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63200000093

第93章 清(19)

曾国藩闻知天津教案后,十分惊恐。自从与洋人打交道以来,深知中国远非外人对手,因此对外一直主张让步,避免同洋人开仗,通过维护洋人在华利益,换取中外所谓“和好”局面。他认为以往教案,仅伤及教士,洋人就出动兵舰相威胁,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次殴毙领事,为前所未有,法国必不肯罢休。洋人凶悍成性,天津民风好斗,双方各不相让,很可能构怨兴兵,酿成大变,自己也可能丧命。因此他写下遗嘱,告诉长子曾纪泽在他死后如何处理丧事和遗物等。基于这种估计,他只得勉强硬撑,硬着头皮前往天津。

在曾国藩到天津以前,当地官绅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会秉公办事,不会像崇厚一样,一味“媚外”。他们根据曾国藩的《讨粤匪檄》,还认为他是反洋教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这次反洋教,完全是忍无可忍,理在华人这一边。他们的这种观点也得到朝廷的顽固派和清流派的支持,也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

当时清廷内部围绕天津教案问题分成两派:洋务派代表的“言势者”,顽固派和清流派代表的“言理者”。双方在处理天津教案问题上意见有三大分歧:

第一,关于天津教案发生的原因和性质。前者认为愚民无知,遽启边衅,曲在津民,此刁风不可长;后者认为衅端由夷人所开,津民激于义愤,致成巨案,天津百姓只知畏官而不知畏夷,只知效忠国家而不自恤其罪戾,这正是夷务的一大转机,与刁民闹事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对参与反洋教斗争的群众的处理意见。前者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只有这样才能安抚洋人人心而消弭祸端;后者认为应该安抚百姓,以激其忠义奋发之心,民心不可失,否则无以制夷人。

第三,对天津地方官的处理意见。前者认为地方官失于防范,致酿巨祸,不严惩不能平洋人之气;后者认为天津地方官不可更动,以此维系民心。

这两派意见,前者深合当时中国的形势,为清政府最高统治者所采纳;后者在舆论上占上风,为广大官绅民众反对洋务派媚外求和方针提供了合法性,在全国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曾国藩是持洋务派的意见的。因此他于同治九年六月初十日一到天津,立即发布名为《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的行动多方指责,诫其勿再挑起事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并在奏折中为洋人在中国的行为进行辩护和洗刷。该折传出后,全国舆论大哗,“自京师及各省皆斥为谬论,坚不肯信”,“议讥纷起”,“责问之书日数至”。曾国藩自己也承认:“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物论沸腾,至使人不忍闻”。

尽管如此,曾国藩仍然坚持己见,按照法国人的要求在天津大肆搜捕五月二十三日参加反洋教的群众,名曰“缉拿凶手”。但天津民众却把他们当成英雄,致使曾国藩虽然抓了80多人,但其中供认不讳的所谓“真凶”只有七八人,其余都不肯吐供,也不愿指证。曾国藩认为只杀几个人数目太少,难以使洋人满意,仍不能很快结案。于是一面对被捕群众严刑拷打,一面加紧搜捕,一定要凑够20人,为丰大业等20个洋人抵命。曾国藩认为:“在中国戕官毙命,尚当按名拟抵,况伤害外国多命,几开边衅,刁风不可长。”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也认为“冀终归于一命一抵了案”。曾国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洋人满意,长保“和局”。他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认为“中国目前之力,断难遽启兵端,唯有委曲求全一法”。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结果是:判死刑20人,流放25人,天津知府、知县革职并流放黑龙江“效力赎罪”;支付抚恤费和赔偿财产损失银49万两;派崇厚作为中国特使到法国赔礼道歉。

天津教案办结之后,对曾国藩的谴责更甚,“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会馆中所悬曾国藩“官爵匾额”“悉被击毁”,并将名籍削去,即不再承认他是湖南籍人。曾国藩闻之引为大恨,中经几许周折,财、力兼施,只不过将难堪之处略为掩饰了一下。这样,曾国藩这位“中兴名将”、“旷代功臣”,转瞬之间变成“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

客观地讲,曾国藩也只不过是秉承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行事,接替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李鸿章对最后判决并无多大改变,仅因俄国只索经济赔偿,不要中国人抵命,将原来20名死刑改为16名死刑、4名缓刑,其余无一更动。此案结束后,曾国藩因年老多病,于同治十年调回南京原任,不久直隶总督由李鸿章继任。八月十八日,曾国藩与李鸿联名上疏,建议派遣青年学生赴海外留学,这一项建议同治十一年实施。然而,就在学生起程出洋之前几日,曾国藩病逝,身后追赠“太傅”,谥“文正”。

书外人评:曾国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我们摆脱各种政治因素后,从历史实际出发,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身上汇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补天者,他“承往古衰朽之续”,又“开近代风气之先”,他实现了从理学家到洋务派的转变;他是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是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他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

两朝帝师翁同龢--翁同龢传

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生、井眉居士,晚号松禅。1830年5月19日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咸封,官海州学正。父心存,咸丰朝历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为同治帝师。母许氏通《诗》《易》,长兄同书、三弟同爵均官至巡抚。同和六岁入塾时,《四书》、《五经》朗朗成诵。21岁选为拔贡,23岁中举人,27岁以一甲一名进士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同治四年,翁同龢接替父业,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师傅,前后教读九年。同治病逝后,光绪即位,慈禧又命同龢入值毓庆宫,为光绪师傅。

从光绪启蒙识字到翁同龢因支持维新变法削籍归里,师生相处达24年。在学习上,翁同龢是光绪的师傅,在生活上是监护人,在政治上,他又是光绪最宠信的大臣。曾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两度入军机,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会典馆正总裁、国史馆副总裁等。他为官廉正,提携后进,在对内对外一些重大问题上的主张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李鸿藻、潘祖荫等大臣同属清廷中的清流派。

翁同龢在中状元前,曾在刑部当差七年,中状元后,又曾暂代刑部右侍郎。因此,他对刑部的内幕和法律方面的知识比较了解。同治十二年(1873),浙江余杭县杨乃武案发生,余杭县刘锡彤刑道事毕氏,捏供杨乃武因奸谋杀葛品连。此案经杭州知府、浙江巡抚、刑部侍郎三审具结,草率奏报,使杨乃武、葛毕氏枉坐重罪。此时,恰值翁同龢擢升刑部右侍郎,直接负责秋审处重大案件的审办,执掌最高审判权。到任后,他细阅全部案卷,发现供词与诉状的疑点和漏洞甚多。于是,他又询阅了杨乃武姊姊的京控呈词和浙江绅士的联名呈词,走访了浙江籍的京宫,听取了刑部经办人员的各种意见。在经过一番深入调查研究后,翁同龢对此案提出了驳议,并在蹲亲王和慈禧的同意下,由刑部对全案作复查,直至最后查明真相,全案得到平反。在刑部任上,翁同龢还推翻了两起量刑不当的案件:并针对狱囚多逃跑的情况,采取了改善狱囚生活待遇、严禁滥施刑罚等措施。在吏治腐败的封建统治下,翁同龢这种认真执法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光绪八年(1882),翁同龢第一次入军机,当时法国侵略者入侵越南,并把矛头指向中国。法军连续进犯越南谅山,窥伺广西,海军以游历为名,驰入福建马尾军港。在严重的边疆危机面前翁同龢、李鸿藻为首的一部分大臣极力主张援越抗法,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批守旧官僚,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主张放弃越南,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恭亲王则更是安尊保荣,但求战争不打到国内,认为求和是唯一办法,于是清廷内部形成了对立的两派。

在对待黑旗军刘永福的问题上,翁同龢与主和派的斗争更加激烈。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是应越南政府邀请与法军作战的,曾多次挫败法国侵略军,在著名的纸桥战役中歼敌二百余,并击毙了法军头自李威利。翁同龢称赞是对法战争“第一捷音”。在军机会议上,他提出要犒赏黑旗军,授予刘永福武职游击的官衔,提供军饷和器械。而法国侵略者视黑旗军为眼中钉,把驱逐黑旗军作为停战条件。

对此,李鸿章曲意逢迎,认为不消灭黑旗军,将来由法军自行驱逐,则边患更大。翁同龢极力反对,气愤地指责李鸿章“直视刘团为眼中钉,不知安于何心!”但是,由于军权掌握在李鸿章手中,加上慈禧、奕犹豫不决,黑旗军终因孤军元援,节节败退。翁同龢十分忧沮,断言:“日后大局可危。”他在日记中一再表露他身居高位而不能有所作为的羞愧。

中法战争失败后,国内爱国人士纷纷上书参劾恭亲王奕和军机大臣,主张“杀李鸿章”。慈禧下令罢免军机全班人马,翁同龢加恩革职留任,退出军机处,仍在毓庆宫行走,教授光绪读书。光绪二十年(1894),载?已亲政,翁同龢再次入军机处。这年二月,日本出兵朝鲜,准备以朝鲜为跳板,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战争爆发后,光绪传谕翁同龢:“甲申办理失当,比番须整顿。”并连发迎战上谕,力主对日一战。翁同龢对此十分满意。当时朝臣中一批清流,包括新进的知名之士张謇、黄绍基、文廷式、吴大等,深恨中法战争中主和派所带来的后果,希望这次扬眉吐气,所以也是一片主战之声。但是,手握军权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故技重演,主张静守勿动,命令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造成日军步步进逼,清军一战即溃的局面。甲午战争一开始,翁同龢电促李鸿章出兵援朝,李鸿章却以兵力不足拖延时间,仅以三千兵屯仁川、牙山一带,徘徊不进,以致失去战机。中日战争爆发后,翁同龢先后从全国调集数十万援军开往关外前线,他还以户部名义向外商银行借贷六百万英镑,充作军饷和用以购置器械,又与海军衙门筹商向英国、智利、阿根廷等国购买军舰,在督办军务中,他做了大量的工作。

黄海战役中,北洋海军受到重创。主战派纷纷上书要严办李鸿章,光绪下旨严责其罪,拔去李鸿章三眼花翎,褫夺黄马褂。为了扭转危局,翁同龢提出陆军宜催援军速进;海军修好六船,严扼渤海。而李鸿章却命令北洋海军躲进威海卫,结果导致坐守待毙、全军覆没的下场。陆军也节节败退,终于丢掉了辽东。只有电传旨意而无直接指挥权的翁同龢至此只能唉声长叹:“然天意已定,似不能回矣!”

中日议和时,日本提出割让台湾。李鸿章以日本索银为由,向户部施加压力,要求朝廷给他割地之权。翁同龢是户部尚书,尽管他知道巨额赔款一时很难筹措,但他还是表示,户部当尽一切努力,而台湾万不可割。他向光绪力陈,如果台湾丢弃,“从此失天下人心,也使我无面目立于世矣!”《马关条约》签订前夕,翁同龢还亲自去恭亲王府,想说服奕。在军机会议上,当主和派孙毓汶拿着和约稿本要光绪用印时,翁同龢力请展缓时日。

孙毓汶以“延误和议,贻误国邦”压翁同龢时,翁同龢严厉反驳,说:“苟且求和,丧权辱国,才是误国罪人”一番话说得孙毓汶无地自容。当慈禧下旨批准《马关条约》后,翁同龢与光绪相顾挥泪。他还在日记中写道:“覆水难收,聚铁铸错,穷天地不塞此恨也。”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一代相国翁同龢也逐渐认识到西人治国有法度,认为西法不能不用,于是“大搜时务而考求之”。

1888年4月,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在第一次上书中指出:如果中国取法泰西实行改革,十年内富强可致,二十年可雪耻。还预言日本变法自强,将窥朝鲜及辽、台。6年后,甲午战败,康有为的预言得到证实。所以翁同龢认康有为为奇才。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得悉签订《马关条约》,于是联络在京会试的11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翁同龢见到比书后,大为赞赏,为了识拔奇才,他以朝考官的职权,准备引进康有为。他还不惜一品大臣的身份屈尊私访康有为。当两人会见时,足足谈了二个多时辰。临别,翁同龢还向康有为要了有关变法的书。从此,他日读变法书,和前判若两人。

光绪不愿作亡国之君,接受维新思想,实行新政,这与翁同龢引进康有为等人分不开。翁同龢在与康有为会见的第二天,就向光绪密报会见情况。平日授读时,也是大讲西法之良,还介绍光绪看《日本变法考》、《泰西新政摘要》、《俄彼得变政记》等书。当光绪毅然实施改革时,翁同龢和辅佐草拟变法谕旨,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正式宣布变法。

就在光绪实施变法的同时,一批顽固守旧的满人刚毅、荣禄、怀塔布等唯恐变法后受排挤,抱定“祖宗成法不可变”,他们与甲午主和派联合起来,迎合慈禧,挑拨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加紧策划政变。为了阻挠变法,顽固派把斗争矛头集中对准翁同龢,指使亲信接连上书慈禧,弹劫翁同龢“结党私政”“揽权误国”,攻击维新运动。变法酝酿期间,慈禧下令撤去翁同龢毓庆宫授读。变法后第五天,慈禧又迫使光绪下诏贬黜翁同龢开缺回籍。这对维新派和光绪来说是个沉重打击。光绪听到慈禧的严谕后,“惊魂万状涕泪千行”竟日不食。翁同龢听完殊谕后,老泪纵横,泣不成声。第二天他入宫谢恩,遇见光绪御驾,光绪回顾无言,翁同龢则黯然神伤,师生作了最后的告别。为了免遭不测,翁同龢的学生张謇等人力劝他即速离京。于是,他怀着沉痛的心情离开京都,回到阔别数十载的家乡--常熟,开始他半隐居的庐墓生活。他在虞山鹁鸽峰祖茔旁筑瓶庐山庄,基庐前开凿了一口能容纳他肥大身躯的井,随时准备自裁之用。1904年7月3日,卒于常熟故居。临终前,他还口授遗疏,希望光绪励精图治,使中国逐渐富强。并口占绝笔诗一首: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1910年即慈禧太后死后第二年江苏士绅上书朝廷,宣统元年(1909)诏复原职,恢复了翁同龢的生前全部官衔并谥“文恭”。其著作有《翁文恭公日记》和《瓶庐诗文稿》传世。

书外人评:翁同龢在清末政治生活中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在其43年的仕宦生涯中,为维护满清封建统治作出了不小贡献,尤其是在对待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变法维新运动上,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革新富国的精神。但他毕竟是一位封建旧式的官僚知识分子,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在所难免,故而其以遭开缺而终止政治生涯也是必然的。

守疆保土洋务首领--左宗棠传

一、自比诸葛其实副之

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

同类推荐
  • 胡适四十自述

    胡适四十自述

    这部自传不仅完整地呈现了他40岁及以前的生活、思想与事业,也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他的家乡、他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活动最多的北京,在此都有描述,这些成为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政治、舆论界的状况,民国时期文人中国梦的思路,当时知识分子寻求进步轨迹的重要内容。胡适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叫局吃花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逼上梁山”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
  • 肯尼迪

    肯尼迪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1917.5.29—1963.11.12)是美国第35任总统,生于马萨诸塞州。父亲约瑟夫·肯尼迪是金融巨子,也是民主党坚定的后台。作为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肯尼迪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最后读了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1940年毕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肯尼迪加入美国海军,在对日作战中负伤。战后,肯尼迪29岁即当选为议员,后三次连任。1960年肯尼迪参加总统竞选。他提出“新边疆”的竞选口号,倡导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各个领域开拓新天地。1961年,肯尼迪在选民投票过程中以极小的差距赢得总统的位置,击败了共和党人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 三作家

    三作家

    本书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代表作之一。茨威格分别为世界文坛上三位卓越的作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法国作家司汤达和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立传,展现了他们非凡的人生际遇和创作生涯。在记叙三位传主生平的同时,茨威格极其善于心路历程的刻画和性格特征的描写,语言酣畅淋漓,富有气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企业家下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企业家下

    每当历史的巨人跨越一步时,人类就总会在向前暸望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回首流逝的年代,缅怀远去的先人,感悟曾经的岁月。当我们带着崇敬与激情去追思那一位位闪烁着智慧光芒、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的世界杰出人物时,胸中便会油然升腾出一股发自心底的感动,一股追求奋起的冲动。
  • 邓丽君全传:纪念邓丽君诞辰60周年特别纪念

    邓丽君全传:纪念邓丽君诞辰60周年特别纪念

    邓氏一家再度将独家收藏的家藏的近千幅图片与海报、各种相关影像资料授权作者编写成书,同步在大陆、台湾、香港三地同步出版。是华语地区最权威的邓丽君写真版本,也是籍由私家相册这一形式来达致的私人公史。谨以此纪念邓丽君小姐诞辰六十周年。
热门推荐
  • 好想向你靠近

    好想向你靠近

    我向你走了九十九步,最后一步我想让你主动向我靠近,可是你却毫不犹豫转身就走主动久了也会累,我可以慢慢的靠近,但前提是你不会躲避
  • 原始人在行动

    原始人在行动

    这是一个现代人带着原始人,在危机重重的世界活下去的故事。(注1:有系统,但不会出现系统牵着主角走的情况。)(注2:以种田发展、努力打造一个更好的部落为主。)
  • 魔焰沸腾

    魔焰沸腾

    披着教廷矢车菊祭袍的小助祭,高声赞颂着光明神,竟是吸血恶魔的傀儡。他沐浴着光明,在世间行走,却被迫信奉黑暗的教义。在黑暗和光明之间挣扎徘徊,他秉持信念,奋发自强。前路的荆棘,命运的枷锁,雷诺·以利亚最终都将以强者之尊一一打破!
  • 废材逆袭,鬼医狂妃

    废材逆袭,鬼医狂妃

    她,君倾墨,在前世身怀异术,贵为杀手界之王,医术界之尊,而在一次背叛中,她就华丽丽的魂穿到这个废材三小姐身上。在实力为尊的异世里,她会如何生存并驾驭在众人之上?且看她废材逆袭,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巅峰!在这个奇妙的异世里,她明白了亲情,懂得了友情。可……她会收获爱情吗?
  • 被风粘住的爱情

    被风粘住的爱情

    这是一部比较好看的青春小说,欢迎大家多支持!
  • 地狱管理员

    地狱管理员

    洋明是一名管理员,没错你没有看错,洋明就是一名管理员当然了洋明不是一名普通的管理员,而是第一层地狱的管理员。洋明在管理第一层地狱的同时还要负责从人间带回不愿进入冥界还留存世间的魂魄和些作恶多端的恶鬼……
  • 甘肃历史人物

    甘肃历史人物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数千年来,先后有众多的民族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甘肃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孕育和产生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长空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本书在认真查考史籍及遗文碑刻等史料的基础上,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收入了365名各个朝代、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杰出历史人物。
  • 抔净土而言话

    抔净土而言话

    生活也就这样,但我却喜欢去找干净的空气,再自私的吸入肺里。
  • 格林童话精选

    格林童话精选

    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他们的童话作品流传久远。本书针对青少年读者需要,精选格林兄弟最为脍炙人口的童话作品,配以精美插图。
  • 万界最强掌门系统

    万界最强掌门系统

    在这座天启大陆上,有一位带这系统的少年从地球而来。这位少年的到来会对天启大陆甚至是这个世界造成什么巨大的影响呢?就让我们是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