愿抛了所有,只为你千金一诺。十年悲苦,尽在那人风华万代的笑中付之一炬,于铁骑踏满山河时笛箫一阕,千里长歌,月落当空。花翎笔,墨无痕,相思了无益,未妨清狂若雪深。
  • 重生之换我来照顾你

    重生之换我来照顾你

    重生后,槿槿决定不让自己后悔,原来对她不好的人她决定远离,不是没想过报仇,而是她没这个时间,她想把所有的时间都给对她好的那个他。再来一次,换我对你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第二版)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第二版)

    与旧版相比,《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第二版)具有明显优势:第一,强调实时性。紧跟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发展步子,书中引用的法律条文或所依据的法律渊源都是最近发布的现行法律、法规,所用案例,除了小部分经典案例外,大都是新近发生的案例。第二,强调实践性。本书虽有新闻传播法律与伦理理论的介绍与解读,但重点是阐述新闻传播法律与伦理的实际状况、新闻传播法律与伦理的建设实践。第三,强调实用性。在结构上打破原教材原理、历史、业务三大块的体例,以阐释现行法律规范、伦理规范为重点,将历史部分移至新闻传播法规或新闻传播伦理部分的最后一章,录以备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麟石

    麟石

    何明身带麟石玉坠。在一次奇幻旅程中,带回了五只变异豚鼠。上大学、名列黑榜。携带五只变异豚鼠,完成一次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平凡到天才的进阶……天才到妖孽的蜕变……
  • 穿越管控局

    穿越管控局

    一个普普通通的外卖员,你可以是万将功成的将军,一个公司加班到凌晨的程序猿,你可以是一朝君临天下的帝王,一个混吃等死的大学毕业生……我去,这个了不起,高等位面第一帝国的王爷,同时还有一个穿越管控局荣誉局长的身份,我真的想低调!地球因为穿越者较多的原因,暴露了地球的位面坐标,因此万界光怪陆离的存在纷纷将目光注视到了这里,开始了震惊中外的地球反穿越时代。
  •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英雄学院之PX0

    我的英雄学院之PX0

    “要旅行的话,你想去哪里?”单程个人三天三夜御空飞行你值得尝试。拥有暴君巴索罗米·熊的能力之人,在“我的英雄学院”的肆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