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61300000007

第7章 古宝遗华(1)

佛教心理学浅测

——六月三日为心理学会讲演

诸君!我对于心理学和佛教都没深造研究,今日拈出这一个题目在此讲演,实在大胆。好在本会是讨论学问机关,虽然见解没有成熟,也不妨提出来作共同讨论的资料。我确信研究佛学,应该从经典中所说的心理学入手,我确信研究心理学,应该以佛教教理为重要研究品。但我先要声明,我不过正在开始研究中,我的工作百分未得一二。我虽自信我的研究途径不错,我不敢说我的研究结果是对。今天讲演,是想把个人很幼稚的意见来请教诸君和海内佛学大家,所以标题叫做“浅测”。

倘若有人问佛教经典全藏八千卷。能用一句话概括他吗?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无我、我所”。再省略也可以仅答两个字:“无我”。“我”即无,“我所”不消说也无了。怎样才能理会得这“无我”境界呢?我们为措词便利起见,可以说有两条路:一是证,二是学。“证”是纯用直从学理上解释“五蕴皆空”义。观,摆落言诠,炯然见出“无我”的圆相,若搀入丝毫理智作用,便不对了。“学”是从学理上说明“我”之所以无,用理智去破除不正当的理智。学佛的最后成就,自然在“证”,所以“有学”这个名词,在佛门中专指未得上乘果的人而言,但佛教并不排斥学,若果排斥学,那么,何必说法呢?我们从“证”的方面看,佛教自然是超科学的,若从“学”的方面看,用科学方法研究佛理,并无过咎。

佛家说的叫做“法”。倘若有人问我:“法”是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就是心理学。”不信,试看小乘俱舍家说的七十五法,大乘瑜伽说的百法,除却说明心理现象外,更有何话?试看所谓五蕴,所谓十二因缘,所谓十二处、十八界,所谓八识,哪一门子不是心理学?又如四圣谛、八正道等种种法门所说修养工夫,也不外根据心理学上正当见解,把意识结习层层剥落。严格的说,现代欧美所谓心理学和佛教所讲心识之相范围广狭既不同,剖析精粗迹迥别,当然不能混为一谈。但就学问大概的分类说,说“心识之相”的学问认为心理,并无过咎。至过最高的“证”,原是超心理学的,那是学问范围以外的事,又当别论了。

佛教为什么如此注重心理学呢?因为把心理状态研究很真确,便可以证明“无我”的道理。因为一般人所谓我,不过把“意识相续集起的统一状态”认为实体,跟着妄执这实体便是“我”。然而按诸事实,确非如此,状态是变迁无常的东西,如何能认为有体?《唯识颂》说: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意思说是“因为说话方便起见,假立‘我’和‘法’的名称,于是在这假名里头有种种流转状态之可言,其实在这假名和他所属的状态,不过依凭‘识’那样东西变现出来”。简单说,除“识”之外,无“我”体,然而“识”也不过一状态,几千卷佛典所发明的,不外此理。

我们为研究便利起见,先将“五蕴皆空”的道理研究清楚,其余便可迎刃而解。

五蕴或译五阴,或译五聚。“蕴”是什么意思呢?《大乘五蕴论》说:

以积聚义说名为蕴,世相续,品类趣外差别,色等总略摄故。

什么是“世相续”?谓时间的随生随灭,继续不断。什么是“品类趣处差别”?谓把意识的表象分类。佛家以为从心理过程上观察,有种种观念在时间上相续继起,而且内容像很复杂,很混乱,但可以用论理的方法分为五类,每类都是状态和状态联构而成,一聚一聚的,所以叫做聚,又叫做蕴。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佛家以为心理的表象,这五种包括无遗。这五种的详细解释,很重费些话,今为讲演便利起见,姑用现代普通语先略示他的概念。

色——有客观性的事物

受——感觉

想——记忆

行——作意及行为

识——心理活动之统一状态

我这种训释是很粗糙的,不见得便和五蕴内容吻合,详细剖析,当待下文。但依此观念,用西洋哲学家用语对照,可以勉强说,前一蕴是物,后四蕴是心。《大毗婆沙论》(卷十五)说:

总立二分,谓色、非色。色即色蕴,非色即是受等四蕴。色法粗显,即说为色。非色微隐,由名显故,说之为名。

色蕴是客观性较强的现象,有实形可指或实象可拟,故属于西洋哲学家所谓物的方面。受等四蕴,都是内界心理活动现象,像是离外缘而独立,专靠名词来表他性质。---例如什么是“记忆”,没有法子把他的形或象呈献出来,不过我们认识“记忆”这个名词所含的意义,便也认识“记忆”的性质。这类心理现象“微隐而由名显”,佛家把他和色对待,叫做非色,亦叫做名,即是西洋哲家所谓心的方面。据这种分析,则是色蕴与后蕴后对峙,其类系略。

五蕴还有第二种分类法。佛家因为要破除“我”和“我所”,所以说五蕴。说五蕴何以能破除我、我所?因为常人所认为我、我所者,不出五蕴之外。《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说:

问:何因蕴唯有五?答:为显五种我事故。谓为显身具我事(色)、受有我事(受)、言说我事(想)、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行)、彼所依止我自体事(识),于此五中,前四是我所事,第五即我相事。所以者何?世间有情多于识蕴计执为我,余蕴计执我所。

这段话怎么讲呢?据一般人的见地,眼、耳、鼻、舌是我的,色、声、香、味是我接触的,自然色是我所有的色,乃至我感觉故受是我所有,我记忆故想是我所有,我作意或行为故行是我所有。

这四种虽然或属物现象或属心理现象,但都是由我观察他,认识他,所以都说是我所。然则能观察,能认识的我是什么呢?一般人以为“心理活动统一之状态”的识即是我,笛卡儿所谓“我思故我存”就是这种见解。依这样分析,则是识蕴与前四蕴对峙,其类系略。

佛家以为这五种都是心理过程,一样无常不实,所以用平等观建设五蕴皆空的理论。

我们要证明五蕴空说是否合于真理,非先将五蕴的内容性质分析研究不可,内中受、想、行三蕴,就常识的判断,人人都共知,为心理过程,没有大多问题。独有那客观存在的色蕴和主观所依的识蕴,一般人的常识都认为独立存在,何以佛家也把他和那三蕴平列,一律说是无常,说是空。明白这道理,可以知道佛法的特色了。今引据经论,顺序说明。

色蕴

《大乘五蕴论》(以上省称《五蕴论》)说: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

笛卡儿即笛卡尔。——编者注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以下省称《杂集论》)(卷一)说:

问:“色蕴何相?”答:“变现相是色相。此有二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触对变坏者,谓由手、足乃至蚊、蛇所触对时即便变坏。方所示现者,谓由方所可相示现如此如此色。如此如此色或由定心或由不定寻思相应种种构画。如此如此色者,谓形显差别,种种构画者,谓如相而想。”

《五事毗婆沙论》(以下省称《五事论》)(卷上)说:

问:依何义故说为色?答:渐次积集,渐次散坏,种种生长,会遇怨亲,能坏能成,皆是色义。佛说,变坏故名为色,变坏即是可恼坏义。

《顺正理论》(卷三)说:

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胜,若劣、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

我们试综合这几段话研究佛家所谓色。所谓“四大种”者,指坚、湿、暖、动四种性——世法呼为地、水、火、风之“四大”。所谓“所造色”者,指由这四种性构造出来形形色色的事物,内中大别为两样性质:一、有形可指的叫做“触对变坏”,如山、川、草、木、眼、耳、口、鼻、笔、墨、桌、椅等皆是。触对变坏怎么讲呢?或为手等所能触,或为眼等所能对,但用人力或他种力加到他身上,他会变样子或破坏。二、有象可寻的叫做“方所示现”,如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甜、酸、苦、辣等以及其他许多抽象观念皆是。方所示现怎么讲呢?我们将各种印象(相)各各给他安上一个名,如何便是方,如何便是圆,方、圆等名是我构画出来,碰着对象合于我构画的方,便认为方合于我构画的圆,便认为圆,这便是“如相而想”。

这种种色依物质运动的理法,碰着有和合性的便相吸,碰着有抵逆性的便相拒,相吸便成,相拒变坏,所以说“会遇怨,或亲便,能坏或能成”。既已怨亲交错成坏回环,所以凡物质(色)都是“渐次积集,渐次散坏”。不独触对变坏的色为然,即方所示现的色亦然,所以说是变现或变坏或恼坏。恼是刺激的意思,坏是变化的意思。

如是种种色不问为过去、现在、未来、内界、外界所变现,不问变现出来的粗细、胜劣、远近,我们用逻辑的分类,认他同一性质,统为一“聚”叫做色蕴。为什么把他们统为一聚呢?《集异门足论》(卷十一)说:

问:云何一切略为一聚?答:推度、思惟、称量、观察集为一聚,是名为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

因为我们用同样的推度、思惟、称量、观察的方式,认识所谓“色”这类东西,所以说是一聚,其余那四聚的名称,也因此而立。

佛家又将色相分为三大类,《大毗婆沙论》(卷十六)说:

色相有三种:可见有对、不可见有对、不可见无对。

这三色相,怎么讲呢?例如我们环境所见的一切实物,是可见有对的色相。例如别人的性格或思想,是不可见有对的色相;例如宇宙普遍性,是不可见的无对的色相。常识上认为性格悬殊的三种现象,佛家用逻辑的方式,都把他们编归一聚,通叫做色。所以佛家所谓色,固然一切物质都包含在内,但我们不能拿物质两个字翻译色字,因为范围广狭不同。

“不可见有对”“不可见无对”这两种色,不能离开我们心理而独自存在,这是人人易懂的。至于“可见有对”的色——即通常所谓物质如草、木、桌、椅等,分明是有客观的独立存在,如何能说他无实体呢?《成实论》(卷三)为辨明此义,设问道:

问曰:四大是实有,所以者何?《阿毗昙》中说:“坚相是地种,湿相是水种,热相是火种,动相是风种。是故四大是实有。”

这话是根据佛说设难说,客观物质实有——起码总实有地、水、火、风四件东西,既有这四件,自然这四件所造色也是实有。佛家怎样反驳呢?《俱舍论》(卷一)说:

地谓显形,色处为体,随世间想假立此名。由世间相示地者,以显形色而相示故,水火亦然。

意思说,地、水、火、风这些名字,不过我们为整理观念起见,将坚、湿、热、动四种属性权为分类,除却坚相,我们便理会不出什么叫地,除却湿等相,我们便理会不出什么叫水等,所以说“四大是假名”。

外人又反驳道:“那么最少坚等四相是实有。”佛家再反驳道:“不然,因为相本来无定的。”《成实论》(卷三)说:

坚法尚无,况假名地。若泥团是坚,泥团即为软,故知无定坚相。又以少因缘故生坚心,若微尘疏合为软,密合为坚,是故无定。

意思说,坚和软,不过主观的评价,若离却主观的状态,说是客观性有坚软的独立存在,是不合理的。

佛典中讨论这问题的话很多,限于时间,恕不详细征引剖析了。要之佛家所谓色蕴,离不开心理的经验,经验集积的表象名之为色。《成实论》(卷一)说:

如人病愈,自知得离,如水相冷,饮者乃知。如地坚相,坚何等相?不得语答,触乃可知,如生盲人不可语以青、黄、赤、白。

可见离却主观的经验,那客观是什么东西,我们便不能想象,严密勘下去,也可以说色蕴是受、想、行、识种种经历现出来。比如我们说屋外那棵是柳树,怎么知道有柳树呢?那认识活动过程第一步先感觉眼前有一棵高大青绿的东西,便是受;其次,联想起我过去所知道的如何如何便是树,如何如何便是柳树,把这些影像都再现出来,便是想;第三将这些影像和眼前所见这样东西比较看对不对,便是行;最后了然认得他是柳树,便是识。凡我们认为外界的“色”,非经过这种种程序后不能成立,所以“色”是我们心理的表象。我解释色蕴,暂此为止。

受想行三蕴

这三蕴是讲心理的分析,我们为时间所限,只能略述他的定义。《五蕴论》说:

云何受蕴?谓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

云何想蕴?谓于境界取种种相。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

《杂集论》(卷一)说:

问:受蕴何相?答:领纳是受相。谓由受故,领纳种种业所得异熟。

问:想蕴何相?答:构了是想相。由此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

问:行蕴何相?答:造作相是行相。由此行故,令心造作,谓于善恶无记品中驱役心故。又于种种苦乐等位驱役心故。

《辨中边论》(卷上)说:

于尘受者,谓领尘苦等,说名受阴。

分别者,谓选择尘差别,是名想阴。

引行者,能令心舍此取彼,谓欲思惟作意等,名为行阴。

“受”训领纳,即是感觉,一种现象到眼前,我感受他或觉苦或觉乐,或觉不苦不乐。

“想”于境界取种种相。《阿毗昙杂心论》说:“想蕴于境界能取像貌。”《墨子经上篇》说:“知者以其知过物而行貌之”即是此义。我们遇见一种现象,像用照相镜一般把他影照过来,形成所谓记忆,做“诸言说”的资粮,便是想。

“行”是造作,除受、想两项外,其余一切心理活动都归入这一蕴中。他的特色,在“能令心趣此舍彼。”今欲明行蕴的内容,不能不将佛家所谓五位诸法先说一说。

佛家将一切法分为五位,一色法,二心王法,三心所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五法的分类是各家所同的,位次先后及每位的数目,各有出入。例如俱舍家只讲七十五法,唯识家讲百法。五位中除无为法靠证不靠学外,其余四位,统名有为法,都属心理学范围。色法,指有客观性的事物之相。心王法,指心意识的本相。心所法举全文应云心所有法,亦名心数法。西洋学者所说心理现象正属此类,名目如受、想、触、欲念、作意、贪、瞋、痴、信、勤、惭愧等类皆是。不相应法举全文应云“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怎么讲?《五蕴论》谓:“依色、心、心法分位,但假建立,不可施设。”用现在话讲,可以说是,不能归入色法、心法、心所法三类的叫做不相应法。名目如是、非得、生、老等类,如名句、文等类。今将诸法分配五蕴列一表,依小乘家《俱舍论》的法数制出,其大乘家《五蕴论》《瑜伽师地论》等所讲百法,有些出入,但心所法及不相应法分配受、想、行、识三蕴大致相同。

看这表可以见出行蕴内容如何复杂了,大抵佛家对于心理分析,异常努力,愈析愈精。释迦牟尼时代,虽仅分受、想、行三大聚。“行”的方面,已经错杂举出许多属性,后来学者将这些话整理一番,又加以剖析增补,大类中分小类,小类中又分小类,遂把“行相”研究得如此绵密。我的学力还够不上解释他,而且时间亦不许,姑说到此处为止。但我敢说一句话,他们的分析是极科学的,若就心理构造机能那方面说,他们所研究自然比不上西洋人;若论内省的观察之深刻,论理上施设之精密,恐怕现代西洋心理学大家还要让几步哩。

识蕴

“识”是最难了解的东西,若了解得这个,全盘佛法也都了解了,我万不敢说我已经了解,不过依据所读过的经典热心研究罢了。有说错的,盼望诸君切实指教。

“识”是什么了?《五蕴论》说: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摄故。

《杂集论》(卷一)说:

问:识蕴何相?答:了别相是识相。由此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

我们试下个最简明的解释,“识就是能认识的自体相”。前表所列色法、心所法、不相应法乃至无为法,都是所认识的,识即心法,亦称心王法,是能认识的。

初期佛教,但说六识,后来分析愈加精密,才说有第七的末那识和第八的阿赖耶识。今且先讲六识。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就中眼、耳、鼻、舌、身识亦名前五识,意识亦名第六识,合达六种,亦名前六识。前六识的通性如何呢?《顺正理论》(卷三)说:

同类推荐
  •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佛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智慧一点通

    在古代,不管是君王还是庶民,只要遇到难以解开的疑惑和难题,他们往往会去深山古庙去寻找高僧大德,虔诚向他们求教,以求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因为人们相信,只有生活在清静之中的人,才会有通天彻地的大智慧。如今,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房子问题、婚姻问题、工作问题、人生问题等等接踵而来,但是我们又去哪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呢?事实上,高僧虽然远去了,但是他们却把智慧留给了后人。本书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星云日记39:忙中修福慧

    星云日记39:忙中修福慧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三十九册。收录星云大师1996年1月1日至2月29日期间的日记,分为“健全自己”、“以一当百”、“自知之明”、“忙中修福慧”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佛教博大精深,各种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往往使初学者望而生畏。针对这种情况,本书采用了符合现代人知识结构和快节奏生活特点的问答模式,将艰深晦涩的教义和纷繁复杂的宗派传承历史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您轻松阅读。
热门推荐
  • 大汉三部曲之一代帝王

    大汉三部曲之一代帝王

    从一个草根奋斗成为一代帝王。刘邦,汉高祖,大汉王朝的缔造者,开国皇帝。他一手打造了西汉帝国,一手打造了王霸结合的封建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秉承永不言弃的执着信念,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没有不可能,只有想不到!
  • 小娇妻:拿下森林之王

    小娇妻:拿下森林之王

    洛小瞳一觉,把自己从没家、没业、没娃的三无产品,睡成有家、有老业、有娃娃的在保产品。究竟是世界太疯狂,还是洛小瞳太迷茫?
  • 震惊我竟然成了主角舅舅

    震惊我竟然成了主角舅舅

    生物变异,画风突变,千万异兽兵临城下,少年,本想独善其身,却不得已少年一个人挡下千万异兽
  • 混沌紫霄诀

    混沌紫霄诀

    年少时,自己亲身父母弃之不顾,兄弟被杀,可又得到一座逆天小塔。悲鸣深渊中立誓,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要这地,埋不了我的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神,都烟消云散!
  • 一世情殇:舍我,你爱谁

    一世情殇:舍我,你爱谁

    学生时代的纯情爱恋因突发意外而终结。抑郁、酗酒、自杀,只因认定心爱的她已不再人世。多年后,她站在另一个他身边,顾盼生辉。颜雅绿,当初你处心积虑离开我就是为了这个男人?这些年痛彻心扉的滋味,不能我一个人独享。她在他的深情中再度身心沦陷,他却等待时机给予她毁灭的打击。颜雅绿,这是我的未婚妻;而你,不过是身怀野种的逢场作戏。以报复掩盖情殇,没有期待中的快感,却将她再次推向死亡。这一世,心已失。就算下地狱,你也要等着我一起!
  • 人海中如约而至

    人海中如约而至

    大学毕业之际,男友携款而逃,爹妈弃她不顾,人说她是落架的凤凰不如鸡。人活一世她有点背。为了还债几经波折,从一个妆品临时BA逐渐成长。一面卖货还债;一面感化程侯,乘势而起飞上枝头。她敢于为庞大的野心冒险,坦然为真实买单,直到有一天屹立于山巅。蓦然回眸,星辉里人海中是谁如约而至?
  • Antony and Cleopatra

    Antony and Cleopatr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地官司徒

    地官司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万能神医:走上人生巅峰

    万能神医:走上人生巅峰

    二十七世纪的腹黑神医一朝穿越成妈妈肚子里的小屁孩,我的大胸长腿都哪去了,这小短胳膊是谁的,炼丹,炼器,召唤,修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从此迎娶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
  • 倾城绝恋:废柴太子妃

    倾城绝恋:废柴太子妃

    她本为一个二十四世纪最有天赋的医者,苦恋一个男人十五年却被辜负穿越到这以武为尊的时代。他是那个时代的太子,天赋惊人,护她周全。为了她他不惜费劲修为,为了他可以放弃女子清誉。当废柴精医少女碰上高冷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