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270200000004

第4章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条大河,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被称为“母亲河”。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区别其他民族的最稳定的标志。随着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文化也就产生了。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确切地说黄河中游的秦晋大峡谷才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为什么黄河被称为“母亲河”?为什么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为什么说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黄河魅力表现在哪里?这些都是本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一 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华胥氏、女娲是华夏始族

中国人类发展史与中华文化的起源,都与黄河关系密切,是黄河养育了中华儿女,是黄河孕育了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类主要发源地之一,所以我就从黄河说起。

黄河远古时叫夏河,流出的水是至水。《水经注·河水》曰:‘啊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所以流化。……”《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故日水见财也。”

黄河,像条黄龙横穿中国东西,它源于青藏高原之昆仑山,流经中国大陆的三个阶梯,沿途汇入许多支流,流经9个省市,东人大海,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处暖温带,气候温暖,土壤疏松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最适于人类生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故黄河素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称。在这条川流不息的大河两岸,孕育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原始文化,进而迸发出灿烂多彩的人类文明。黄河文化就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中国文明最早开始于黄河流域。

所以说,黄河之水,浪叠洪波,源于昆仑巴颜喀喇山之融雪,引湟、渭、汾、洛之波澜,远上白云,瀑落蓬莱。润千塬之神土,纳百川之流泉。一河横空,哺育万类,自然是桑麻披野,黍粟有继,藏驼回羊腾欢,蒙马汉牛旺健。黄河之水,源远流长;沃野千里,炎黄摇篮。从自黄龙飞腾,永远向前。

黄河中游以其支流渭河、北洛河、汾河为中心的地域,即古称雍、梁二州,实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发祥地,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在旧石器时代,这里产生了蓝田公王岭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大荔甜水沟文化、河套文化、峙峪文化、小南海文化、下川文化等,后来又发现“黄龙人”,这是最接近现代人的过渡型智人化石。到新石器时代,这里又产生了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龙山文化晚期,黄河流域开始跨进奴隶社会的门槛,出现了夏王朝。到了殷商时代,已有相当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在西周,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和融合,包括黄河中下游的夏商周领地,逐渐形成了华夏民族。所以说,黄河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在黄河流域这一地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因此黄河文化的特点往往也就是传统文化的特点。8000多年来,黄河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百折不挠的坚忍性格、兼收并蓄的豪迈气度、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所有这些构成了东方文化的伟大表征。黄河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黄河文化是一座非常丰厚的文化宝库。

黄河文化的源头在哪里?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这就得从中华民族的祖先说起。黄河是母亲河,繁衍了人类,兴起了文明。那么中华民族的祖先是谁?生活在哪里呢?

黄河中游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黄河流域,特别是中游,人类起源和文化起源的遗址很多,也很丰富,要真正了解中国,就应深入到黄河中游去。

《易经·系辞上》:‘啊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的是在黄河中游出现河图,黄河的支流陕西洛河(即北洛河)出现洛书。

河图的出现,是华夏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洛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河图和洛书谓之“河洛文化”,其根源在黄河中游和北洛河。

河图和洛书都是中华文化起源的符号,也是华夏民族走向文明的象征符号。不但河图和洛书产生在黄河中游,而且中国人类从这里走向文明,发展繁荣。

中国人类历史传说是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开始的。对五帝的说法较一致,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他们是三皇的后代。“三皇”指的是古代神话中的远古祖先。历来说法不一,有说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有说三皇是:天皇伏羲氏,地皇女娲氏,人皇神农氏。还有说三皇是伏羲、神农、黄帝。三皇五帝主要发迹在黄河中游,也活动在黄河中游,遗迹甚多。

自古以来,都认为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总代表,是圣母娘娘。因为女娲诞生在黄河中游,在这里用黄土高原的土,用黄河的水,抟土造人,发展人类。她是中国人类的母亲,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所以黄河是母亲河。

女娲是传说中的华夏民族母亲神,集中了中华民族最神圣也最亲切的情感。其主要业绩是补天和造人。补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造人,是人类的起源。女娲的神话,反映了我国人类社会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是关于人类诞生的文化阐释的体现,生育成为这一时期的母题内蕴。如果说盘古时代是一个开辟的时代,那么女娲时代就是创造时代的开始。所以人们称盘古所在的梁山是父亲山,女娲所在的黄河就是母亲河,梁山和黄河都是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发祥地。

女娲是传说中一位伟大的女神。说在开天辟地后,大地上没有人类,女娲用黄土捏成了人。这样一直捏下去,费劲太大,仍捏不下多少人,她便想了个法子,就是把土围起来,在里边和了一大摊稀泥,然后用绳蘸上泥,举起来一甩,溅出许多泥点子,一个个都变成了人。这样不断地蘸,不停地甩,无数的人便产生了。尽管这个传说与科学观点大相径庭,有些幼稚,但也体现了祖先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也说明了我国人类开始形成,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山海经》中记载:“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还说:“有神人十人,名日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了女娲补天的故事,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讲了女娲用黄土造人的传说。传说在中国还没有人类的时候,女娲便来到世上,后来人们称她为地皇。她是古代神话中造人、补天、置婚姻、制芦笙的大神。女娲恐人类绝种,乃设置婚姻,使男女结合繁衍后代。她又曾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天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洪水。由抟土造人滋生人类的故事,又衍生了后代女娲造笙簧的传说。《风俗通义》中说“为女婚姻,置行媒,自此始”。唐卢仝《与马异结交》中提到“女娲本是伏羲妇”。伏羲与女娲本是兄妹,为了繁衍人类,他俩就婚配。女娲神话与伏羲神话相联系的纽带正在于此。女娲为生育女神,其婚姻形态从个体走向合体,这是从群婚向对偶婚的转化痕迹,是中国人类进步的重要片段。

女娲遗迹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在《路史·后纪》中提到,古人把太行山称作“女娲山”,传说女娲“于此炼石补天”,在靠近黄河边还有座“人祖山”。陕西骊山有女娲谷,这一带六月十六日为补天节,人们在民间庙会中朝拜女娲宫。在天水陇城,我们考察时看到女娲庙和女娲洞,这里关于女娲的传说也很多。在河南西华有女娲城、女娲陵、女娲庙,民间百姓举办庙会祭祀其补天伟业。在陕西黄龙县发现旧石器时期的伏羲洞和女娲洞,都是古石洞。河北有娲皇庙,峨眉也有女娲洞,山东济宁有女娲陵,晋南也有女娲墓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对母亲的崇拜,对民族兴旺充满希望。关于女娲的这些神话传说和遗址,反映了我国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情况。女娲就是这种社会最早的女首领,被奉为女神。比西方称之为的“自由女神”早几千年。也充分说明了,我们对伟大的民族母亲神的敬仰,表达出人世间的特殊感情,有着永久的魅力。所以把女娲奉为圣母娘娘,这是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崇敬。

为了进一步了解女娲,我曾到陇东、晋南、陕西的蓝田和临潼进行过考察,尽管传说和遗址很多,而重要的是寻求根源,寻求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东西。我认为从根源上讲,蓝田、临潼和后土祠是一脉相承,最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的兴盛确实是从风华胥开始的,这是有历史记载的,所以说她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圣母。

那么风华胥是怎样一个人?我们特意到风华胥的故乡——蓝田县华胥镇去考察,并找到陕西省华胥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魏朝鹏给我们介绍情况,魏朝鹏先生对华胥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不只掌握大量资料,而且有独特的见解,他的著作《承传华胥文明的历史文献》一书,已产生较大影响。

《史记·五帝本纪》载: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中华民族后代都是这种一脉相承的关系,都是炎黄子孙。所以华胥氏是有史可考的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华夏氏族之根,是民族之母。“蓝田人”的发现,更证实了这里是中国人类的重要发源地,为华胥氏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另据《太平寰宇记》载,蓝田为三皇故里,境内有华胥陵。华胥陵也称羲母陵,位于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

从西安向东南20多公里就到了华胥镇。镇长和华胥村主任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带领我们先看了风华胥的墓地。陵墓就在村边,现在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一块荒地,进行保护。镇长介绍说:“这里原是个大墓土堆,还有一个很古老的皂角树,树洞能容几个人打牌,在1958年修水库时把墓堆的土取走了。”

《陕西通志》中说:“羲母(华胥氏)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蓝田县志》记载:“蓝田县内有华胥氏陵,史称三皇故居。”河南淮阳县《淮阳名胜》一书中说:“古时候我国西北的华胥氏之国,是华胥氏居住的地方。”根据《太平寰宇记》的记载,蓝田为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又据《春秋世谱》的记载:“华胥氏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清代吴秉权写的《纲鉴易知录》中说,华胥所在的华胥国在陕西省蓝田县。有学者考察在弁州之西、台州之北的华胥国,就是如今陕西省蓝田县的华胥镇。

根据《云笈七签·轩辕本纪》所讲:“黄帝游华胥国,此国乃神仙国也。”黄帝在视察过华胥国以后,对于华胥国时代先民的发展状态,久久不能忘怀,梦寐以求地希望能够复兴她的辉煌。魏朝鹏向我们介绍说:根据诸多的历史记载,以及对于有关遗迹、遗物和民间传说,所进行的发掘和考证,结果都一致证明,古华胥国的遗址就在西安市以东约20公里左右的蓝田县华胥镇及周围。在该镇以东约二里地,有个宋家村,村边有一条发源于骊山北麓注入滋水(即灞河)的华胥河,村中有一条被华胥河长期冲刷而成的沟壑叫“华胥沟”。在沟内的崖畔上有窑洞的痕迹,据说那是华胥氏在踩踏了大人的足迹之后,“感虹”而妊娠伏羲和女娲的窑洞,人们叫“华胥窑”,一直保存到了建国前。在华胥沟以西约二里地的孟岩村,有华胥氏的陵墓。围绕着华胥沟和华胥陵,在红河下游有“娲氏村”,在白鹿塬上的李华村有“女娲墓”,在蓝田东川的烟粉台,留下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炼石台”,骊山的人宗乡,留下纪念伏羲和女娲成婚的“磨合沟”,骊山顶上还留下祭祀女娲的“老母殿”。除此之外,还有华胥沟的西北部伏羲创建八卦的“画卦台”。华胥沟西北有一个自然形成的村庄叫雷庄,相传就是当年“雷泽”的所在地。华胥沟的正南面,还有“三皇庙”的遗址和黄帝游历华胥国的场所。

从这些记载和遗迹看,我国上古时曾有过个华胥国,且在今西安东部的蓝田县华胥镇及临潼一带,这个国家的首领是风华胥,是属母系氏族社会,“华夏”的“华”字来源于华胥氏,华夏民族也是从这里兴起的。

风华胥,我们现在只能知道她是伏羲的母亲,还曾建过华胥国,按照黄帝梦游的记载,华胥国已很文明。华胥姓风,古风字即凤,华胥氏是以凤为图腾。伏羲是以龙为图腾。龙凤呈祥是从这里来的。

三皇故里蓝田县有华胥镇(在今华胥镇),《陕西通志》云: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临潼骊山最高峰日九龙头,上有人祖庙,内祠伏羲女娲像,骊山西乡岭有老母殿。传说骊山是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地方。陕西平利县有女娲山,甘肃秦安有女娲庙和女娲洞,《通志》云:“秦安县北有女娲庙。”还有女娲生于雷泽、生于濮阳、生于商丘,还有生于南方之说。所有这些,这都说明了女娲影响广泛,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

骊山老母殿距华胥陵仅二三十公里,母女相距很近,我特意还到临潼进行了一番考察,一羽先生编著的《骊山老母纪》一书,说清了老母殿的来龙去脉。

在临潼骊山上有座“老母殿”,是道教官观。建筑宏伟,翠柏掩映,肃穆庄严,历史久远。骊山老母是位创世神,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传说老母神通广大,能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这位老母就是女娲。《路史》云:“女娲氏立治于中皇山之原,继兴于丽”,丽即骊也,古语通用之。《长安志》亦云:“骊山有女娲治处,为临潼肇始,立祠于临潼祀之。”由此可见,老母殿和女娲治处均在骊山,老母即娲圣,骊山老母就是女娲娘娘。庞进先生经过一番考究,他认为‘骊山老母就是女娲”。

骊山老母殿古已有之,在民间传说和道家人士的认知中,骊山老母殿亦即女娲窍,当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见诸文字记载的骊山老母殿,有1200多年的历史,此殿建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明代万历时重建,清代顺治年间又重修,延续至今。

传说水神共工同火神祝融发生大战,天塌地陷,日月失辉,毒物横行,世界一片混乱,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在这个人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剂,人类之母女娲氏勇敢地站出来,她炼五色石成石饼,骑一匹黑色的神马,用石饼补天上的破损处,历经七七四十九天,终于补住了塌陷的天穹,她化成了一座秀美而又起伏的大山,这就是状若骊马的骊山。老母的神灵也留在了骊山,人们就在老母的神灵停住处,修建庙宇,供奉老母神像。老母创造人类,生化万物,施福人间,主张婚配,生男育女,人间从此繁华,送子老母殿也就香火旺盛。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六月六、六月十四、十五日。都是祭祀老母的隆重节日,至今如此。

神的世界是人的世界的折射和升华,神的意志和功绩,正是人间生活的反映;它透视出尘俗的喜怒哀乐,体现出人在人生路上的苦苦追求。我们要揭开神秘的面纱,看清世间的本来面目。

我对女娲“炼石补天”另有理解。古人类多是穴居山洞,为了避风雨在山洞口垒石成墙,往往留有天窗,这叫垒石造屋;留下的天窗有时也挡不住风雨。再用石头补上,遮住天,这叫补天。女娲不但能补天,还能补地。所以我认为“炼石补天”,应是“拣石造屋”。古字“炼”和“拣”有时通用。终南山(秦岭)遍地五色石,临潼、蓝田更是如此,拣五色石垒墙造屋,改善人类居住条件,这是女娲一大功劳。人们把女娲视为创世大神,其实她是世间的伟人,造人和造屋是她的两项重要功绩,是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所以传说中老母补天立极,生化万物,护佑生灵,神通广大,名声远播,各地建庙纪念。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骊山是女娲氏繁行生息的主要区域,是女娲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所以说,黄河孕育了中国人类,华胥氏、女娲是中国人类的祖先。中国人类在黄河中游兴起,中华文化在黄河中游起源,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养育了中国人类,产生了灿烂的文化。

二后土是中华民族的圣母

后土圣母,是中华民族圣母形象的总称,有说她是女娲,也有说她是风华胥,无论是谁,她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圣母、东方圣母。我国许多史籍都记载,华胥生伏羲,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黄帝,中华民族都是按这种一脉相承的关系延续下来的,所以说是炎黄子孙。华胥氏是有史可考的中华民族的始祖,民族之母,可谓圣母。

这些情况可从我国这些年考古发现可以得到证实。距今5万年至3万年的前后,中国境内的古人类普遍进入了旧石器文化时期。这个时期的古人类已基本上接近于现代人,叫做晚期智人,或新人。也就是黄帝说的“上古真人”和“中古至人”。在旧石器文化的基础上,黄河流域经过了中石器(指细石器)文化的过渡,产生了以农业为特征的新石器文化,这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黄土高原6省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遗址共发现1600余处,而分布在延安市境内就有1211处,占75.6%,分布比较集中的洛川县106处、黄陵县50多处、黄龙县55处。最新资料表明延安市新增文物点6782处。说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遗址分布在陕西省比较集中。

远古先民,由于婚姻关系的确立,逐步脱离了人类的原始群状态,而发展到氏族公社社会,最初的氏族是母系氏族。距今17000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就建立了以妇女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在陕西西安半坡又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半坡氏族”,这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很类似古华胥国描述的情况。后来发现的宝鸡北首岭遗址,距今7100年至5800年,是前仰韶文化遗址,也是母系氏族社会遗址。还有韩城市发现的禹门口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庙后村新石器时期遗址。所有这些情况,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古人类曾在这一带聚集,已进入农耕社会。还有正在挖掘的高陵遗址,都是母系氏族遗址。以华胥氏为代表的母系氏族部落遍布关中大地。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崇拜的是女娲和风华胥。到底是先有女娲还是先有风华胥,说法不一,也有矛盾,但都认为她们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于是就演变出圣母形象,说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繁荣阶段。仍是“但知其母,不知其父”。

从传说和遗址来看,蓝田和临潼是女娲诞生地,故有“女娲宫”和“老母殿”;汾阴是女娲繁衍生息地,故有“后土祠”。

人们常说的皇天后土,指的是天神和地神。《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亦指天地。《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皇天后土中所说的皇天是指伏羲氏,后土指女娲氏。伏羲氏乃为管天的昊天上帝,女娲氏为管地的后土圣母。考之周礼,‘后土乃是吴天上帝之配也”。由此可见,作为天神的伏羲氏和作为地神的女娲氏,传说他们是一对夫妻,不但创造了人类,而且管天管地建立社会。

“后土”一词源于《尚书》“告于皇天后土”一语,《左传》上也有“皇天后土”的称谓,《礼记》上有“其禅后土”等语,可见在春秋之前就有“后土”这个词,而且就有祀后土的礼俗。“皇天后土”,皇天指皇天上帝,后土指皇地祗(地神或土神)。“后”是中国最早的尊称,是一种最高权威的名号。百姓称后土为娘娘、圣母,以显其尊贵;同时,“后土”除指地神外,还是大地的代称,《楚辞》有“后土何时而得漧”之句。古代把掌管土地事务的官也称后土,黄帝有个大臣叫后土。因为传说后土娘娘是圣母,主管生育,她骑着麒麟给百姓送娃,便流传下“麒麟送子”的故事。所以后土就是最有权威、最受崇拜、至高无上的母亲,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最高的女性君王。

女娲是夏人的先妣,也是夏人的高襟,是华夏族的婚姻神和生育神。女娲为地神,又称为后土。何为后土?《辞海》中说:“古代称大地为‘后土’,犹称天为‘皇天’。”《楚辞·九辩》说:“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漧?”《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称“土正日后土”。杜预注:“土为群物主,故称后土也。”《礼记·祭法》中也说后土为社神。中国早期的君主或首领称后,如夏帝称夏后,殷纣王称后辛,又如后羿、后稷等。后土还是一种官衔,把管理土地的官叫后土。因此后土即是土地或土神。《后汉书·隗嚣传》讲:“地为母”,生人者为母,生万物者为土,土也是万物之母。因社神是阴性,故后土就是土神、女神。娲圣老母为社神,又是生化万物的创造神、创世神,显而易见,娲圣老母就是皇天后土称谓中的“后土”,她是人类之母,万物之母,是化育人类和万物的根,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沃土。女娲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首领,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被尊为大地之神——后土圣母。

后土圣母形象的出现,又不完全同于女娲,是综合了风华胥和女娲等中国人类老祖宗母亲的形象,是中国人类的老祖宗,她是一位完美的女人形象,囊括了女性的一切美德,标志着我国人类社会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后土圣母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总首领,她在繁衍了人类以后,还奋力履行母亲的责任,还承担了管地的职务,给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人们也称为“土神”。《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天下以后土为主宰,总管百事。《周礼·春官》也说,周王给诸侯封田之前,必须禀告后土圣母。可见后土圣母权力有多大。“后土圣母”是一位管理大地、保护人类的最尊贵的神灵。人们把土地视为母亲,把后土尊为可以承载万物和滋养万物的初元始祖。所以圣母娘娘的形象,不仅仅是女娲,也有风华胥等女首领的因素,是中华民族共同母亲的伟大形象。

人们对土地的崇拜是一大进步。土地对于原始人来说,是万物之尤,它可以生长出各种供人们生活食用的东西,……土地养育万物,对土地的崇拜是自然产生的。所以说,盘古是中国人类开天辟地的总代表,女娲则是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的总代表。从女娲到后土中国真正进入了人类社会,开始走向文明。

中国汉代典籍的《风俗通义》中,把女娲称为地皇,后土祠中有一通明嘉靖丙辰年重刻的《后土祠庙像图碑》,这个图上称后土圣母为“后土皇地祇”。地祗是土神,这里又称她为皇,无疑她也是一位地皇。这样,女娲和后土就被地皇二字串联到一起,说明女娲和后土是同一位女地皇的两个称呼。后土既然创造了人类,就当然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了,已深深地扎根于敬奉祖先为重的中华儿女的心灵底层,形成了一种根祖意识,有着永久不衰的民族凝聚力。皇天后土是中华民族的初元始祖,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源、最古的根,是“东方圣母”。这就是关于中国人类诞生的文化阐释,是黄河文化的源头。炎黄子孙都是后土圣母的子孙,根和源在哪里,就在黄河畔上的汾阴后土祠。

正因为这样,传说女娲死后,后代为了纪念她,设祠修庙,就形成了“后土祠”,在今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后土祠虽然累遭黄河洪水侵袭,三迁旧址,但宏伟的后土祠仍然存在,在黄河岸边,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后土祠,位于黄河与汾水交汇处的岸边,史书叫“汾阴脽上”,地形奇特,神道依附,站在它的上边俯视,水边狭长的土地一片连着一片,崛起而高大,陡峭而曲折,由于它处在黄河汾水交流汇合之间,形状如一个张大的女性生殖器。这里气候温和,土厚水深,花草茂盛,树木葱茏。传说当时大地上只有一位地皇后土女娲,她独来独往,非常孤单。后来天皇伏羲氏从天而降,与其为伴。天皇为男,地皇为女,两者交媾,女娲怀孕。到分娩时,选择最为避静安全、温暖宜于生养的河中之洲——脽上,在这里完成了庄严的生育使命,人们为了纪念她,在脽上修祠。由于分娩非常痛苦,一次又只能生一个。女娲见脽上土地肥沃,能生长万物,心想,用黄土抟捏男女,让他们也男女交媾,不就能生出更多的人吗?于是,女娲就在脽上用河水和泥造人,她就成为中国远古先民奉祀、尊崇的创世女神,人称后土娘娘。至今,庙里供奉的一位女神后土娘娘,这才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祖先。

黄帝早已闻知,特来到此地筑土为坛,从此这里便成为祭祀老祖宗后土圣母的圣地。

山西省万荣县古称汾阴,它的西南方有个荣河镇,曾是荣河县。荣河镇有个庙前村,位于黄河与汾水交汇处。村北的高崖有座宏伟的建筑,这就是后土祠,南北长240.81米,东西宽105.21米,总面积25260平方米。有正殿、献殿、五虎殿、秋风楼、品字舞台和山门等建筑。形势伟岸浩大,依然雄称天下。献殿殿额枋雕刻华丽,工艺精巧;青石柱基50余个石狮,造形逼真,神态各异;正殿两侧的砖雕,苍龙飞舞,翻云滚浪;屋面披覆的黄绿色琉璃瓦,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更耐人欣赏。现在的建筑群,多属清朝所重建。

后土祠,传说很早以前就有,设有祭祀坛,只不过是个土堆,建有祠堂,也不过是小庙而已。大兴土木建祠,始于汉武帝,经唐明皇修建,宋真宗扩建,便形成了一区宏伟壮丽的建筑群。有奉祗宫、坤柔殿、寝殿、真武殿、六甲殿、五虎殿、二郎殿、判官殿、穆青殿、朝觐台、钟楼、鼓楼、元宁亭、唐明皇碑亭、宋真宗碑亭、山门、承天门、延禧门、坤柔门、东道院、西道院等二十几处建筑物,史称规模壮丽,同于王室,为海内祠庙之冠。到明代建起雄伟的秋风楼,更增添气概。可惜此祠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遭黄河决水而沦荡,仅余秋风楼和门殿。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再决,楼及门殿并没,雕上遗迹尽泯。同年知县张锡文、陈觐圣相继又创新祠于庙前村北,不料同治元年,河又决,新祠又被冲淹殆尽。同治九年(1870年),知县戴儒珍重建于现址,现祠虽不及原规模,但仍很雄伟,依然雄称天下。

后土圣母的金身塑像,居于正殿之内,峨冠霞帔,仪静体闲、姿容清秀、体格丰满、气韵静娴,慈善为怀。正因为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伟大的母亲,自古以来得到了人类最诚挚、最隆重的敬仰和奉祀。人们崇拜敬仰,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和七月初五,是圣母庙会,秦晋鲁豫等省游人和客商,焚香祈福,拔花求子,致礼献拜。如今的许多炎黄子孙都到这里寻根祭祖。

这个圣母像,是母亲的总代表,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的根就在这里。正因为这样,自轩辕黄帝祭祀起,历代帝王到这里祭祖,海内外炎黄子孙也到这里祭祖,每年还举行盛大的庙会。

我们观看历代碑文,忽然被一石碑所吸引,碑上刻着“轩辕扫地之处”几个字,我们感到吃惊,心里在想黄帝怎么还到过这里?大家都在观看,这时讲解员对我们说:‘后土圣母既繁育人类,又管理大地,真是功德无量,所以受到天下的共同信仰和崇拜,据记载最早祭拜后土的就是黄帝。传说黄帝经历了与炎帝和蚩尤的两次大战后,奠定了一统的大业,为进一步安定天下,再创新业,就到汾阴脽上祭祀后土,祈求得到后土保佑,并感谢祖宗恩德,有史志书籍把这次祭祀活动称做轩辕扫地而安九土。所谓扫地者,是指其祭祀的方式是扫地筑土为坛,黄帝能亲自设坛,就是一种很隆重的礼仪了。后人为了纪念黄帝的这一举动,就立碑纪念。”接着讲解员领上我们观看扫地坛。她说:“原扫地坛与后土祠都设在汾阴脽上,后来因受大水冲刷而多次崩溃、坍塌。在清朝重建后土祠时,也重修扫地坛(即地坛)。”现在的扫地坛,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移建,设在秋风楼下,坛高3.65米,长16.35米,宽17.35米,坛门正面的上方,镌有“扫地坛”砖雕匾额一块。这不可辩驳地说明,在人们膜拜、祭祀的轩辕黄帝之前,还有黄帝曾经祭拜过他的祖先民——后土圣母。

在黄帝的影响下,二帝与三王也都到后土祠祭奠。汾阴后土祠中有座石碑,刻着《历朝立庙致祀实迹》。《蒲州府志》,其中有这样的记载:“轩辕氏扫地为坛于脽上,二帝八员有事,三王方泽岁举。”黄帝祭祀后土前边已说过了,不必多言。所说的“二帝”指的是尧和舜,“八员”就是八大德高望重的官员。“三王”是指夏、商、周时之国王。“方泽”是指在汾河水中的洲泽祭地,“岁举”是一年举行一次,这就是夏商周时国王每年举行祭祀后土的仪式。自黄帝祭祀后土开始,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武诸王,都在这里辟坛构事,非常重视祭祀后土,公认这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到了汉朝,把祭祀搞得更为隆重。据《蒲州府志》载,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43年),曾有在雕上治庙之议,但没有实现。《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刘彻于元鼎四年(前112年)到雍州祭祀上帝,事毕说:“而今天帝我亲自祭祀了,可是没有祠庙祭祀后土,这个祭礼便不完备啊!”于是他让大臣们议定此事。有关部门长官便与太史令司马谈、祠官宽舒计议,提出了后土祠应建于泽中圜丘的建议,并拟定了礼仪,随后汉武帝亲自就到有水有陆的汾阴视察拜祀。汾阴有个人给他说汾河边有一片绛红色的祥光,汉武帝认为这个地方有吉兆,便在脽上建立了后土祠。从此后土圣母这位最尊贵的始祖,就有了正式的祠庙。既然立祠,就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汉武帝这次立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元鼎四年(前112年)齐人公孙卿上书武帝,称武帝在这一年要得宝鼎,鼎上有从黄帝传下来的文书,上面写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肖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唯黄帝得上泰山封”。……武帝自从得宝鼎、鼎书后,遂与公卿诸生公议封禅事,令儒生们草拟封禅仪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大张旗鼓,兴师动众,举行第一次大规模的封禅活动。而且是亲自举行这次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汉武帝从建祠起,每三年祭祀一次,从建祠到他死的26年间,他的祭祀就有八九次。大约在他接近70岁的晚年,在一个秋天,他带领文武百官、朝臣内亲,乘着双层楼船,横渡黄河,自秦地夏阳(司马迁故里)而来,浩浩荡荡地到汾阴脽上去祭祀。浩浩而莅,旷日不归。路途中看到叶落雁南,遂感秋伤老,不禁勾起了对后土圣母的深沉怀念,衷心焦灼,情不自已,便挥笔抒怀,泼墨寄志,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

武帝之后,宣帝、元帝、成帝、哀帝,以及东汉光武帝刘秀等,也都先后多次来汾阴祭祀后土圣母。唐时,李隆基来此祭祀,特诏告将汾阴后土祠加以扩建;宋时,真宗赵恒为祀后土,更着人提前对祠庙作了全面修葺。

据《荣河县志》所载,从汉朝到宋朝,历代帝王祭祀后土情况如下: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

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春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

汉元帝永光五年(前39),三月,幸河东,祠后土。

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春三月,幸河东,祠后土。

汉成帝永始四年(前29),三月,幸河东,祠后土。

汉成帝绥和二年(前7),三月,幸河东,祠后土。

后汉光武建武十八年(42),三月,进幸蒲坂,祀后土。

唐明皇开元十一年(723),二月壬子,幸汾阴,祠后土。

唐明皇开元二十年(732),十一月二十日,祠后土于雕上。

到了宋朝,祭祀后土出现了一个高潮,宋真宗接受百姓请求,作了充分准备。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从京城出发,二月底到达奉祇宫,辛酉凌晨趋向祭坛,沿途灯火通明。至坛、登坛各有仪式。祭礼完毕后,返回奉柢宫,改奉柢宫为太宁宫,增修殿堂,设立圣像,大赦天下,赏赐群臣。宣布天下大宴三日,举国欢庆。同时还作《汾阴二圣配飨铭》碑文,并亲笔书丹,此碑现保存在后土祠。

到了金元两代,由于这里离京城较远,皇上祭祀不便,改由朝廷大臣祭祀。到了明清时期,帝王们为了祭祀方便,仿照后土祠,在京城设立天坛、地坛。代替到后土祠祭祀。清朝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被洪水毁掉的后土祠重建起来。

从以上事实看,后土祠就是中华民族的祖祠,不但是人们公认的,而且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来祭祀。后土祠是一部史书,记载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后土祠是历史博物馆,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实物证据。研究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文明史,不可忽视后土祠的作用。寻根祭祖应从这里寻起,探讨黄河文化之源,也应从这里追寻。后土祠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永远放射着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光彩。

三宝鼎的发现和丢失之谜

我们在后土祠考察时,还发现一个情况,据记载,在后土祠前曾两次出土宝鼎,更显得这个地方与众不同。

鼎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立国的重器,政权的象征。国家定都叫定鼎,意欲夺权叫问鼎,也就是说,鼎的隐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据《史记》所载,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2年),汾阴有个叫锦的巫师,在后土祠旁为民祈祷,见地表如钩,感到惊奇,便与人一挖,就挖出个大鼎,鼎为三足形,为祭祀用具,象征国家社稷。《鼎录》说此鼎能容十二石。上边有花纹,无文字。各级官员逐级上报,汉武帝得知,派人调查属实,便以礼把鼎迎到长安甘泉宫。这尊鼎未运进长安,而是放在淳化甘泉宫。汉武帝见到这尊鼎,很是高兴,亲自迎接,放置在甘泉宫天神之庭,他亲自射杀一只鹿庆贺,还命大臣宽舒在甘泉筑泰畤坛祭祀。这尊鼎如何消失?没有任何记载,终是个谜。这些文字中虽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告诉人们,在后土祠确实发现过宝鼎,而且很大,引起汉武帝重视。还透露出个信息,鼎属黄帝时期。

无独有偶,据《荣河县志》载,到唐明皇开元十一年(723年)二月,皇上祀后土于汾阴雕上,管理祭祀的官员奏道,在整修后土祠时,从地下挖出两个古铜鼎,大者容四升,小者容一升,皆是青色。唐明皇十分高兴,以在后土祠得宝鼎之祥兆为由,改汾阴县为“宝鼎县”,发现宝鼎的地方叫“宝鼎村’。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见荣光溢河,视为祥瑞,又改宝鼎县为‘喋河县”。唐朝这次发现的鼎虽然小,却是青铜器,显然说明也很古老。

这两次宝鼎的发现,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汉朝发现的大鼎,是有史以来唯一发现的大鼎,能容十二石,可见之巨。据说黄帝造的鼎能容十石,与此大小差不多,这个鼎确实不凡。可惜再无详细资料,更无原物存在。但从记载来看,这个鼎产生年代久远,会不会是黄帝时期造的呢?还得进一步考究。

从文献考,鼎最早产生于黄帝时期,《史记·封禅书》:“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水经注》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于荆山之下。”首阳据记载在蒲坂(山西蒲州),在后土祠南不远处,荆山在冯翊(今大荔县),在后土祠黄河西。《鼎录》:“金华山,黄帝作一鼎,高一丈三尺,大如十石饔,象龙腾云,百神螭兽满其中。”《太平御览》卷六六五引《东乡序》:“轩辕采首山之铜以铸鼎,虎豹百禽为之视火。”鼎是权力的象征,铸鼎就是立国、治世。黄帝铸了天、地、人三个大鼎,祭天、祭地、祭祖先,黄帝造的鼎到底放在哪里?在哪里举行隆重祭祀仪式?为何后土祠有黄帝到此祭祀的记载?把这些联系起来看,还是有文章可作。黄帝铸的鼎很可能置放后土祠,至少放一尊,因为这里是祭祀祖宗的地方。

大禹也铸过鼎,而且有着更特殊的意义,以鼎定天下。《史记·封禅书》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左传·宣公三年》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禁御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帝王世纪》中曾提到“禹铸鼎于荆山”,其意都在于对治水事业的总结。只有具有功德者才有资格铸鼎,铸鼎成为神话中权利与品德并举的创造活动。夏禹也是在荆山铸的鼎,他铸的鼎放到哪里?也值得考究。

汉朝和唐朝发现的宝鼎,一是很可能是黄帝时期或夏禹时期的,二是说明后土祠是祭祖的地方,也可能是政权中心,也是放鼎的地方。据《韩城古城》一书记载,禹凿龙门后,黄河畅流,大功告成,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姓姒氏,建立夏朝,建国都于阳城。阳城在今韩城市东塬相里堡,后称“夏阳城”,距大禹庙,举目可见,与后土祠也只一河之隔。夏禹是以鼎定天下、治万民,他铸的鼎置放在都城可能性也大。

黄帝铸的鼎放在何处,又到何处而去,终是个谜。夏禹铸的鼎又放何处、到何处去?也是个谜。从铸鼎的用途来看,为了祭祀天神、地神和人祖,鼎又是政权的象征,据此推侧,黄帝铸的鼎和夏禹铸的鼎,很可能放置在后土祠,后土祠有汉朝发现的大鼎,很可能是黄帝时期或夏禹时期的。再从后土祠被洪水冲没的情况看,后土祠中肯定还放过不至三五件大鼎,能有两次发现,说不定还会有三四次发现。所以希望考古工作者,在这里继续探测,或许能说明我这个设想是合理的。

四 黄河秦晋大峡谷

黄河秦晋大峡谷,是黄河最富于色彩的一段,是最具有魅力的一段,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章太炎先生说“我们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说的是华夏民族最早居住在雍州和梁州,也就是黄帝时代华夏族主要居住的范围。雍州在黄河大峡谷之西大片土地,梁州在黄河大峡谷之东大片土地。

黄河沿着黄土高原绕了一大圈,顺着鄂尔多斯草原向前,因受到吕梁山的阻挡,拐了一个大弯,从清水河县喇嘛湾(河曲的老牛湾)急流南下,将秦晋黄土高原分开,奔流不息,勇往直前,穿越千里峡谷,到达潼关附近,受到秦岭(华山)阻挡,接纳渭河,折向东奔腾而去。所以从喇嘛湾到龙门,形成一条700多公里的大峡谷,再加上从龙门到潼关一段,共约1000公里,号称千里长峡,这就是秦晋大峡谷。两岸山峰峻秀,崖壁陡立,巨石嶙峋,风光万千,成为黄河干线上最雄伟壮观的长峡。

秦晋峡谷远在上新世之前,就已具雏形,今日之黄河大致沿着在唐县的剥蚀面上发育的古河谷下切而成。在禹门口龙门山发生正断层。北部地盘上升,南部下降,黄河遂下切于基岩,而形成壮丽的峡谷。黄河秦晋大峡谷,由鄂尔多斯高原挟势南下,左依吕梁,右靠陕北,深切于黄土高原之中,谷深皆在百米以上,谷底高程由1000米逐渐降至400米以下,河床最窄处如壶口者,仅30至50米。深涧腾蛟,浊浪排空,黄河大峡谷典型风貌尽集于此。李白谓之“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恰好点出其精彩。秦晋峡谷,两岸皆山,森林茂密,有山有水有森林,最宜于人类生存。秦晋峡谷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大峡谷,是黄河最长的连续峡谷。是一条激情澎湃的大峡谷,是一条孕育中华文明的大峡谷。所遗留下的古迹甚多,是研究中国人类起源和中华文化起源的重要之地。

黄河秦晋大峡谷,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天设地造,各呈风采,魅力无穷,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好地方。特别是从韩城到延川这一段更为精彩,大有文章可做。黄河大峡谷,山古峻险、水转湾多、石奇且巨,无限风光尽在峡谷。

有著名的壶口瀑布、孟门奇观、龙门三级桃花浪;

有梁山、盘古山、人祖山、龙门山等古老的山峰;

有碛口、柳林、延水关、圪针滩、芝川等古渡口;

黄河岸边有府谷、佳县、吴堡、永和等古城;

有白云山、蟒头山、后土祠、大禹庙等寺庙;

峡谷上下遍布古寨、山洞以及古老的村庄;

有奇石、怪石、巨石,似龟、似猴、似鸡之百态;

更有原始森林、新造松林、枣林,森林茂密,野兽众多。

总之,群山峻险,万峰拱秀,奇形怪状,千姿百态;水是百转千绕,九曲十八湾,浊浪排空,如龙奔腾;山原呈彩,气象万千。自然资源丰富,有无限的潜力,开发前景广阔。

黄河大峡谷的历史遗迹甚多,文化积淀丰厚,特别是三皇五帝时期甚为丰富,上古文明大放光彩。

峡谷两岸的梁山、吕梁山,发现人类起源的遗址甚多;

在盘古山、人祖山和骊山流传的神话传说甚多;

有伏羲得河图和画八卦处,以及许多故事;

黄帝二过黄河征战、活动在河洛间的记载也不少;

尧都临汾、舜都蒲坂以及运城等地的遗迹也甚多;

大禹治水在延川县、宜川县、韩城市留下不少遗迹;

周文王在处女泉求婚,《诗经》收入洽川歌谣30余首;

还有后土祠、韩城文庙、司马迁祠、府谷文庙等古迹;

有历史上的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还有李闯王过黄河等故事;

现代的红军东征、八路军过黄河抗日以及阎锡山宜川避难等旧址。

所有这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是中华民族起源的佐证,是中国文化起源的反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如今大有开发挖掘的必要。

在黄河秦晋大峡谷两岸,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诸如剪纸、民歌、秧歌、道情、说书、锣鼓等等,都独具地方特色,更显民族风貌,只要挖掘和发扬,也必会大放光彩。

对于黄河秦晋大峡谷虽然有些县市进行了些开发,但只是局部的少数景观的开发。黄河秦晋大峡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很丰富,潜力很大,需要的是大开发、全面开发。这不仅仅是陕西和山西两省的事,也不是少数县市所能办到的。需要的是国家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互相协调,共同开发。

现在世人对黄河秦晋大峡谷,仍然了解的不多,认识还不详细,先要做些宣传工作和准备工作。应该组织专家学者再深入考察,进而制定出开发规划,要把治理黄河和开发景区合理安排。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对黄河秦晋大峡谷的开发利用。

同类推荐
  • 中华典故(第九卷)

    中华典故(第九卷)

    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笔画多少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 少时读书:废名讲中国诗文

    少时读书:废名讲中国诗文

    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废名追记自己小时阅读中国古书的心路历程。《少时读书》收录的都是废名先生关于如何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文章、诗词、经卷的随笔。分为三个部分:“中国文章”:阅读《论语》《水浒》等中国名著经典的感受以及少时读书的经验之谈;“灼灼其华”:关于《诗经》的讲稿以及杜甫诗歌的研究心得;“格义致知”:传达佛经中多个基本概念,比如“理智”“阿赖耶识”的见解。
  • 孤独大多数

    孤独大多数

    孤独,是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本书为著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先生关于当下中国文化反思的结集,话题兼及文化、文学、电影、建筑、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
  • 大众语典谚语(3)

    大众语典谚语(3)

    《大众语典格言》,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为汉语谚语类工具书。
  • 老北京的交通与出行

    老北京的交通与出行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热门推荐
  • 倾城夫君在花楼

    倾城夫君在花楼

    一名二十二岁的少女,因意外离奇穿越…吃最香的肉,喝最美的酒…数不完的金钱…情不知所起,便一往情深…到底花落谁家,各位看官请听我细细道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英雄联盟之抗压系统

    英雄联盟之抗压系统

    【轻松、搞笑、热血向的LOL文】因为心态问题,国、韩双服第一的叶司铭去战队试训却被刷了下来。郁闷不已的他,一觉过后,穿越到了17年末,还获得了“抗压系统”。系统他当然知道,不过这个…味儿怎么有些不对?叶司铭:“为什么我游戏打得好、知名度高、长得还帅,网上黑我的人还这么多。”系统:“众所周知,人们在有脑子、善良和喜欢你之中,往往只能拥有两样。”---------------------------------------------平行世界,版本对应现实世界S7-S8,主角目标世界赛S冠军日常轻松搞笑,比赛激情热血!作者S8王者段位,本作比赛精彩程度绝对有保证!
  • 鹿晗之爱恋,鹿奈鹿何

    鹿晗之爱恋,鹿奈鹿何

    鹿晗的爱恋,只对你,今生今世只为你。爱字表明鹿晗对你的承诺,恋字表明鹿晗将爱你一辈子。
  • 强吻索爱:亿万总裁的宝贝妻

    强吻索爱:亿万总裁的宝贝妻

    A市女人传大少冷血无情,手段狠辣,却只对一人宠溺入骨,艳羡世界;A市男人传大少不行,他的妻子一直受活寡。“老公,他们说你不行,你行还是不行?”萧安凝眨巴着大眼睛.“老婆,你说行不行?”,陆子皓咬牙。一宝咬手指:“妈咪,我是捡来的咩?”二宝泪眼旺旺:“妈咪,我不是亲生的咩?”肚子里的娃:“呜呜,这帅帅男人不是她爹地咩?”萧安凝,“……”God,她上辈子做了什么孽,这辈子倒霉遇到一大混蛋三小混蛋。呜呜,她退货可不可可以。男人仨娃摇头,“货已售出,概不退货。”【男女主身心干净,1v1哦】
  • 虫儿虫儿飞

    虫儿虫儿飞

    萤火虫,只有在夏天才会被人发觉,在夜空中绽放着它们这一生最耀眼的光芒,然而燃尽后却悄然陨灭,短暂却美丽......你们不是萤火虫,不懂得它的蜕变,我不是你的萤火虫,不值得为你消逝......萤火虫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哪里有温暖,哪里有绿光,就是它的归宿。
  • 不死巫师

    不死巫师

    骑士?巫师?有!金手指?有!第一次写巫师小说,或许和你想象中的有些不同。
  • 英雄传奇

    英雄传奇

    作为一个魔法天才的哥哥,张雄知道自己必须要更努力才行。既然弟弟学了魔法,那作为哥哥的自己自然是以武学为重。他能打出世上最好的剑,磨出世上最锋锐的刀,他只是一个铁匠的儿子,却以武踏世界!
  • 丧尸别追我

    丧尸别追我

    广场舞大妈为何黄昏紧追不放社会青年为何半夜四处滋事村头的孙大爷猪肉为何频频失窃超市里的泡面为何不翼而飞这一切的一切到的是何人所为?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今晚八点斜阳有话说,尽请期待!
  • 杀戮机甲

    杀戮机甲

    一枚神奇玉石,让林毅拥有了依靠杀戮进化机甲的能力,也使得他再无安宁之日。邪魔、暗兽、异族、人类,无尽的杀戮中,他忽然醒悟,自身最初踏上这条道路时,追求的其实是守护。守护家人、守护朋友、守护领地......以及一切他想要守护的存在!幡然醒悟后,林毅化身为守护者,以杀戮之道,守护自己珍视的一切!
  • 剑纵傲宇

    剑纵傲宇

    古玄大陆,武道至尊。一个天生经脉堵塞的废物少年,一柄锈迹斑斑的青铜古剑,演绎一段睥睨天下,笑傲天地间的剑道传奇!“我有一把剑,可断山河,可斩日月。”苏傲剑指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