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7100000028

第28章 谋略之道(1)

与人无争——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原文]

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22章》)

[今译]

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与他相争。

[按语]

河上公: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张松如: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此所谓“曲全”,也便是“以不争争。”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争的美德。它告诫人们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有好吃的东西不要独食,要拿一部分与人分享。如果你经常这样想,经常这么做,那你的人生就会快乐安详。

所谓不争,也绝非一味地让步,要知道,世间的事物总是相对的,有时候你是让了一步,退了一步,但这可能就是你的进步。即使终身的让步,也不过百步而已。也就是说,凡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了,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

为什么必须谦让呢?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你要联络感情,就必须处处重视对方的自尊心,而要尊重对方的自尊心,那就必须抑制你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比如对方与你有同样的特长或爱好,对方与你争胜斗强,最理智的办法是先让一步,即使对方的技艺敌不过你,你也得先让对方占上风。当然一味地退让,也许会使对方误认为你的技术不太高明,不是对手,从而引起对方视你为无足轻重的心理。所以,你与他比赛的时候,尽管要谦让,但必须先施展你的本领,先造成一个均势之局,使对方知道你不一个弱者;进一就再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紧,使他神情紧张,才知道你是个能手;再进一步,故意留个破绽,让他突围而出,从劣势转为均势继而从均势转为优势;结果把最后的胜利让于对方。对方得到这个胜,不但费过许多心力。而且危而复安,精神一定十分愉快,对你也更添敬佩之心。如果互不相让,最后的结局可能是两败俱伤。

有则寓言说:一天,一只狮子和一只老虎在一条只能让一人通过的山路上相遇,下边是绝壁悬崖。这老虎与狮子向来都自认为兽中之王的,互不买账。这会儿狭路相逢,两个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没有退回去让对方先过的意思。老虎心想,要是我一让开,这事被其他动物知道了,我这兽中之王的威风不是从此威风扫地了?要是和狮子硬拼,且不说能否胜它没有把握,就是这么陡峭的山路,只要自己一动,落地不稳就意味着自取灭亡……狮子也在想,过去你这老虎总与我争夺兽中王位,我还没好好教训你,今日狭路相逢,我岂能示弱,否则我这百兽之王的名声算是白给了。

可怜这两个愚笨的家伙为了争一时之气,互不相让,最后谁都捱不住了,就放手大动干戈。才一个回合,就双双坠入悬崖之中,两命呜呼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因为是兽类不懂得人间道理,才至于此。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好多人也并不比老虎狮子聪明到哪里去。该忍不忍,该让的不让,逞一时之英豪,最后危及己身。这则寓言从反面告诉我们,凡事要用理智来指导你的行动;无关紧要处的较量该让的要毫不犹豫地谦让。这样为人处世,表面上看是退是让,是与世无争,实则是进是保,是与世大争,大争者若无争。

欲取先与——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老子·第36章》)

[今译]

想要收缩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幽微而显明。

[按语]

河上公:先开张之,欲极其奢淫。先强大之者,欲使遇祸患。先兴之者,欲使其骄危也。先与之者,欲极其贪心也。此四事,其道微,其事明也。

王弼:将欲除强梁,去暴乱,当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今其自戮,不假刑为,大以除将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张,令之足,而又求其张,则众所歙也。与其张之不足而改,其求张者愈益,而己反危。

“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老子这句话凝聚了丰富的智慧,从君临一切的国王到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从坐着豪华轿车的权贵到骑自行车上班的小民;从腰缠万贯的大亨到不名一文的穷光蛋,无不熟悉并运用过这种智谋。它在长期的运用和实践中,还获得更生动、更形象、更通俗的说明:“不放出野山鸡,就引不来金凤凰。不放诱饵,就钓不到大鱼。”

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先慷慨地四处送情;为了做成一笔交易,先不惜大方地请客送礼。这些包藏着功利目的的脉脉温情,这些吃小亏占大全宜的处世之道,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现在我们来看看“欲取先与”这一谋略在政治军事上更为复杂的运用。

春秋时晋献公准备偷袭虢国,先殷勤地给虞王送去了宝璧和骏马,请求借虞国的道路去讨伐虢国。虞王拿了人家的东西手软,一口答应让晋兵路过自己的国土。宫之奇听说后跑去进谏虞王说:“虢国是我们虞国的门户和屏障,虢国要是灭亡了,虞国还能存下去吗?借道给晋兵就刺激了它的贪心,万万不可对侵略者掉以轻心。两年前那次借道给晋军就很过分,现在怎么还能再借道给他呢?俗话所说的‘唇亡齿寒’,就是指虢国和虞国这种关系啊!”

虞王哪里听得进宫之奇的劝告呢?他舍不得失去晋国送来的宝璧和骏马,漫不经心地对宫之奇说:“晋国与虞国同宗同姓,难道还会害我吗?”宫之奇说:“要说到同宗同姓,晋国与虢国的血缘还近些,晋国与虢国比与我们更亲,现在晋国连虢国都准备消灭掉,怎么还会爱到我们虞国头上来呢?”虞王听不进这些劝告,他边听宫之奇的话边玩摸晋王送来的宝璧,仍然不改变先前答应晋使借道的要求。宫之奇见虞王这样昏庸贪财,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

果然不出宫之奇所料,晋人消灭了虢国以后,回师时顺便吃掉了虞国,虞王当了俘虏。

晋国对“欲取先与”这一手好像特别在行,在政治和军事中屡次运用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面的历史故事又说的是春秋时的晋国——

晋大夫智伯想伐仇由这个小国家,恼火的是道路艰险难行,于是他就铸了一口大钟赠给仇由国王。这个小国的国王难得收到别国的礼品,想不到收到了这口大钟,而且是强大的晋国送来的,高兴得昏了头,连忙命令人修通道路去迎接晋使。仇由的大臣赤章曼枝说:“此事万万使不得。从来只见小国铸大钟贡给大国,而今天大国向我们献大钟,它的军队一定会跟着大钟而而来。我看大钟不能接受。”仇由国王一心想着过一下别国向他进贡的瘾,赤章曼枝的话使他大为扫兴,他狠狠地瞪了这位不会察言观色的呆子,把他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他急急忙忙修路迎接晋使,很快他收到了晋国的大钟,同时也迎来了晋国的大兵,收钟之日也是他的灭亡之时。

藏巧于拙——大直若屈,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

[原文]

大直若屈,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老子·第45章》)

[今译]

最正直的好似弯屈,最雄辩的好似口吃,最灵巧的好似拙笨,它的作用永无穷尽。

[按语]

河上公:大直,谓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如屈者,不与俗人争,如可屈折。大巧,谓多才术也。如拙者,亦不敢见其能。大辩者,智无疑;如讷者,口无辞。

王弼:随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大巧因自然而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大辩因物而言,已无所造,故若讷也。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在现实生活中用“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聪明不露,才华不逞”等韬略来隐蔽自己的行动,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厌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的,又绝对不行;尤其是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为人处世的方法。

唐初的重臣李(责力),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当初起兵时,李密与李渊父子势力之间,是勾心斗角的两部,只是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他才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摩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势明朗。李(责力)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地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安排了这样的行动:把他“东至于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地理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随主入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的感慨,认为李(责力)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责力)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怀怨望,不久竟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责力)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唯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服衰经,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说起来,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李密已死,晓得什么?表面上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责力)的一种愚忠,实际李(责力)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神效。果然:“朝野义之”,公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责力)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李(责力)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一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 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是“藏巧于拙”处世而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民“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则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处世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体、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成为众矢之的,他采取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在众的眼皮底下暗渡陈仓,最后一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不过,对于一般的普通人,应该有包藏、凝重的胸怀与气度。有一句名言说: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古钱币的圆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为人处事,就要像铜钱一样,“边缘”要圆活,要能随机而变,但“内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例如,对周围的环境、人物,假如有看不惯处,不必棱角太露,过于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即可以保全气节,也可以保护自己。

抱残守残——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老子·第45章》)

[今译]

最完美的东西,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

[按语]

河上公:谓道德大成之君,若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也。其用心如是,则无弊尽时。

王弼:随物而成,不为一象,故若缺也。

在谋略法则中,有一种抱残守缺的法则。所谓抱残守缺,就是对待一切事,都不苛求它的圆满,不妄想它尽如人意。而以不圆满为圆满,以不完全为完全,以不如意为如意。抱残守缺以致神用,自得天全。世间没有人不热爱理想人生的,可是从古到今,又有谁能圆满他理想的人生?上自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在人生中不是有这种缺憾,就是有那种缺憾。此时此地,在心理上求个自认为的圆满就可以了。这样就能处处圆满,事事圆满。不然便事事难圆满,处处难圆满。

陶觉说:“世界本来就有缺陷,人心本来就是圆满。我们应当以圆满的人心,去圆满有缺陷的世界。不应当用缺陷的世界,来缺陷圆满的人心。”这就是自足于内,不求于外的真谛妙理。它清楚地表明,人生没有缺陷是神话,拥有缺陷才是事实。天才也有缺陷。人类应当传承一条真理,即“人类因为缺陷而存在,因为缺陷而永恒”。不懂得缺陷的真义,就无法领悟这个世界的另一面。

洪应明说:“帆只扬五分,航船便能安稳;水只注五分,器具便能稳定。韩信因勇略震撼刘邦,所以被害;陆机因才名盖世,所以被杀;霍光的失败在于以权势威逼君主,石崇的死亡在于拥有的财富太多。”一个人做事做到十分满,便要自我减损,自我抑制,以便留下一个缺口,给自己一个回旋的余地,千万不能困守在圆满和极端里而走不出来。陶朱公三次积累千金而成巨富,但最后都散尽家财,就是明白这个道理。南怀瑾先生也说:“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该适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过了头,那么保证你适得其反。”

《书经》上说“谦受益,满招损”。“谦”字亦可解释为“欠”。万事欠缺一点,如喝酒一样,欠一杯就蛮好,不醉了,还能惺惺寂寂,脑子清醒。如果再加一杯,那就非丑态毕露、丢人现眼不可——“满招损”。又如一杯茶,八分满就差不多了,再加满十分,非溢出来不可。

魏国公子牟说:“抱残常安,守缺常全。”吉事怎样方得长久?有财富如何保持财富?有权力如何保持权力?这就要做到“不求圆满”。南怀瑾先生为此举例说:“曾有一位朋友谈到人之求名,他说有名有姓就好了,不要再求了,再求也不过一个名,总共两个字或三个字,没有什么道理。”南先生又现身说法:“有一次,从台北坐火车旅行,与我坐在同一个双人座的旅客,正在看我写的一本书,差不多快到南站,见他一直看得津津有味。后来我俩交谈起来,谈话中他告诉我说:这本书是南某人作的。我说:你认识他吗?他答:不认识啊,这个人写了很多书,都写得很好。我说:你既然这样介绍,下了车我也去买一本来看。”南怀瑾先生接着说:“我们的谈话到此打住,这蛮好。当时我如果说:我就是南某人。他一定回答说:久仰,久仰。然后来一番当然的恭维,这一俗套,就没有意思了。”南先生算是悟透了“缺陷”的真谛。

李商隐有一句名诗说的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做人做事名利如此,权势也如此。即使家庭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也要留一点缺陷,才会有美感。以文艺作品的爱情小说而言,情节中留一点缺陷,总是美的。如《红楼梦》不到几年之间就完了,比较长一点的《浮生六记》,也难逃先甜后惨的结局。又如一件古董,有了一丝裂痕摆在那里,绝对心痛得很。若完好无缺的东西摆在那里,那也只是看看而已,绝不心痛。可是人们总觉得心痛才有价值,意味才更深长。

同类推荐
  • 庄子诠言

    庄子诠言

    本书分为“庄子总论”、“道与德”、“天与人”、“物与我”、“群与己”、“神与形”和“结论”等七章,论述了庄子关于个人自力与外在关联的哲学思辨。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

    本书通过对马克思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三次飞跃的分析,发出了“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呼唤;用马克思两大发现的整体视角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人”,并基于此对当今学术界的一些人无原则地宣扬“经济人”展开了批判;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特别是批判了对马克思主义做启蒙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解释的缺陷;归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的双向促进;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审视了社会的不平等,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审视了生态危机;描述了“马中西”三大资源在中国道路中的交互汇通。
  •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全集

    “厚如城墙”,岿然不动,静观其变,一旦时机来到,就需断,“黑如煤炭”,决然出击,勇猛果决。“厚”在伺机,“黑”在决胜,一件事要成功,二者缺一不可。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培根论理想人生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培根论理想人生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热门推荐
  • 无惧于命

    无惧于命

    站在高处,她得到的风景是别人所得不到的;万界之尊,她的压力是别人承受不了的。当大陆动荡,各界争雄,她是安分守己还是尽情碾压?“我从未畏惧过任何人,除了自己。”凌霜雪说。你们,向来就拼不过我!
  • 逍遥战仙记

    逍遥战仙记

    一个豪门少爷惨遭灭门,侥幸逃生后遇到仙灵大战淋浴献血洗髓伐骨获得新生,从此走向一条成仙的不归之路!
  • 百转千回又逢君

    百转千回又逢君

    别后悔爱错了人,你又怎知一个人的离开不是为了另一个人的出场呢?但他还是来晚了。她是手握重兵大将军的女儿,她很大,一个昔宸容不下,她很小,一口棺材足装下。而她不过也是个可怜人罢了,父亲和心爱之人的死,哥哥的伤,是她不可能遗忘的痛,她又披上铠甲,不过是成了敌国赫赫有名的女将军,她不管内政,只是一心报仇罢了,而她又遇到了他……
  • 斩神舍利

    斩神舍利

    这里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更是一个野蛮的世界?思想与理念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现代人武若飞是怎么战胜一个又一个重重的困难,最终站在强者的最顶峰?他的横空出现,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传说,诞生一个又一个新的神话?
  • 三婚盛宠:前夫,请签字

    三婚盛宠:前夫,请签字

    闪婚半年,她发现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老公,这个表面儒雅温柔的枕边人对她宠爱有加,可她却隐隐不安,直到梁以白的出现慢慢地揭开了那些深埋多年的秘密。那个腹黑无下限的向琛是她的老公吗?那些宠爱都是假的吗?可为什么在她心如刀割的时候,他依旧温柔的抚摸着她说:“老婆大人,在客厅还是回房?”一婚是他虚假的宠爱,二婚是他痛心的宠爱,三婚是他誓死的宠爱,三场盛宠截然不同却次次诛心。
  • 一生一世永爱你

    一生一世永爱你

    嘉靖二十五年,穆朝天灾不断,皇帝听从国师所言,西游沙漠荒地,暴尸荒野,朝中各方势力争夺王位,明争暗斗数载,使得国力空虚,终阉党扶持傀儡皇帝上位,掌控朝纲,以令天下……
  • 商夏争雄

    商夏争雄

    夏桀继位以来骄奢淫逸,荒淫无道,暴虐残害忠良,欺压百姓。商汤顺应天意起兵伐之,欲取而代之……
  • 独上青天

    独上青天

    生来逢时,恰遇群雄四起。乱哄哄,你方唱罢我来登场。岁月荏苒,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独一人,负手上青天!
  • 离骚

    离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那天火烧云

    那天火烧云

    后来的一段日子她不哭不闹,连难过都没有,只是怕坐车,一坐车她就难受,甚至难过!谁都不知道为什么,包括英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