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77200000003

第3章 民族风俗(2)

藏族风马旗有何寓意

风马旗——藏称“隆达”,又名经幡、五彩经幡,它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风马旗是指固定在族幢、门首、绳索、树枝上,用经咒图像木版印于麻纱、布、丝绸和土纸上,在大地苍穹间造成接天连地境界的各色风幡。风马旗上写有八字真言,六字真言等经咒,然后捆扎成串,用木棍竖立起来,布条上画着一只风马,寓意把祷文借风马传播各处,故而得名“风马旗”。风马旗不但有着宗教含意,也是具有很高水平的艺术品。

作为僧俗信众们精神世界与神灵之间交流的媒介,风马旗自然具有其特定的含义。生辰吉日、年节庆典之时它象征天、地、人畜间的祥和;在新搭建的帐篷上,它则是为求得迁徙后的福祉而挂;若是竖插在江畔湖边则又表示对水神的敬畏;高悬在林莽之间则是对山神的供奉;扛在朝圣者肩头的风马旗,却是为了祈求旅途平安;若你看见山头路口堆挂风马旗,那一定是善良的当地人民对过往行人吉祥如意的祝福与渴望。

起初,藏族的风马旗来源于古老时代人们对英雄的崇拜观念,它的颜色依次是蓝、白、红、绿、黄五色,这体现了藏族的民族精神和信仰崇拜。藏族人民认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和大江莽原上必定存在着守护神,他们经常骑着风马在雪山、森林、草原、峡谷中巡视,以保护雪域部落的安宁祥和,抵御魔怪与邪恶的入侵。因此,风马旗便成为这些神灵们守护藏民安康的旗帜。

哈达有何特殊寓意

众所周知,献哈达是藏族和蒙古族人民在日常交往活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礼仪,在许多场合都会用到。例如觐朝佛像、认错请罪、建房竖柱、送别迎亲、拜会尊长、馈赠亲友等。这些纯朴的人民用哈达来表示敬意、祝贺,以此表达自己纯洁、诚挚之心。而因为受赠人地位身份的不同,哈达的颜色、长短也各有变化。

哈达分为黄、绿、蓝、白、红五种颜色,其中最常见的则是白色的哈达,它象征着纯洁与吉祥。哈达一般是用丝绸做成的,五彩哈达是藏族人民和蒙古族人民心中最为隆重的礼物,这种哈达通常是用来献给菩萨或迎亲做彩礼的。

作为藏族与蒙古族至关重要的一种礼物,送接哈达也是颇有讲究的。例如,小辈向长辈或高僧活佛敬献哈达时,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哈达献于手上或置于座前桌上,在献完哈达后,小辈需要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借此以表示尊敬之情;若是长辈给晚辈赠送哈达,则只需直接挂在对方颈上即可;若是平辈之间互献哈达,只需献于对方手上便可,接受哈达的一方,身体要微微前倾。

除了这些寓意规矩,在蒙藏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哈达也可以表达很多种含义。例如有事求人,就需到他人家中献哈达,将哈达献于主人家神龛前,如果对方答应就会留下哈达,不答应就会当面退还。哈达不仅在有求于人时可以用,同时也可以用做表达歉意。一方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若对方接受了哈达,那么就意味着双方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回族人为何要戴盖头

盖头原本是阿拉伯语“黑玛尔”的意译,是回族女子用来遮盖头发、耳朵和脖颈的。因伊斯兰教义的原因,世界各国穆斯林在不同程度上都在遵守此项规定,用黑色或者白色的细纱蒙头裹体。

另外,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地区,由于气候恶劣,妇女们为防风沙、讲卫生,便自行缝制了头巾来遮面护发。

中国的回族妇女根据生活环境的改变,对这样的规定加以简化,她们弃用了面纱,但仍用头巾遮盖住耳朵、头发和脖子部位。

回民妇女的盖头大都选用丝、绸、的确良等多种中高档布料制作,颜色大致分为青、绿、白三种,不同年龄佩戴的颜色也不同。

一般来说,少女佩戴绿色,显得清俊娇丽;已婚妇女佩戴黑色,显得素雅端庄;有了孙子或者已经上年纪的老年妇女则会佩戴白色,显得干净持重。在样式上,不同年龄段的妇女也会略有区别,少女和媳妇的盖头一般比较短,只遮住前颈,而上了年纪的妇女盖头一般比较长,要披到背心处。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回族女性的盖头也都有了一定的改变,例如,她们会在盖头上嵌上金边或绣上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等,使得盖头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

回族人偏爱何种面食

回族人偏爱面食,同时他们制作的面食也有突出的特色。回族人在接待宾客、或满月、添丁、百岁以及婚礼期间,都要制作油炸的面食。

特别是每逢穆斯林的重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时,回族人更是家家户户炸油香、馓子,不仅自家人食用,也会馈赠亲朋邻里,所以油香和馓子也成为了回族人节日中的上乘食品。

油香是指回族人制作的一种特殊油饼。它的种类丰富多样,主要有西北地区盛行的发酵面油香和内地盛行的糯米油香、烫面油香、地瓜油香等。

馓子也是回族的一种形似盘条的独具风味的油炸食品。

在回族人制作的面食中,风格最为独特的当数牛肉拉面了,如今已普及到全国各地,已经成为颇受欢迎的快餐食品了。

壮族铜鼓是如何起源传承的

壮族铜鼓是我国青铜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由于敲击铜釜发出的响声宏亮而且悠远,便用于报讯集众,逐渐演变成了“国之重器”的礼器和乐器。

除此之外,壮族铜鼓还具有宗教属性,它是天地神灵的集合体和人神沟通的宝器,壮族人认为,通过它可以冲刷心里的痛苦和烦恼,从而获得吉祥的慰藉。所以每逢婚丧庆典或重大节日,壮族都要敲击铜鼓,奏乐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人文情怀长存不息”,并且表达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壮族使用铜鼓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壮族人将铜鼓看作是传家的宝贝,非常珍惜,并千方百计保存下来,世代相传。壮族的传世铜鼓主要在高良、五龙、龙庆三个民族乡的村寨里,这些铜鼓大多是世代传承下来的,在1958年以前,全县境内共有铜鼓100余面,但多数在后来的“献铜”运动中被毁掉,如今仅剩下10面,这些铜鼓都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或族长专管,为各个村寨集体所有。

铜鼓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壮族人的心目中,铜鼓是祖宗留下的文化根基以及精神家园。现在,在失去权力象征之后,铜鼓仍在民间使用,已然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遗存。

什么是“牛魂节”

牛魂节是壮族、布依族、瑶族、侗族、汉族、土家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牛魂节也被称作牛王节、开央节等。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便是牛魂节,但由于地方的差异,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庆典的。传说这一天是牛的生日,所以我国民间养牛的人家,都要用不同形式进行一番庆贺。

在这一天里,不管地里有多少农活,各家各户都要免除牛一切的劳役,给牛放假一天,清早小孩子将牛送到绿草如茵的牧场,好让牛愉快地度过它的节日,人们还会将牛栏清理干净,做到栏干草足,同时全村的村民要对全村的牛评头论足,同时各家各户也会先将牛喂饱后,人才去吃饭。

这天桂北地区的侗族、瑶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都要上山采集乌柏等树叶,用其煮出的水做出一锅糯米饭,称为乌饭,人们会盛碗紫红色的乌饭,放上几块腊肉,端去给牛吃;有的人家也会采集新鲜的草料饲养耕牛;也有的用盐水淋湿草料喂养牛;还有的人家用泡制的甜酒或杂粮酒,或者在酒里敲几个鸡蛋,用竹筒喂灌耕牛;更细心的人家,会用篦子梳去牛虱,精心护理,从而保证耕牛的强健体魄和持久精力。

牛魂节这一天是绝对不能打牛的,因为据说打牛会惊扰牛魂影响农事。人们按照传统的习俗让勤劳的耕牛得到休息,企望丰收,安定牛魂,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也是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谷物丰收的美好希冀。

什么是“三月三”歌节

“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也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来有着“歌海”之称,壮族每年都有多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染红彩蛋,五色糯饭,欢度节日。

各地歌节也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也有的歌节在以竹子和布匹搭成的歌棚里举行。参加者多为未婚男女青年,老人小孩也会前来游乐助兴。

相传歌节起源于“刘三姐”的故事,据说唐朝时有一位名叫刘三姐的歌仙,她歌声优美,却因为唱歌讽刺财主豪强,在上山砍柴时被残忍杀害,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大胆善良的姑娘,遂在其遇害日聚集唱歌,歌节由此产生。

着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较大的歌节会吸引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来参加,人山人海,摊贩云集,热闹非凡。因此,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宴,也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彝族“少女成人礼”是怎样的

在彝族有这样一种说法:“姑娘的成人礼是没有新郎的婚礼”,由此不难看出“少女成人礼”在彝族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成人礼上,彝族少女会换上代表成年的裙子,称为“换裙”仪式,这种仪式在彝语里被称作“沙拉洛”,意思就是脱去童年的裙子,表示她们已经成年,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骑马、谈恋爱了。

换裙仪式的时间是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一般在15-17岁,因为当地彝民认为双岁不吉利,所以大多选择单岁,仪式的具体时间也需本族老人精细算卦后才能定下。在换裙仪式中,彝族姑娘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节拖地长裙,将独辫改梳成双辫,并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之后换裙者走动起来,婀娜多姿,步履轻盈,使“沙拉洛”达到高潮。

举行换裙仪式时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的,由妇女们说些逗笑少女的话语和祝愿词,在歌声和笑声中进行。“沙拉洛”仪式结束后,男子才能参加欢宴,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吃着砣砣肉、荞馍和炒面等食物,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换裙”仪式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自由地找情人、谈恋爱。如果发生性关系,只要不违反等级和血亲的限制,一般不会受族内处分。若女子怀孕,男方赔礼或结婚即可。反之,换裙前的少女要受到严格的保护,避免发生被调戏、奸污的情况,也不准非法同居,如发生此类事件,就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苗族饮食有哪些特色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祖先在与黄帝的斗争中屡战屡败,最后被迫撤退到比较偏远的地方进行防守避难。因而苗族居住的地方,一般位于山顶或山腰等难攻易守的地方。所以大部分苗族人都善于做腌菜、豆制品、酸汤等易保存,可长期食用的食物,辣椒是苗人的主要调味品,在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的说法。

苗族的日常主食以大米为主,部分地区的苗人喜吃狗肉,素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瓜类和蔬菜、豆类、萝卜。食用油除动物油之外,多为茶油和菜油。苗族人都善于制作豆制品,普遍喜爱吃酸味菜肴,酸汤是家家必备之物。苗家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在瓦罐里发酵3-5天制作而成的,酸汤可以用来煮鱼、煮肉、煮菜等。苗族保存食物普遍采用腌制法,鸡、鸭、鱼、蔬菜、肉类都喜欢腌成酸味的,因此苗人几乎每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为酸坛。

除此之外,苗族也有着非常悠久的酿酒历史,从制曲到发酵、从蒸馏到勾兑、窖藏都有着一套完整的工艺。而苗族人的日常饮品中,不仅有酒、酸汤,还有油茶,在湘西地区的一些苗族还有一种特制的万花茶。如此可见,苗族的饮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

苗族有哪些独特的民间艺术

苗族民间艺术丰富多采,最常见的要数剪纸、编花带、挑花、刺绣、织锦、银饰等艺术。

剪纸又称“西给榜”,是指刺绣的底样,但从工序和价值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工艺品。

苗族剪纸多为即兴作品,一般采用剪、扎、挑手法在纸上随意创作或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构图反映苗族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心理。线条流畅、画面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编花带是用凳式的编带机或者圆口的竹篮做工具,用编发的手法进行编织,从而制出专用于刺绣的带子。

挑花是苗族妇女擅长的传统工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具有很广泛的实用性。挑花一般在布面上数纱挑刺,采用打散结构法,按布面逐一挑刺,用几何图形将诸多的生物形象表现出来。常以桃红色为基调,白色、绿色点缀其间,画图紧凑饱满。

刺绣也是苗族妇女的另一特长。有平绣、凸绣、辫绣、堆花、绉绣、缠绣等十多种,图案布局美观匀称,色调分明,给人明显的实物感,通过不同的色调,使图象立体呈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织绵也被称为“苗锦”,是苗族民间工艺的一大瑰宝。织锦要求很高,编织起来费时费力。一般织锦用来制作锦带,色调浓烈鲜艳,多作衣饰佩带用。

明清以前,不论苗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银饰。直到现在银饰仍是青年妇女的主要装饰品,但男子已普遍不再用。

同类推荐
  • 回族史话

    回族史话

    本书介绍了回族的历史文化和杰出人物,以及回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本书中,编者全面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它形式多变的“乞巧”方式,还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节风俗,相信读者们将对七夕有不一样的了解。
  • 回族文化新论

    回族文化新论

    在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入中华文明的洪流中,成为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回族,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也曾出现过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留下过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光辉篇章和不可磨灭的业绩。在长期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回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回族文化可说是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20几岁要知道点文化常识

    20几岁要知道点文化常识

    《20几岁要知道点文化常识》是一本用小标题形式解读中外文化常识的书籍。本书从风俗礼仪、文学集萃、影视戏剧、书画歌舞、饮食、服装服饰、医学医药、名胜古迹和天文历法等多个方面,分类讲述中外的文化常识,让读者开阔眼界,全方位了解文化常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 历代词赋(下)

    历代词赋(下)

    词,作为一种诗体,可以远溯到隋唐之际,但留传下来的作品极少,到中唐以后作品渐多,到晚唐五代已经成为和诗相并行发展的新诗体。
热门推荐
  • 狂妃嫁到:王爷男神快到碗里来

    狂妃嫁到:王爷男神快到碗里来

    外表蠢萌蠢萌的王妃眼睛里闪烁着邪恶,偷偷摸摸地把手伸向王爷大人,撩玩就跑“嘻嘻嘻”外表睿智无比掌握生死大权的王爷,被某人撩玩还得忍着!“妈的!”一向教养良好的王爷终于忍不住发火了!
  • 重生联盟

    重生联盟

    公元2050年,各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连通到了一起,一个痴迷游戏的宅男,机缘巧合下进入到了这虚拟世界,望着自己从小到大玩过的游戏人物一个个真正站到了自己的面前,他愣住了,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他又会在这里经历些什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都市之至尊帝君

    都市之至尊帝君

    【八年前,他是整个江北人最骄傲的妖孽少年】【八年内,他是军中神话,坐镇一方的大将帝君】【八年后,为延续生命,我,帝君回来了!】古来九五为尊,四海朝拜。当世,我人间封帝,一念花开,君临天下!
  • 唯缘离悸

    唯缘离悸

    那些与你在一起的日子,是我今生最快乐的时光,和你相遇在花开的季节,许下不变的誓言,相依相爱,至死不渝。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回到大唐玩游戏

    回到大唐玩游戏

    为什么想死都难,为什么打算放弃时又让我离奇的穿越。就算穿越又如何,既然老天要玩那就奉陪到底。是生是死,是哭是笑看淡风尘,要玩就玩到底
  • 随想录

    随想录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本书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书中痛苦回忆;他在书中深刻反思;他在书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书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 吞噬神话

    吞噬神话

    噬灵真身,仙侠至尊。大道无痕,吞噬天下!
  • 超神学院之赛博坦

    超神学院之赛博坦

    一直是普通宅男的张炎突然觉醒了拥有唤醒变形金刚的超能力。带着赛博坦的变形金刚力挽狂澜,抵抗外星人,群殴诸神。华烨必须死~本书单女主,但主角可能会有几条感情故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