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270200000007

第7章 农耕文明的开辟者神农炎帝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伏羲时代开启了人类文明,继伏羲之后,又兴起神农氏,中国进入了神农时代,也就是由渔猎社会进入农耕社会,在世界人类发展史上,大体都经历了这个过程。人类从山林走向高原、平原,开始了农业生产,这是一大进步。那么,中国农耕社会开始于何时?代表人物是谁?神农氏与炎帝是怎么回事?都是本章要探究的问题。

一 神农氏与伏羲氏

炎帝与黄帝都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国文明史的开创者,是伟大的历史人物,自古就受到后世子孙的敬仰和崇拜,可以说炎帝功德齐天厚,黄帝伟绩日月明。

何谓神农氏?神农氏的称谓与农耕文明的创立有关。当我国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后,把作为这个时代代表的氏族称“神农氏”。神农,是始教耕种之意,神农氏是一种泛指,是进入农耕社会的标志,是指在原始农耕上作出贡献的氏族,是后人对人类进人原始农业那一社会阶段的称呼。神农氏是从黄土高原发祥的,炎黄继承的是神农氏,并认为是华夏之祖,神农氏也是华夏文化的本源。炎帝是神农时代新兴起的姜姓氏族部落首领,他的远祖是神农氏。“神农氏”也是炎帝族群体称谓,是由于该部落在当时率先进入农耕时代,且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个大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叫炎帝。炎帝是代表伏羲之后、黄帝之前的一个进入原始农耕的历史时代的代表,也是时代的称号,指的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神农时期。根据考古资料,距今一万年至七八千年时期,中国黄土地区的农业、制陶以及纺织等,均与神农时代的有关传说一致,故可以说神农时代的产生,大约在距今一万年的时期,此时正相当于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早期的前段。炎帝出现在神农时代的后期,是神农氏后代,但不能与神农氏等同。

炎帝与黄帝共同缔造了华夏民族,所以说炎帝也是华夏族的始祖,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他所处的时代是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由渔猎社会向农耕社会发展的时期。炎帝及后世经过摸索实践,开创了农业生产,已达到史前的辉煌阶段,于是把炎帝及后世子孙与农业有关的人称“神农氏”,炎帝就是这个称号的代表人物。《世本》云:‘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白虎通义·五行篇》云:“炎帝者太阳也。”所以把这个部落的英雄首领尊之为“炎帝”,或“神农氏炎帝”。民间称为“火神”。炎帝是我国史前时期一个实在的氏族部落或其代表人物,是姜炎族杰出的首领,而且“炎帝”不只是一个人,炎帝作为氏族部落首领的称号,还具有世袭性。史传神农氏炎帝传八世。晋人郭象在注《庄子》中说:“神农之后第八帝日榆罔世,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逐榆罔,榆罔与黄帝合谋击杀蚩尤。”据此传说,与黄帝同时的第八世炎帝榆罔,即“神农氏世衰”的那个神农氏。我们通常说的炎帝,指的是第一代炎帝。炎帝所代表的这一时期,正是神农时代农耕生产走向发达、迈向辉煌的时期,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时期。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号篇》中说:‘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总之,炎帝的称号既是姜炎部落首领中第一位首领的称号,也是“其后部落的称号”。它既有个人的含意,又具有群体的意义,它还具有时代意义和象征意义等等。

根据陕西宝鸡炎帝课题组的成果《炎帝·姜炎文化》一书的观点,他们依据炎帝时代的文化特征,采取把古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相结合、参照的方法,对炎帝时代的起始界定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缜密的考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他们考证,认为炎帝时代,上溯到仰韶文化时期,确切地说应在仰韶文化晚期之前。北首岭考古文化年代正与我们推断的炎帝年代相当,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北首岭遗址早期距今6970±145年至7100±140年;中期距今6120±140至6790±145年;晚期距今5745±110年至6035±140年。所认说炎帝时代,在距今7000年至4800年左右。神农氏时代产生于新石器早期的前段,即其上限应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在古代一个氏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相当长,在伏羲时代神农氏已产生和在发展。炎帝神农时代的下限应当以阪泉之战,炎帝战败后被黄帝取而代之时止。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推算,应为距今4800年左右。也就是说,炎帝神农时代的早期,是渭水流域的老官台文化及其前身;中期是由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的仰韶文化早、中期;其晚期是仰韶文化的晚期及龙山文化的前期。但须补充说明的是,神农氏延续时间是10000年至4800年,而炎帝时期只能在6000至4800年间,也就是神农时代的中期和晚期。

炎帝氏的起源和发展,与伏羲氏是一脉相承的。是伏羲氏的延续。

“神农氏”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下》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段话表明了两个意思,一是把神农氏作为一个时代而言的,我国已进入农耕社会,而且农业已有相当发展;二是说神农氏是沿袭伏羲氏而来的,又被黄帝代替,是一个时代接一个时代,一脉相承。

《管子·轻重戊》:“神农氏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腥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逸周书汇校集注》佚文中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耜、钮、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菜果菔之实。”《吕氏春秋·爱类》:“《神农之教》日,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炎帝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培育了农作物,发明了农业,并教百姓种植农作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于是,人们称之为‘神农”。在内蒙古赤峰西迂河上游的兴隆沟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小米,这是最早栽培的农作物,是进入农耕社会的证据。

所有这些记载,都说明我国这时已进入到农耕社会。这个社会已出现古代文明。《淮南子·主术训》描绘出了炎帝时期的社会状况,是一幅美好的“原始共产主义”的图景。书中说;“昔者神农氏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礼于明堂。……其民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赏,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故其化如神。”这些说的是上古时代,人们崇尚道德,勤劳耕作,社会安定。

晋人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中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日妊姒,有蠕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世本·帝系篇》中说:“炎帝神农氏。”宋仲子注曰:“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潜夫论·五德志》云:“有神龙首出常羊,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并且都认为炎帝是一个“龙种”。炎帝既是姜炎族众多首领中杰出的一位首领的称谓,又因其后裔或其他部落联盟首领承袭之、借用之,也成了氏族或部落的称号;因炎帝奠定了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基础,于是,后人便封赐给他一个“神农氏”的世号,又代表那个时代,因此也就有了时代的含义。从历史发展的次序说,神农氏是代表伏羲之后、黄帝之前的一个进入原始农耕的历史时代。神农,因其将族团从采集农业阶段推进至耕种农业阶段,发明农具,“始教耕”,以火纪历,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发展,人们尊敬之,视之为神,故谓之“神农”。

神农氏是我国进入农耕社会的代称,与伏羲氏一脉相承;而作为神农氏代表的炎帝,与伏羲氏的代表伏羲是怎样的关系,让我们还是看看史籍的记载吧。

《汉书·律历志下》:“炎帝(易曰:炮牺氏没,神农氏作。言共工伯而王,虽有水德,非其序也。)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日神农氏。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炮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

从伏羲氏到神农氏的转变,标志着中国人类社会已从渔猎形态转向农耕形态。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采集渔猎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寻找新的生活资料已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于是从渔猎到农耕的转化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要实现这个转化,一是要把野生植物培育种植五谷,二是要解决种植的工具,三是要选择适宜种植的环境。这也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一万年左右。当先民刚刚从以狩猎为生转向以稼穑为生时,采取纵火焚毁繁芜荒杂的林木,用石刀石斧以及耒耜垦土播种,这时火与耕尤为重要,就是刀耕火种,这种“刀耕火种”,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到后来由于生产工具的发明,如制作耒耜、石磨等,家畜的饲养,如家养牛、羊、鸡等。从历史记载和考古表明,是炎帝最早驯化培育出粟种的,陶器也是神农氏开始制作的,牛羊也是神农氏驯化的,从此农业生产逐渐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神农氏兴起,推动了我国历史前进。

神农时代的代表人物是炎帝,炎帝是一个氏族的总称,炎帝不只是一个人而是几代人。

《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中,有段注释说:“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农及黄帝,袭帝位,居有熊之封焉。”这样看来,少典是伏羲的直系后代,神农是少典的后代,他们都是龙的传人。

据现代学者何光岳研究考证,炎黄均为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6000年前生于渭水上游的天水境内,后来其部落东徙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称谓载入历史典籍的各有8代,而最早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亲兄弟,均生于渭水中游今宝鸡境内。其中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南郊的姜水,黄帝生于今宝鸡市境内岐山县一带的姬水(又称岐水),他们都是伏羲的后代。

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时代研究》一文中说;‘燧人时代为中国上古文明的发轫时代;伏羲时代为中国上古文明的奠基时代;炎帝神农氏时代为中国上古文明的繁荣时代。”他对‘三皇”的这种概括,既说出了各时代的特征,又道明了上下传承关系,这就是中国的历史。

二 “少典氏”“有蠕氏”考

要弄清炎帝与黄帝的历史,必先知道“少典氏”与“有蠕氏”的关系。因为他们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就得追根溯源,从祖宗说起。

《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帝王世纪》云:“赏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西汉贾谊根据《国语》的记载,在《新书·制不足》篇中说:“炎帝、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还有说是同父异母。

由于时处母系社会,具有“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特点,所以炎帝和黄帝的母亲记载的十分清楚,一为女登,一为附宝,而父则统称为“少典”,没有具体指出少典氏中的哪一位,也当然无名姓。我们经过一番考证,认为炎帝与黄帝,既不同母,也不同父,而是始祖同出两个氏族,母亲都出自“有蠕氏”,父亲都出自“少典氏”,但既不是同时,又不是同人。炎帝、黄帝的身世,在历史上一直模糊不清,要弄清炎帝、黄帝的来历,先得弄清“少典氏”和“有蟜氏”。

据宝鸡炎帝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霍彦儒考证,他是这样说的:那么何为少典?其内涵是什么?彭曦先生认为:其中关键是“典”。《说文》:“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庄都说:“典,大册也。”于省吾先生说:“册与典古通用。”甲骨文中册字作(见摹写册字)等;典字作(见摹写典字)等。册像以绳编纂起来的甲骨片子,典像双手执册放置于丌上。1971年安阳小屯西区发掘出一堆完整而排列有序的甲骨文21枚。郭沫若说它“在当初想必有帛以裹之,以绳以缠之,有箧以藏之”。这虽是商代典册的实物例证,但完全可以证明有文字的典册历史应当有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彭先生通过对大地湾文化、北首岭文化、半坡仰韶文化、姜寨仰韶文化等契刻于陶器上的“符号”的考证,认为:“少典氏族应与创造发明最早文字有关,若无文字的文化内涵,少典之名就成了无源之水,那是无论如何也是说不通的。”“居于仰韶文化区系中心区的少典氏族及其后裔炎帝、黄帝,应是这种陶器刻画符号——最早文字的主要发明者。少典之‘典’的含义,也正是源于此”。何光岳先生亦持这种观点,认为少典氏可能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并说:“仓颉发明文字,是刻于陶器上或岩壁上,而少典氏则可能是刻于竹木片上,用藤葛串起来保存,比仓颉更早。疑仓颉是在少典氏创造文字的基础上加以规范化和形象化。所以‘典’字被后来衍化为典册、典籍、典藏、典型、典范等名词。由于竹片木板很难保存至今,故一直未能发现典的实物。”

因当时还处于母系氏族公社,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炎帝之父未留下名字,而只能以氏族名称代替了。“少典”是这个氏族的称号,按说少典其人,应是管理典册的人。为谁管理典册?按说应是为伏羲。

据《帝王世纪》云:“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蠕氏之女,世与少典氏通婚。”

《通鉴外纪》:“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改姓姬。”

《轩辕黄帝传》:“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其母西桥氏女,名附宝,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附宝感之而有娠,以枢星降,又名天枢。怀二十四月,生轩辕于寿丘。……始学于项,长于姬水。”

以上记载,清楚地告诉人们,有蠕氏与少典氏世代通婚,炎帝与黄帝的母亲都是有蠕氏女,其父都是少典氏。这里出现了“有熊国君少典”。就是说少典是有熊国的国君。有说少典是氏族的代称,也有说少典是有熊国君。这是怎么回事?那么有熊国在哪里?

梁玉绳在《古今人物考》中,详细地考证了少典氏的历史。他认为史籍皆以少典氏为炎帝、黄帝之父,并以少典氏为国名,历代少典氏国君皆以少典氏为自己的名号。

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考证:少典有熊氏部分曾西迁至上邦(今甘肃天水北)。渭河上游有上邦,下游有下邦,这些地名都与炎黄氏族的起源有关。

刘起先生通过炎黄之源的研究,提出炎黄均出自于古代西北的氐羌二族。他说:“姬姜两姓的族系渊源,是不是就上溯到生出炎、黄的少典、有蠕氏两族为止了呢?其实还不是。少典、有蠕仍然有所自来,姬姜两姓的族系还可以溯得更远,那就是古代的氐、羌族。……姬水即渭水;姜水即羌水,亦即白龙江、白水江之水。大抵依此二水所居之姬、姜两族,一在渭水及其以北,一在渭水以南。”由此更看出了姬姓黄帝族的地域大体即氐族地域,姜姓的炎帝族地域大抵即羌族地域。……由是可知少典族即氐族,有蠕族即羌族。少典孕育出黄帝族,有蠕孕育出炎帝族。再结合他们所居的地域看,更有理由确认黄帝族出自少典族即出自氐族,炎帝族出自有蠕族即出自羌族。”嘲

何光岳先生认为:有蠕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氏族部落,自黄帝之前一直延续到夏代。少典氏先后皆娶有蠕氏女,生下炎帝、黄帝,炎帝传八代五百余年。则少典氏娶有蠕氏女生黄帝的时间应在炎帝八代之后。……少典氏部落及其分出来的轩辕氏黄帝部落和神农氏炎帝部落曾同时存在下来,长达千余年之久。……因炎帝姜氏与黄帝姬氏本系兄弟部落,姬姜联婚达三千年之久,自然少典氏之女亦可嫁给炎帝为妃,这是毫不奇怪的。他还说:“《水经注·渭水》:‘渭水出桥亭西。’桥与乔通,而乔又作蠕。桥亭,当系有蠕氏始居地。”桥亭在渭水上游,有蠕氏应起源于这一带,也就是子午岭西边。

以上这些专家都认为有蠕氏、少典氏在渭河流域,在子午岭、关中这些地方,自然炎帝、黄帝就出生和生活在这一带,有熊氏、有熊国无疑也就在这一带。

但有熊国究竟在何处?国君少典是谁?都没说清。要弄清有熊国国君或首领的情况,必须先弄清有熊国。历史上对有熊国很少有记载。《水经注·渭水》云:“轩辕之丘,在上邦”。杨东晨在《炎黄故地考辨》一文中说:“《帝王世纪》云: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这里的有熊氏、轩辕之丘非河南新郑,而是指上邦之有熊氏。……轩辕之丘,在上邦。黄帝长于姬水,在今陕西岐山县以北。”他还说“上邦系西迁少典氏族的大本营”,“桥山又系黄帝初都也”。杨东晨先生明确说有熊氏是在上邦,不在新郑。《史记·周本纪》注说:“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我以为这一说法是历史上的一个大错,后人以讹传讹,至今找不到任何根据能说明有熊国在新郑。有熊国、轩辕丘都不可能在河南。《山海经》明确指出轩辕丘在华山之西,而且炎帝、黄帝祖先都在陕西,有蠕氏也在陕甘,有熊国怎么能在河南?我曾到新郑考察过,这里在上古时是洪水淹没区,至近代仍是黄泛区,古人类难以生存,怎能聚集那么大一个部族呢?新郑是春秋战国时期才有的地名,此前无地名可考。再从黄帝活动范围来看,没有迹象表明黄帝到过这个地方。还有人对新密发现的古城,声称“黄帝古都在新密”,这种结论缺乏事实依据,不宜下断言。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生在哪里都是我们的光荣,但应搞准确,若不确切,造成混乱,我们脸面都无光。

我们再进一步考究一下有蠕氏,对弄清有熊国有参考作用。

霍彦儒、郭天祥《炎帝传》中这样说:彭曦先生则认为“蠕”应是野蚕类。《说文》:“蠕,虫也,从虫乔声。”蚕,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是蚕蛾科昆虫的总称。野蚕有柞蚕、樟蚕、樗蚕等,原生皆高(乔)栖于山野树上。家蚕皆由野蚕经长期驯化而成。我国为世界上驯化家蚕的发源地,亦是发明缫丝制衣的丝绸之国。所以,有蠕氏应是我国历史上驯化蚕类发明养蚕缫丝和制衣而著名的先进氏族。正因为如此,她才会以“蠕”为荣耀而氏族名,以至为图腾。姬、姜二氏族,地望相邻。嫘祖(黄帝之正妃)相传又为我国古代最早发明养蚕的祖宗。以此推之,可能有蠕氏的养蚕技艺为西陵氏之女嫘祖所继承,为姬氏部落而发展。自此以后,养蚕缫丝便成为姬姓族的传统产业。《诗经·豳风·七月》中就一年之中对养蚕、采桑、缫丝、制衣全过程作了生动的描写。周人甚至把夏历的四月专称为“蚕月”。这是自黄帝至周人沿用已久的物候历专用月名。

现宝鸡辖区内的凤翔县尹家务乡槐原村和宝鸡县桥(蠕)镇白荆山,很早以前就分别建有女登祠、妊姒庙。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和三月二十一日为古庙会,相传为女登(妊姒)的寿辰日Ⅲ。由此可知,这里是嫘祖的故乡,是有蠕氏的领地。

根据以上考证,有蠕氏应在子午岭及桥山和宝鸡一带,这较为符合实际。宝鸡北面是子午岭,是大桥山,《太平寰宇记》云:“子午山一名鸡山,山长千余里。”南北走向,纵跨陕甘宁三省,北到内蒙鄂托克前旗,南至淳化县之嵯峨山,东伸至小桥山(黄陵),西到陇东,全长约550公里,秦直道就是沿这条山脉修的。子午岭山大林密,资源丰富,是很适宜于古人类生存。这里至今山林中仍有野蚕,是蚕的故乡,应该是有蠕氏的发源地。据穆长青考证,古桥国就建在这片土地上。他说:‘桥国最早的版图,大约是以桥山为中心,以子午岭森林地区为疆域的西桥氏部落国。‘桥’亦通‘乔’,《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云:‘山有乔松。’陆德明释曰:‘桥,木。亦作乔。’参考这个意思,桥国则是一个在子午岭地区的农业森林国家。……西桥氏时代的桥国亦即早期的桥国,其中心在今陕西省黄陵县,疆土包括今子午岭东麓黄陵县、富县、宜君县、耀县、淳化县、旬邑县、白水县、铜川市及子午岭西麓宁县、正宁县、合水县、华池县共约有12县之地。东至洛河,西至马莲河,国都在今黄陵县城(黄城)。轩辕黄帝继西桥氏之后发展,开拓了的桥国,亦即后期的桥国。

穆长青说的西桥氏,就是有蠕氏,因地处有熊国之西,亦叫西桥氏。有熊国因地处有桥氏之东,又称“东方君子国”,即现在的黄龙山脉(古梁山),与子午岭山系东西相邻,古桥国与有熊国地界相连,世代通婚,少典氏与有蠕氏婚配也是合理可信的。这样看来,古有熊国应在古梁山和子午岭,少典氏是国君。

总之,根据以上考究,有蠕氏主要生活在子午岭及东西,包括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陕西洛河以西地区。对于这一点,许多专家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以此来看,有熊氏与有峤氏相距不会太远,据考古发现的许多遗址看,古梁山(今黄龙山)有许多古人类遗址,所以有熊氏和少典氏,大体在洛河以东,即现在的黄龙山区,以及洛河以北的高原地带。著名专家张岂之说:“更确切地说,陕北黄土高原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的祖先,他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黄陵县桥山。”从以下几点,可以说明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一是周朝姬姓源于旬邑、彬县其及以北,是黄帝直系;二是轩辕丘在上邦,古轩辕国也在天水一带;三是清涧县古五龙族是黄帝后裔,分布在陕北;四是黄帝主要活动在河、洛间,就是黄河和北洛河之间,与古梁山关系密切。所说的这些地方,都在陕北黄土高原。

三神农炎帝是农耕文明的开拓者

据许多史籍记载和传说,说炎帝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是中华远古文化的创造者和发明者之一。他开发了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发明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被我国民间尊为农业之神。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被人尊为“医药之神”。传说他创立日中为市,开创物品交换,是原始贸易的创始人。可见炎帝不是子虚乌有,他是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前边我们已说过,炎帝的称号既是姜炎部落首领中第一位首领的称号,也是“其后部落的称号”,它既有个人的含意,又具有群体的意义,它还具有时代意义和象征意义等。炎帝是神农氏的后裔,以发展农耕起家。到了炎帝时期,农耕生产已普遍出现,达到史前没有的辉煌阶段,因此炎帝冠上了“神农”的称号。“炎帝”是身号,“炎帝”是帝王具体的称呼;“神农”是代号,即“神农氏”,为当时朝代的称号。炎帝的称谓较多,如烈山氏、厉山氏、人皇氏等等。我们现在说的炎帝,指的是第一代炎帝,名叫轨,小名叫石年。炎帝一生下就不一般,是伏羲后代,中华龙种,父亲便把他叫“神龙”。

晋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为炎帝写了段传记文字:“神农氏,姜姓也。母日妊姒,有蠕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又日本起列山,或称列山氏。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日炎帝。”这段话中虽有些神秘色彩,但把炎帝的历史说清了。父为少典氏,母是有蠕氏名登,共传了八代。

《补史记·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日女登,有蠕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日炎帝,以火名。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初都陈。”

据《帝王世纪》、《补史记-三皇本纪》等史籍记载,皆以为有蠕氏之女妊姒(女登)为炎帝母,因当时还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血缘以母亲计算,因而炎帝的母亲是有名有氏的具体的人。华山之阳是炎帝孕育之地,烈山氏起源之地,姜水为其成长之地。炎帝出生于陕西境内的渭水中上游,具体说就是现今的宝鸡市。

杨东晨先生《炎黄故地考辨》一文中说:“炎帝神农氏的先族为西迁之有熊氏族和有蠕氏族。其兴起地‘姜’水,在今陕西宝鸡市渭水南。《水经·渭水注》云:‘岐水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帝王世纪》曰:炎帝母女登游华阳,感神龙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姜氏城,即今名‘姜城堡’,在宝鸡市南7里。城南有姜水,相传有蠕氏女、炎帝妃曾居于此。堡东一里有一座很大的神农庙,庙前有一‘九龙泉’,传说是神农氏洗浴的地方。神农氏族是一个善于农耕的部族,姜水系渭水支流,土地肥沃,适于发展原始农业”。

炎帝是有妻子儿女的人,有自己的家庭。《补史记·三皇本纪》云;“神农纳莽水之女日听訞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帝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厘,厘生帝哀,哀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兴焉。”《山海经》最早记载炎帝妻听訞,云:“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听訞是赤水之子,赤水在昆仑山之前。”这里意即听訞最早居住在昆仑山之前。说居昆仑山,是一种夸张,其实赤水就是姜水。这段话把炎帝的妻子以及传承关系说清了。《通志·三皇纪一》中说:“神农人身牛首,纳莽水之氏。日听訞,生临魁……”“莽水”即“赤水”,生有地点,确有其人。

炎帝的子女也很多,子临魁,女桑、精卫、瑶姬(亦名女尸),传说还有雨师、女仞伪。一代传一代,至于后代就更多了。

传说神农氏炎帝传8世,经历530年。

《资治通鉴外纪》卷一,记载更为明确:

(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或一百四十年,神农纳(莽)(奔)水氏女,日听(钹),生临魁。

帝临魁元年辛巳,在位六十年,或云八十年。

帝承,元年辛巳,在位六年,或云六十年,一本承在临魁先。

帝明,元年丁亥,在位四十九年。

帝直,元年丙子,在位四十五年。直,一作宜。

帝厘,一日克,元年辛酉,在位四十八年。厘,一作来。

帝哀,元年己酉,在位四十三年。

帝榆罔,元年壬辰,在位五十五年。

自神农至榆罔四百二十六年。临魁至榆罔七帝,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年。《春秋命历序》曰:炎帝传八世,五百二十岁,或云三百八十年。

何泳先生在《谈炎帝历史的可信性问题》一文中,依据大量史料,他作出这样的结论:“综上所述,史料、考古、祭祀史、民族史、姓氏文化等等,都可证明炎帝历史的可信。炎帝的历史就是姜炎部族形成、发展并融入全国民族的历史。它的上限可以追溯到妊姒,即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老官台文化证明其为距今1万年左右。它的下限不应被看作是阪泉之战即距今5000年左右,因为姜炎族的主干与黄帝族融合,继续充当着中国历史上的主角。……但是炎帝历史的高潮期,在距今5000年前即已过去,它结束了基本独立发展并领先于四周的状态,而汇入中国文化发展的洪流。”

张润棠先生在《论炎帝在中华民族始兴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经过认真考证后,也得出这样的结论:‘综上所述,炎帝成长于宝鸡姜水之畔,东迁中原,奋战蚩尤,结盟黄帝,开创了氏族联盟融合之先河,炎黄共同缔造了华夏族。在华夏族发展过程中,炎黄两部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并与四方部落方国,无论是血缘还是经济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渊源。”

再从炎帝神农氏的历史功绩看其人。炎帝神农氏在我国历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前进,其功绩主要表现如下:

1.培养粟谷,制作耒耜,使我国进入农业社会。关于最早培育粟谷的人,相传就是炎帝神农氏。《管子·轻重篇》里说:‘神农氏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淮南子·修务训》也说,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许多史籍都说是炎帝神农培育了农作物良种,开始农业生产。《周易·系辞下》也说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是炎帝神农氏发明了耒耜,最初造出农具,开始农业生产。耒耜的发明,这是生产力进步的标志,至于起于何时,很难说清,但从原始遗址的发现,起码有六七千年。

2.创造文字,作琴傩舞。前边我说过,伏羲奠定了汉字是以笔划为基础,到了少典氏开始创造文字,从少典到神农炎帝时代,都是我国文字的形成过程。到了黄帝时代,出现了刻画符号纪事的新事物,是汉字的原始形态。从大地湾、半坡、姜寨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许多刻画符号,这就是最早的文字。古人说伏羲画八卦,画于有文字之前,仓颉造字,造在有文字之后,这是有道理的。据说五弦琴这种古乐器,是炎帝发明的。还创造了一种舞蹈,叫傩舞。还搞一些祭祀活动,奏乐跳舞,这都是文明的特征。

3.制造陶器,满足人类生活多方面的需要。据说陶器是神农氏炎帝发明的,陶器发明以后,人们就可用陶器来蒸煮食物,直接促使了原始先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也促使人们追求艺术美,在陶器上展示智慧,所以说上古的陶器,成了原始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从北首岭、半坡、大地湾等遗址发现的陶器,充分证明我国先民从八千年前开始制陶,到了距今六七千年,陶器不但普遍使用,而且更为精美,呈现出丰富的文化色彩。构图、造型和刻画符号,都显示出崇高的智慧。

4.发明医药,战胜疾病。《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尝味草木,宣荣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竹书纪年》里也说神农“味尝草木作方书”。《世本·作篇》上说:‘神农和药济人。”这些记述,都说明了炎帝为先民治病疗疾、创立医学的情况,所以说中医药的发明,也是炎帝的一大功绩。

5.首创集市贸易,开始了商品交易。相传集市贸易的出现,也始于炎帝。《周易·系辞下》说炎帝“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稽古录》一书中记述:“炎帝以一人所为,不足以自养,必通功易事,贸迁有无。乃教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从许多记载来看,在炎帝时代,确实出现了集市贸易的生动场面,促进了经济发展,这是农耕和制陶带来的繁荣,是剩余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和扩大的结果。

6.相土地、察水泉、建聚落。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开始选择既适宜于发展生产、又生活方便的地方建立原始聚落。《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相土地宜燥湿肥绕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路史》里也说神农‘相去停居,令人知所避趋”。这都说明了以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先民们,在开创定居生活方面也作出了贡献。炎帝按照农耕和定居的不同要求,相地之宜,划分燥湿肥(土尧)高下不同的土地类型,根据水源质量的优劣甘苦,择地而居。中国人看重风水,大概从这时候开始的。

所以说,炎帝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的创始人之一;炎帝时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时代,是农耕社会的开端,是我国人类进步的又一重要标志。

这些年来,在宝鸡市委和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宝鸡市社科联合会与宝鸡炎帝研究会,对神农氏炎帝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果甚丰,诸如;

《炎帝论》,宝鸡市社联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炎帝·姜炎文化》,炎帝与宝鸡课题组编著,三秦出版社1992年出版;

《炎帝传》,霍彦儒、郭天祥著,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出版。

《炎帝与民族复兴》,宝鸡炎帝研究会、霍彦儒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炎帝与汉民族论集》,宝鸡炎帝研究会,霍彦儒主编,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等等。

四 宝鸡是神农氏炎帝故里

史籍都肯定神农氏姓姜,缘于姜水,说炎帝育于姜水、生于姜水、居于姜水、长于姜水、成于姜水。毫无疑问,姜水就是炎帝的故里。那么姜水在哪里?这是必先搞清楚的问题。

在陕西宝鸡市境内有两条河称姜水,也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根据《水经注·渭水》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一般认为指的是渭河支流岐水,在今岐山与扶风交界之处。另一说法,认为“姜氏城”即今宝鸡市南的姜城堡,“姜水”亦即渭水的支流清姜河。尽管诸多学者都有各自的看法,各有根据。但霍彦儒、郭天祥经考证后,他们说:“我们认为炎帝出生于陕西境内的渭水中上游,具体地说就是陕西境内关中西部的宝鸡渭水流域。”他们还说:“所以,我们说,无论是岐水之姜水,还是清姜河之姜水,皆在今宝鸡地区之内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我认为霍彦儒、郭天祥的说法是客观的,但仍有些笼统。炎帝生在岐山的姜水,还是宝鸡的姜水,固然都有道理,但却不准确。我认为炎帝生于宝鸡姜水较合理。这是因为在宝鸡市炎帝的遗址很多、很集中。如常羊山、九龙泉、炎帝祠、炎帝陵等。为了追根溯源,我们特作了一番考察。

2005年9月20日,在宝鸡炎帝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霍彦儒的陪同下,开始考察工作。在宝鸡地区,距今6000年至5000年期间,仰韶文化进入繁荣阶段,已发现了700余处文化遗址。特以姜水附近的市区最密集,在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范围内,就有遗址80余处,面积多在10至80万平方米,可见其人口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正因为加此,在这块土地上产生了炎帝部落。

我们先考察了炎帝祠。炎帝祠坐落在宝鸡市经二路西端炎帝园内。从炎帝园正门进去,穿过廊房,就看到一座高大雄伟的古建筑群,这便是“炎帝祠”。山门朝南,门额上书“炎帝故里”四个金色大字。山门前有平行的4根石柱,右一柱上书“奠中华民族创基”,左一柱上书“启华夏文明晓光”。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撰联。山门前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尊站立石狮。走上山门五级台阶,便踏进祠院,迎面便是炎帝大殿,大殿正中高悬楚图南写的“炎帝祠”三个金色大字。下重正中悬挂着赵朴初题写的“华夏始祖”四个大字。殿门两侧的柱子上,一副楹联意味深长:

耒耜劈开天地混沌

嘉禾结出华夏文明

殿内供奉着炎帝塑像,高5米(以象征中华五千年历史),质地为玻璃钢,铁锈色,给人一种高大魁梧、气势凛然之感,体现出我们的先祖那种开天辟地、功盖山河的英雄气魄。殿的四周墙壁为彩绘的炎帝圣迹图,恢宏博大,粗犷豪放,展现了炎帝的光辉业绩。霍彦儒向我们介绍说:‘传说早在五千年左右,黄帝曾在宝鸡天台山祭祀过炎帝,今日天台山留有遗迹烧香台,后人为了纪念炎帝,便在此修起一座祠庙。宝鸡设峙祭祀炎帝是从春秋末年开始的。《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三年(前422年)在吴山之阳‘作下畴,祭炎帝’。吴山,在今宝鸡县境内。宝鸡修庙建祠供奉炎帝,是从唐代开始的。据明、清之际的《凤翔府志》和《宝鸡县志》记载:‘神农庙,一在县东郊,一在县南郊九龙泉上。九龙泉在县南二里,相传炎帝始生浴此,有‘浴圣九龙泉’碑。后人在泉地修建了一座气势宏大的神农祠,以示纪念。由于神农祠、庙均遭毁坏,后又因修铁路和街道,九龙泉旧址再难恢复,宝鸡市政府决定重建炎帝祠,就是现在这个地方。”经他这么一介绍,我们又去考察九龙泉,现在泉水依在,一座古庙犹存,只能听传说,再无据可查。

接着霍彦儒带领我们考察宝鸡“炎帝陵”。炎帝陵坐落在宝鸡市南郊清姜河畔的常羊山上。霍彦儒给我们介绍说:常羊山不仅景色绮丽,而且人文荟萃,名胜景观繁多。常羊山东南20公里的地方,是传说炎帝误尝断肠草的天台山,是炎帝不幸殉难的所在地。常羊山之东是出土石鼓文的石鼓山,石鼓山之东又是姜太公垂钓的磻溪钓鱼台。常羊山之北,山脚之下,分布着两处规模很大的新石器遗址,一处是茹家庄遗址,一处是姜城堡遗址。在姜城堡的东北角,又是炎帝降生沐浴的九龙泉和神农祠遗址。

我们乘车出了宝鸡市,南行约5公里左右,便来到了清姜河畔的常羊山下,迎面一座雄伟壮观的‘神农门”耸立山口。进入神农门东行百余米,我们下车步行,沿石台阶登山,忽见一小亭,叫“羊脚亭”。登阶穿亭,进入一小院,院内有土窑两孔,窑中供奉着炎帝神位。当地百姓传说,这里就是炎帝行宫,炎帝垦荒采药,经常在这里歇息。出行宫,攀石阶盘旋而上近千米,到达山顶。山顶北端,一亭耸立,名日”羊首亭”。依亭而立,八面临风,侧身西眺,清姜河、川陕公路、宝成铁路,尽收眼底;放眼北望,宝鸡市容,一览无遗;东南遥望天台山,秀美壮丽,回首远望秦岭,更是峰峦叠翠,巍峨险峻。俯首近看,亭旁一块石碑,是清朝重修“神农城池”时雕刻的一方镇山之石。当地长者说,常羊山自古就有一座庞大的‘神农城池”。由羊首亭左拐上行,迎面是一座建在高台上的山门牌坊,六柱五门,飞檐斗棋,气势宏伟。牌坊正中大柱上刻着赵朴初题写的“华夏始祖”4个大字。牌坊前面的小广场上,耸立着两尊石狮和许多石碑。跃进山门,便步入陵园的中心——祭祀区。祭祀区正中间是宽广的祭坛广场,广场正南高台上矗立着高大雄伟的炎帝大殿,东西两侧各设偏殿和钟、鼓楼。香案、香炉,相形而置。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红墙、赤瓦、紫柱、褐门、脊兽、浮龙、彩凤,色彩斑斓,神态生动。炎帝大殿正门两旁,高挂着由名人撰写的对联,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霍松林写了一副歌颂、缅怀炎帝功德的长联,很是意味深远。

岐山毓秀姜水钟灵遍五洲炎黄裔胄龙腾虎跃

致富图强诚知此是寻根处;

北岭迎阳双庵破晓逾百代华夏文明霞蔚云蒸

飘香吐艳共喜今逢结果时。

走上炎帝大殿,正中矗立着高大的炎帝塑像。只见炎帝身披兽皮,腰束叶裙,双手紧握谷穗,目光炯炯有神,头顶光芒四射,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大殿两侧是大型彩色壁画,幅幅壁画生动地再现了炎帝的丰功伟绩。出祭祀区后门,顺着石阶山道继续南行,台阶两旁耸立的是百尊历代帝王石雕像和苍翠挺拔的松柏。登上高耸的后山头,便到了陵墓区。炎帝陵墓因山起冢,显得分外高大,直逼云天。陵前树立着一座高大的墓碑,碑上刻着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写的“炎帝陵”三个大字。墓碑前放着一尊古朴典雅的四足大香炉,不少朝拜者,都在上香祭拜。

我看罢炎帝陵,悠悠追思情,心中激情涌动,遂咏诗一首。

巍巍秦岭气势雄,云绕雾罩仙气升:

满山苍翠松柏茂,炎帝陵上披彩虹。

文明之光火先兆,始制耒耜奠农耕;

亲尝百草又作陶,从此中华事业兴。

从炎帝陵下来,霍彦儒说:“北首岭遗址的发现,当时轰动全国,是一处内容丰富、保存较好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位于宝鸡市区的东北部、渭河北岸的二阶地上,时间距今7100—5800年,共出土石器、陶器、骨器等遗物五千余件,反映了炎帝的踪迹,可能为姜炎族的村落遗址。”他便带领我们来到北首岭遗址。先看了出土的文物,经解员详细介绍后,确令人惊奇、惊叹。对炎帝深有研究的霍彦儒,又作了进一步介绍,他说:‘依据宝鸡市近年来的文物普查,已初步得知渭水南北有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700余处,已发掘10多处,在宝鸡市区的新石器遗址最为密集。以北首岭来说,总面积为6万平方米,挖掘30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5000余件。年代测定,北首岭早期距今7100—5800年,正与我们推断的炎帝年代相当。出土仰韶文化系的大型村落50座,均为半地穴式,多数呈方形或长方形,墙壁平齐,多数还涂以草泥和料礓石浆,室内普遍都有陶器和农具,各房址都有灶坑。这都证明‘神农耕而作陶”(《太平御览·周书》),“(神农)身自耕,妻自织”(《淮南子·齐俗》),“神农之世,卧则居”(《庄子·盗跖》),“神农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艺文类聚·食物部》),说明这些都是真实可信的。大量的石、骨、陶制农具和碾谷盘、石碾棒、石杵的出土,以及谷物、蔬菜遗物的发现,还有数量很多的牛、羊骨骸,说明在远古时代这一地区的先民已率先进入农耕社会,开始了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实现了由渔猎、畜牧和采集向农耕为主的经济转变。”

北首岭遗址下层,按文化堆积层位特点和碳十四测定年代数据,北首岭下层距今7300—7000年。北首岭中期基本上与半坡早期同,晚期与半坡接近。北首岭先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这正是神农氏兴盛的年代,与炎帝生存的年代也接近。

除此之外,宝鸡还有关桃园、姜城堡、石嘴头、双庵等遗址,都是距今约七八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说明在远古时代,宝鸡地区的先民率先进入农耕时期。所以说,北首岭等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说明宝鸡一带是炎帝时代的发祥地,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接着我们还考察了周公庙。周公庙,是为纪念周公旦所建的祠庙,也是周朝的发祥地。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之凤凰山南麓,面积61万多平方米,三面环山,一面接平,形成一个“凹”字状,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名胜区。周公庙除保留原始遗址和遗迹外,现存建筑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所建,共有31坐,100余间,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遵循中国古建筑的传统,依山就势,保留原貌,对称布局,错落有致,雄伟壮观,各具特色。在诸殿中,周公殿居前,姜嫄殿居中,后稷殿居后,形成了姜嫄背子抱孙的有趣格局。主要景观有乐楼、八卦亭、周公献殿、太公献殿、召公献殿、周公正殿、召公正殿、太公正殿、碑亭、姜嫄献殿、后稷献殿、润德泉、唐碑、古树等。这里是周朝的老祖先,是周朝的发祥地,是黄帝的直系后裔。3000年前的遗址,能完整的保存到现在,真是不易,也属罕见。由此也可看出,周秦文化是炎黄文化的直接传承者。在我对其遗址考察后,更证实了炎帝起初范围在岐山以西,以清姜河为中心。黄帝部落在岐山以北、以北洛河流域为中心。

宝鸡还有一个重要遗址,就是古陈仓,就是今宝鸡市陈仓区。《水经注·渭水》“渭水东经陈仓西”条下引荣氏《开山图注》:“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也。”说的是伏羲在陈仓这个地方治理天下。《竹书纪年·前编》载:“(神农)元年即位居陈。”《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第一》:“伏羲都陈,神农亦都陈。”这些说的是伏羲和神农都在陈仓这里建都。《路史·疏仡纪》说:‘有熊氏,少典之子,王承填而土色尚黄,天子号之,黄帝身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乃达四面,广能贤,精功务德,秉教乘刚,而都于陈。”这一段对黄帝在陈仓建都说的更详细,在身经五十二战天下大服,他便建都陈仓治理天下。根据这些记载,伏羲、炎帝、黄帝都在陈仓建过都,而且有文献记载华胥国也在此建过都,可见此地之重要。霍彦儒给我们说,在前几年,在今陈仓区拓石镇境内,发掘了一处重要遗址,为认识炎帝在宝鸡渭水流域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我们未能前往考究,但这个遗址更说明了陈仓的历史和重要。我认为对古陈仓应进一步发掘,或许会有更重要的发现。

从以上不难看出,为什么华胥、伏羲、炎帝、黄帝都在陈仓建都呢?这就是历史的传承,一代仰慕一代,一代传一代;再则更说明了上古文明发源于此,从华胥到黄帝几千年都以这里为中心,在这里开创中国的伟大事业,当然就成了统治中心,这是不争的事实,全国哪里再有这么个能说明上古历史的地方?我认为陈仓对研究中国上古史太重要了,若把陈仓的历史搞清楚了,上古历史也就好写了。

同类推荐
  •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婚育习俗

    婚育习俗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大话台州人

    大话台州人

    江南有一块地方民风迥然,既有江南人本有的温婉,也有北方人的直爽彪悍。这儿的人个性鲜明,崇尚“大”文化,传统习俗和现代潮流在这里完美地融合,不好奇他们都是一群怎样的人吗?才女作家王寒以辛辣幽默的“大话”描绘了这个她深深热爱的故乡。
  • 棋与道

    棋与道

    本书是当代作者从自己的学棋经历出发,结合中国道法自然精神写的表述围棋与道之间的关系的杂文集。
  • 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丝绸瓷器
热门推荐
  • 穿越之大周嫡女

    穿越之大周嫡女

    他说:“你不来,我不老。”她说:“穿越千年,遇见你是我最大的幸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界潜龙洪荒

    异界潜龙洪荒

    洪荒大陆,断情之坠,炼之于情,型之于情,能之于情,灵亦之于情…这是一条为情所展开的驭灵路!“愿身似月伴君行”于黑暗中,她如此说着…
  • 秩序主宰

    秩序主宰

    没有谁是绝对无敌的存在,就算是神也不行!这宇宙中的一切都在那规则之中,而我,便是那个规则,魔法斗气剑技咒语,兽人精灵人类亡灵,你想要的一切都在这里,但想要打破规则,你就得首先明白什么是规则!
  • 平凡的城市平凡的爱情

    平凡的城市平凡的爱情

    这部作品并没有什么华丽的修饰,也不像别的小说一样轰轰烈烈,但是偶尔还有一点奇遇。平凡的一部爱情,献给每个平凡的你们!
  • 如果我爱上了那朵花

    如果我爱上了那朵花

    暗恋的男生用自己的生命向神许愿,换来逝去女主的新生,而他的灵魂也跟女主纠缠在一起,这是欢快的高中生活,有笑有泪,有人渣有好人,有人活着也有人死去,一起wow,一起生活,但愿是喜剧吧
  • 回忆中的秘密

    回忆中的秘密

    <全文免费,请放心阅读>"有人说,拥有自己的一个爱人,就是拥有了全世界,但是,此时的我,却清楚地知道,我已经失去了全世界,因为,我已经失去了你......唔......”柳璃话都还没有说完,上官尚儒一把搂住了她,把自己的唇印在了她的唇上,仿佛带着一丝的惩罚,但是,更多的是自责。他痛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够好好地保护眼前的那个心爱的她......十年前,她念他成痴,却唯独不知晓他的姓名,只知道,他儿时的绰号。十年后,命运的安排,他们重新遇见。他念她成痴,她却唯独忠于十年前的他,久久不肯接受他。而他,更还是她最好闺蜜的男人......她到底该何去何从?
  • 无限叔

    无限叔

    当系统遇上主神,故事开始了。简而言之,就是一只无节操大叔带着系统进入主神空间,不断窃取主神的数据,领着诱拐来的萌妹子与轮回者做对的故事。
  • 趟将

    趟将

    他,是民国时代的趟将,也叫土匪!他,是一个嫉恶如仇的汉子,他,曾经是白朗手下的猛将,为了白朗报仇,他勇猛无畏!他,是孙先生的忠实追随者,为了这个破碎的国家,奉献自己的一生!张得胜,河南的传奇,河南趟将的代表人物!一个草莽英雄,斗恶霸,战军阀,杀鬼子,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他厉声回绝。他也曾迷茫,也曾彷徨,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使这个勇猛,正直的汉子看到了希望。而共产党的所作所为,却和他张得胜有着高度的契合,这也是张得胜刻意靠近共产党的最主要的原因。于是,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那一份执着,张得胜义无反顾的投入了为国家,为人民,驱逐鞑虏日寇的斗争中去。
  • 鬼城丰都行

    鬼城丰都行

    本书以旅游参观的路线为线索,将鬼城丰都的67个人文景观贯穿起来,介绍了当地的历史沿革、演进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