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8000000048

第48章 清朝(7)

清初,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非常缓慢,但到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开始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不但在中国建立了众多的医院,还兴办学校,翻译编纂西医书籍,一些医院还招收中国学徒,这些都促进了西洋医学的传播。另一方面,中国也开始主动地引进西医学。1888年,清政府设立天津总医院,并于次年正式成立。在戊戌变法与晚清新政时期,医院、医学堂的设立也逐渐增多,且清政府还鼓励出国留学。同时,国人也创办了一些医学刊物和研究组织。这些举措都有力地推动了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随着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逐渐出现了中医与西医融通的局面。在主张中西医汇通上,有唐宗海、朱沛文、张寿颐等人。他们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不可偏废,应共同发展。然而因受到时代的局限,他们这种中西医融合的思想影响不大。

4.物理与化学

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物理学与化学开始较为系统地传入我国。1859年,上海墨海书馆出版的李善兰与英国人艾·约瑟合译的《重学》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第一部包括运动学、动力学与流动力学在内的力学译作,第一次介绍了牛顿运动三大规律和以动量概念讨论物体碰撞及其功能原理等内容。1859年,江南制造局出版的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译的《谈天》一书,则传进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并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声学和电学知识。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开设物理课程,并派遣留学生。虽然近代物理学在中国起步发展缓慢,但仍出现了颇有成就的物理学家。邹伯奇对几何光学和照相术颇有研究,所著《格术补》一书为晚清几何光学的重要著作。

在化学方面,19世纪40年代,近代化学从西方传入后,中国才开始进入近代化学的阶段,但发展缓慢。1855年刊行的《博物新编》,首次向中国介绍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化学家徐寿对晚清时期近代化学在中国的传播贡献很大。1871年出版的徐寿与傅雅兰合译的《化学鉴原续编》和《化学鉴原补编》介绍了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知识。此外,徐寿还和傅雅兰合译了《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记》等。这些译作使西方近代化学比较系统地传入我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除徐寿外,杜亚泉、徐建寅、丁守存等也都是这一时期中国杰出的化学家,都为推动中国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俗

1.饮食

清朝的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民间饮食与宫廷饮食大不相同,各具特色。清朝民间饮食中,特色小吃越来越多,且南北各不相同。北以北京为最,南以苏州有名。杏仁茶、奶酪、小窝头、艾窝窝、肉末烧饼、臭豆腐、叫花鸡、及第粥等都是当时极其有名的南北小吃。清朝民间节日甚多,每个年节的饮食文化也大不相同。元旦时节,北吃水饺,南吃汤圆。立春时,人们吃春饼,春饼是用麦面烙制或蒸成的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等炒成的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可以使农苗兴旺、家畜茁壮。正月十五吃元宵。农历二月初二,北方居民吃太阳糕、龙须面。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吃粽子,喝雄黄酒。八月中秋吃月饼。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饮茱萸酒、菊花酒,吃重阳糕。冬至时节吃馄饨。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南方人还要吃“口数粥”。

清朝民间饮食丰富多彩,宫廷饮食更是精美绝伦。在宫中,每逢年节、帝后生辰或是有重大事件都要举行各种筵宴。在这些筵宴中,所用的宴桌及其式样、桌上所摆设的点心、果盒、冷膳、热膳的数量以及餐具的形状名称,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区别。参宴的人也都按地位和身份依次入座,不得有误。进餐过程中还有音乐伴奏,仪式十分隆重。平日的宫廷菜肴也极为丰富。清统治者将原有的饮食习惯带入宫廷,同时又继承了汉族菜肴的特色,集南北风格之大成,精工细作,品目繁多,形成以“满点汉菜”为特点的宫廷菜点。在宫廷菜中,较为有名的有:北京烤鸭、扒羊肉、苏造肘方、金鱼鸭掌、百鸟朝凤、红娘自配、猴首庆寿等。“满汉全席”是清宫中规格最高、菜点品种最多的宴席。满汉风味齐全,种类之多超过任何宴席,同时集天下精品之精华,故称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最早出现在雍正朝,在乾嘉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据记载,满汉全席的菜肴主要分五次品:第一份以海鲜为主,有10件;第二份以水陆八珍为主,有10件;第三份是时鲜菜,有10件;第四份是蒸烤类,有20件;第五份是下酒菜,有数十样之多。整个满汉全席的每份菜肴都琳琅满目,且山珍海味、飞禽走兽无所不包。如此豪宴虽耗资无数,但却是集中华饮食文化之大成,把中国的食俗文化推向了极致。

2.服饰

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强制在全国推行满族的衣着、发式和服饰习惯,而且等级之间也有着严格的区分。清初推行的“薙发令”规定男子将前半脑袋剃光,而后半脑袋蓄发留辫,且禁止使用方巾。而女子的发式较为多样,清初流行牡丹头、荷花头;清中叶则盛行元宝头;到了清朝末期就更多了,有连环髻、巴巴头、双盘髻、圆月、长寿等。女子头上一般插鲜花、彩丝、珠花、发簪作为装饰。

在服饰上,清朝民间与宫廷服饰大不相同。清朝民间男子衣服有马褂、马甲、衫袍、衬衫、短衫、袄、裤。最具清朝特色的男子衣着就是在衫袍外加穿马褂或紧身较短的马甲。帽子中最具清朝特色的则是小帽,也叫“西瓜皮帽”。女子的服饰分为汉族服饰与满族服饰两类,一般妇女上穿袄衫、下着束裙,再加上一件较长的背心。由于清筵统治者强制推行更改发式、服饰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反抗,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清统治者又颁布了“十从十不从”,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儒从僧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婚姻不从,国号从官号不从,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使清筵的服饰习俗略显奇异。

清朝宫廷服饰既保留了鲜明的满族特色,又继承了汉族传统的封建等级标准,将民族形式与封建礼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皇帝的服饰有冠、服、袍、罩、褂、衣、裳、饰物之分,而每种服装又有着不同的种类。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等;服有衮服、朝服;袍有龙袍、常服袍、行袍;褂有常服褂、行褂;裳有雨裳、行裳;饰物有朝珠、朝带、吉服带等。后妃以皇后为例,有朝冠、吉服冠、耳饰、朝褂、朝袍、龙褂、龙袍、朝服、朝珠等诸种。而官员的官阶之高低则从他们朝冠的顶子和官服上的补子之上清楚明白地表现出来。清朝后期,帝后的服饰变化不大,而民间服饰却有不同程度的变革,尤其是1911年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建立民国后,剪辫子、易服色成为一大风尚。

3.婚嫁习俗

清朝的婚姻观念在继承传统婚姻观念的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新的特色。清人择偶重门第、财富,同时也重满汉之别,且清人对妇女的贞节要求特别严格。清朝后期,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传统的婚姻习俗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呈现出新的变化。

清人在择偶时门第观念很重,上至皇室贵胄,下至平民百姓都必须依礼而为,不可僭越。而且清朝法律还有明文的婚姻禁令,如“禁止官员迎娶部民妇女;禁止官员娶乐人为妻妾”等。在贵族内部也要实行严格的“阶级内婚制”,以巩固贵族政治上的地位和财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清人在择偶问题上逐渐倾向于重富贵而轻贫贱。在清朝后期,出现了官员与商贾通婚联姻,而且习风渐盛。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礼教盛行之极,民间对女子的贞操尤其看重。于是在某些地方有对新娘“验贞”的恶习,“验贞”的结果直接影响新娘以后的生活及她在夫家的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提出的“一夫一妇,理所当然”的口号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派宣传的男女平等思想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促进了人们婚姻观念的转变。

清朝的婚姻程序更趋礼制化、法规化。它主要包括行聘订婚、结婚礼俗两方面的内容。行聘订婚主要是“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前代无大的区别。结婚礼俗方面则有送嫁妆、迎亲、拜天地、入洞房、喝喜酒、闹洞房,也与前代大致相同。新婚期间,新人还要进行拜街、认大小、倒宝瓶、拜祖宗、回门、归宁等活动。

清朝的婚姻形式也多种多样,除常见的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外,在某些地方、某些民族还存在着掠夺婚、交换婚、服役婚、指腹为婚、典妻婚等特殊的婚姻形式。清朝离婚与再嫁也有发生,然而这种行为在当时有着很多的限制,而再嫁的妇女也受到社会的诸多歧视,生活状况大多悲苦。

4.丧葬习俗

清朝帝王以及一些达官显贵,他们或拥有强大的政治权力或拥有巨额的财富,都崇尚厚葬。他们的葬礼大多隆重而又繁琐,均要消耗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显示死者生前的权势与尊荣。然而清朝也有一些有识之士主张薄葬,在陕西就有一位知县倡导薄葬。

在丧葬礼仪上,因社会阶层的不同、地方习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清朝帝后的丧葬仪式隆重繁琐。皇帝的丧事成为“国丧”,举国上下都要为其服丧。皇帝死之当日进行“小殓”,小殓之后则是“大殓”丧仪。清朝帝后的棺木都以名贵梓木或楠木制作,称“梓官”。梓官必须漆饰49次,外部涂金,内设13层锦缎。在帝后丧礼期间,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有诸多的限制,如不许婚嫁、不许摆设宴会等。

民间的丧葬礼仪较为简单,一般有以下几项程序:停尸、招魂、吊丧、殡仪、送葬,而且仪式也较为简单。在葬法与葬式上,也有很多的种类,土葬和火葬是最为普通的两种葬法。有的少数民族则流行一些特殊的葬法。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盛行树葬;门巴族、藏族盛行水葬;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有瓮葬、崖葬、石棺葬。清朝藏族还有一种灵塔葬,它是清朝藏族中极少数转世活佛死后,才能享有的最高规格的葬式。

到了清朝,“人殉”现象仍然存在,但与古代用战俘、奴隶为死者殉葬的风俗有所不同。清朝的“人殉”是一种变相的人殉,即“殉父”、“殉母”、“殉节”等,这样的现象在清朝时有发生,而且清统治者还对殉亡者立“贞节牌坊”以示表彰,更是助长了此风的蔓延。

5.节庆

中国历朝历代的节日风俗都是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到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更因民族、宗教的不同,节日风俗也各具特色。

清朝普遍的节令性节日有:正月元旦,一年之岁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祀神祭祖,拜尊长,走亲访友,而且相互之间请客吃饭,喝春酒。元旦时节,北方人吃水饺,南方人吃汤圆,略显南北之差异。立春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都有吃春饼的习俗,谓之咬春,但此风俗主要在北方盛行。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举国上下张灯结彩,吃元宵、逛灯会、放烟火。填仓节为农历正月二十五,是一个以烹调饮食和祭祀仓神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节日,此节也主要在北方盛行。二月初二龙头节,也是北方盛行的节日之一,各地的节日风俗也不太相同。大部分北方人在这一天吃太阳糕、龙须面、油糕等。而吉林地区的人们则吃猪头,食春饼;陕西谷县则家家户户“食豆面、菜饼,谓之骑龙头”。在南方的农历二月,人们普遍过春社节,在过节时人们祭社祀谷,“群饮为欢”。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传说为花王的生日。这一天,人们赋诗唱和、赏花、聚宴、饮花朝酒。三月初三为上巳节,人们有出游、踏青、聚宴的习俗。清明节是一个全国性的民间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祭食”,扫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南北共过的一个重要节日,这一天人们喝雄黄酒、吃粽子,同时还参加龙舟大赛。六月初六,清朝民间过天贶节,在这一天人们祀神祭祖,同时做一些消暑的食物,如绿豆汤等。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这一天民间祭祀牵牛、织女二星。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有“中元祭扫,尤盛清明”的说法。因此,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各类的祭食,以祭奠先人。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合家团聚,吃月饼、赏月等。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登高赏菊、结伴郊游、饮酒赋诗。十月北方有占风节,到了农历十月,天气渐冷,北方的皮货商人聚宴庆贺,以期待皮革能卖个好的价钱。十一月的冬至节与十二月的腊八节,风俗都与前代相同,基本上没有差别。

除了普遍性的节令性节日外,各民族、各地区还有许多自己的节日,这些节日更是丰富多彩,差别迥异,显示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多彩与多样。

内忧外患

清朝的由盛转衰可以说是从乾隆中期开始的,这位自称“十全武功”的大清皇帝在执政前期尚能励精图治,使清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都达到极盛。然而从乾隆中期开始,统治阶层开始变得追求享受、奢靡无度。从乾隆十六年(1751)到四十九年(1784),他先后6次南巡,每次都劳民伤财无数。所谓上行下效,皇帝的恣意挥霍促使了整个统治阶级的腐朽,也使清朝的社会风气由俭入奢。乾隆晚年重用的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在1799年,被嘉庆帝赐死抄家后的财产竟有8亿两之多,相当于清政府11年的财政收入。因此当时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整个统治阶级的挥霍无度都分摊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肩上,剥削日益严重,社会矛盾也在逐渐加深。

社会矛盾激化的另一表现是人地矛盾尖锐。清朝初期,战争不断,人口增长缓慢。据记载,在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朝的人口只有7000万;乾隆初年,则增长到1亿4千万;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2)人口达到3亿。人口的急剧增长,致使耕地不足,粮价大幅度上涨。据记载,康熙四十六年(1707)每升米仅值7文,到了乾隆五十七年(1790),每升米的价钱高达60文。再加上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清朝的贫富分化日趋激烈。除此之外,还有沉重的剥削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致使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1.人民的反抗

统治集团的腐败、沉重的剥削,以及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迫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最先奋起反抗的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如乾隆三十年(1765)新疆乌什维吾尔族人起义,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撒拉族人民起义以及1783年的回民起义。在乾隆统治期间,起义规模最大的是1787年台湾林文爽领导的天地会起义以及1795年发生的湖南苗民起义。这两次起义规模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给清政府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同类推荐
  • 天下蜀道

    天下蜀道

    道,蜀道,道载蜀道。缘,广元,缘结广元。谨以此书献给中国蜀道文化联合申请世界遗产工程!
  • 中华国学经典(对联楹联)

    中华国学经典(对联楹联)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中华成语故事(利)

    中华成语故事(利)

    成语源远流长,是汉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多源于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和寓言故事中。成语把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学色彩融为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每个成语都是个故事,它的形式虽然简单,但却形象生动,十分富有表现力,往往几个字就能说出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 堪舆术研究

    堪舆术研究

    堪舆是风水的学名。堪舆术即风水术。风水是中国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也是一种流传广泛的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哲学。本书首先从堪舆的源头开始探讨了堪舆与环境科学的关系,从堪舆的精髓、伦理、方法和原则等角度剖析了“龙与穴”、“宅与水”、“阳宅”等风水学的主要内容。作者还结合堪舆形胜、堪舆人物、堪舆文献等实例史料作纵的连贯、横的分析。揭示其迷信的成分,认识其科学的一面,使读者正确了解堪舆术的本质,并介绍了当代国内外堪舆学的研究情况。
  •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

    《聊斋志异》是一部奇书,有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巅峰之谓,篇篇在讲鬼狐仙怪,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极大。这部《狐鬼启示录》是梁晓声先生解读《聊斋志异》的文化随笔新作。在本书中,作者不仅仅从《聊斋志异》的文本特点、文艺价值、人物及故事特色等方面进行评析,更是从这部作品隐约显露的文字和内容线索中,透析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百样情态和正史讳谈的历史真相,摹画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悲喜哀愁、在人性与道德之间纠结与碰撞,以及埋藏在他们内心最深处的野望。可以说是一部从微观视角切入,品评中国文化特点极富意趣而又有人文关怀和思考深度的作品。另外本书附有多篇作者创作的仿“《聊斋》体”的小说,再现了现代版《聊斋》故事的魅力和现实的荒诞奇诡,以求能从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命运和不同事件的发展走向去臧否社会、反思现实。
热门推荐
  • 夏夜中的萤火虫

    夏夜中的萤火虫

    他以为失去了父亲后他会一直被人奚落,直到遇到了那个女孩......“你美得就像夏夜中的萤火虫,那么,就此别过。”她发了疯的寻找他的踪迹,她拼了命的考上他所在城市的大学,只为了寻找那个穿着与自己身形格格不入的白衬衫的男孩,直到一只萤火虫飞到她面前......
  • 新婚99夜:帝国大叔霸道宠

    新婚99夜:帝国大叔霸道宠

    “你跑不掉。”被称为活阎王的男人强势在她耳边宣告。他掌握帝国所有的商业命脉,暴戾冷酷,却唯独视她为珍宝。只要她想,任她肆意妄为。在她遭遇继母谋害,被赶出家门之时,他腾空而降,一言不合宠上天。完虐渣爹,手刃贱女。“女人,只要嫁给我,整个帝国你都可以横着走!”
  • 夫人很狂:总裁追妻忙

    夫人很狂:总裁追妻忙

    她是豪门的养女,因为养母的死被养父与情人送到国外,不闻不问,却也因而因祸得福,成为了暗夜的女王,掌控着整个华夏的金融商贸,对国外势力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是表面纨绔不堪的花花公子,却是掌握一切的冷酷总裁,他黑白通吃,就是黑白两道的撒旦,无情而铁血。当羽翼丰满的她一朝回国复仇,却误惹了一匹狡诈阴险的狼!当他遇到她,霸道总裁化成腹黑妻奴,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从此,总裁大人的人生目标变成了追老婆,爱老婆,狠狠的疼老婆。顾璟瑶很无语,谁来告诉她,说好只是利益的婚姻,为什么她每天起床都会腰酸背疼!恶魔总裁,求放过!
  • 时空心愿局

    时空心愿局

    这是一本多主角的小说,这里不止一个主角。期待在加入时空局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吧。看他们是如何谱写属于他们的传奇之书。为人大气有责任心的江子涵;性格火爆热情的琉璃;狡猾如斯的林宇轩;冰冷强悍的慕青;待人温和有礼的伊沐;单纯善良的伊蓝……
  • 挚爱独宠

    挚爱独宠

    拨开弥彰,你不是眼前的你,我不是以前的我。心,盛满猜忌,仇恨,可还会痛?谁是你的妻,谁是你的棋思绪万千,只随本心相吸,无关乎容颜,只是那一抹温柔太过沁心。
  • 长星曲

    长星曲

    苍天虽死,火种未灭!和天下人所设想的不同,旧时代的意志仍然得到了守护,仍然得到了继承!不错,这里讲述的,是在黑暗的土壤里,一粒粒种子艰难发芽的故事。
  • 余生我会好好爱你

    余生我会好好爱你

    那年,谷森来到刘亦心身边。十七岁那年,林帆记住了刘亦心名字。美好的甜蜜生活,终究抵不过现实残酷。身为才女的刘亦心,会选择谁度过余生?读者群:956389100,欢迎广大读者加入哦。
  • 追寻失去的岁月

    追寻失去的岁月

    宅男吴凡,曾经的“别人家的孩子”,在碌碌二十载后奇遇自称被降维至本宇宙的某帝国博物馆考古系统--主神,开挂的宅男开始进行名为考古实为……的科学考察行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风曾声声入耳

    风曾声声入耳

    原来拨开云雾见月明后还是抵不过这一路乱花渐欲迷人眼,终究如同风过耳,只剩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