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5400000038

第38章 禅道玄风——禅宗与道家的合流(2)

冯友兰认为,无心修为,并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以无心,在佛家那里,最好的修行方法就是以无心做事。其精神实质与道家的“无心”、“无为”是相通的。《庄子·田子方》中讲了个故事,说宋元君打算画一幅图画,许多画师都应召而来。多数画师因为奉命为国君画画,精神状态都很紧张。他们各就各位,舔笔和墨,严阵以待。独有一位画师与众不同。他到得最晚,参见国君还大大咧咧的,受国君揖让后也不就位,一转身回客店去了。宋元君派人尾随察看,但见那人光着身子盘腿而坐。宋元君由此断定他是真能画画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画师心中都充满了金钱名利、是非巧拙等种种考虑,缺乏一个空灵无欲的心境。惟独后来的那个画师心中无一丝杂念,心境空明,所以能画出好画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行”,大概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庄子·达生篇》说,同一个人,如果用瓦片投远,就眼疾手快;用带钩投远,就心虚胆怯;用黄金投远,早已神昏目眩了。同一个人,投远的技巧并没有变化,但由于被利害得失的考虑(私心杂念)束缚住了,技巧就得不到自由的发挥。《庄子》讲这些寓言故事,目的在于说明道家的成道方法并不是有所为而为,而是无所为而为,无所为而为就是无心而为。道家所追求的道,就是庄子所讲的逍遥游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都应有自己的本性,都生活在逍遥的世界中,可是人在这个本来逍遥的世界中,妄加分别,认为这个好,那个坏,这个对,那个错,因此就有羡欲,贪求心与尊卑观念,总是不满足于自己所处的地位,不安于自己的本性,妄想做自己的能力所不及的事情。这样,人就失去了他本有的逍遥。这也是人不能幸福地生活的主要原因。《庄子》认为,人要恢复本来的幸福,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最好的方法就是“无心”、“无为”。“无心”就是无羡欲,无贪求之心,无是非之心,无高下尊卑观念,只有“无心”才能“齐生死,齐是非”,以至没有计较分别,与万物成为一体,与宇宙合为一流。只有“无心”而为,才能做到“无为无不为”。魏晋时期的郭象对庄子的这种理论,曾做了很好的概括:“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则性命安矣。”这说明“无心”、“无为”并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以无心,就是无心任化,按事物的本性对待事物。道家讲的这些道理,对禅宗的“无修之修”也是适用的。

禅宗的无修之修,正是要人日日修,时时修,不能把修行看作坐班,八小时内循规蹈矩,八小时外为所欲为,犯了罪过到菩萨像前忏悔一番,烧点香火就贿赂过去了。佛无所不在,修行也无处不在,悟道成佛就应在日常生活中,自自然然,平平常常,如无门和尚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当然禅宗讲的以无心做事,其直接目的还在于不留下结果,一个人的行为不会引起任何结果,那么在他以前积累的业消除尽以后,他就能超脱生死,达到涅槃。这是禅宗作为宗教而做的理论上的假定,就禅宗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来说,它所讲的无心做事其本质是与道家相通的。

冯友兰指出,佛家所谓以无心做事,就是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禅宗说“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又说,“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不刻意成佛,却能成佛;刻意成佛的,因为不能无心为之,反而不能成佛。每个人都有佛性,自然而然,无心运化,则本来是佛,何必刻意为之。不刻意为之,就是修而无修,修而无修与不修佛从根本上讲是不同的。修而无修,是无心做事,无心而修,并非真的不修佛。修而无修,与不修佛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行为有什么不一样,而在于一个是行为无执著心,一个是有执著心。源律师曾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慧海说:“用功。”源律师问:“如何用功?”慧海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源律师不解:“一切人总如此,同师用功否?”慧海说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修佛的禅师所强调的,是修行不需要专门的行为,诸如宗教制度中的礼拜、祈祷。只有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毫无执著,才能有修行的结果。所以无修之修仍然是一种修,这样的修行不同于自然的混沌,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

无得之得

禅宗讲“见道”之所得,其实并不是得到什么东西,而是得到了一种意义,明白了一种真理,这就叫“无得之得”。

道家认为“道”不可言说,不能用概念去把握。“为道”要无心为之,不能刻意求道。

当然“为道”不论多么长久,本身只是一种准备工作。换句话说“为道”并不等于“成道”。“成道”是圣人的境界,需要“为道”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那么如何才能“成道”呢?《老子》提出要“涤除玄鉴”,“涤除”就是洗除垢尘,也就是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这种对道的观照不同于对事物的概念的认知,如果你是用概念去认知事物的话,就说明你心中还有主观欲念、成见(有分别心)。比如,当你说某种事物是白色的时候,就表明你是在用“白”这个概念去把握对象,去区别它与其他事物的不同。而“道”不同于一般的事物,它是人看不到、摸不着的,因为它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一种精神境界。这种感受,这种境界只能靠人的心灵去体会,去把握。也就是说用“涤除玄鉴”的方法,用无私无欲的空灵的心境去把握。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直观顿悟。《庄子》也认为,只有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这种对道的观照,要排除各种杂念,也排除逻辑的思考。虽然要借助于感觉器官,但从本质上说,它并不是感官知觉,也不是心的逻辑的思考。因为知觉和心的逻辑的思考只能把握有限的事物,而道则是无限的(精神境界是超时空当下的永恒的感受)。所以说只有用空虚的心境直观,才能把握无限的道。

临济和尚说:“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即便茫茫地徇一切境转,被佗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你欲得识祖佛么?只你面前听法底是。”临济的这段话说得很透彻,但现代人容易误解。单从字面上论“自信”,实在没有比这个无神时代的个人主义更突出的了,每个人都不信神、不信邪,都在关心“自我”的实现。然而“自我”先是被简化为自我利益,自我利益接着又折算成了市场价值,市场价值呢,终于归结到证券交易所闪烁不定的显示屏上:这样七颠八倒,到头来“自我”还是流浪在外的孤魂野鬼。西方批判理论家弗罗姆称这种“自我”为“市场交换型人格”,其实就是无人格,是“自我的空壳”,也就是临济所说的“不自信”。“自信”乃是对本心自性的信仰,这种信仰是人生海洋上不沉的岛屿,依傍其上,就可以闲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蚕蛹躲在茧里边,以为生活原本就是这样漆黑一团,无声无息。等它化做飞蛾,咬破蚕茧飞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天高地迥,日暖月明。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不同的是,那“自缚”的茧子被咬破了。禅宗讲“顿悟成佛”,正是要让常人自设的虚幻之茧,“如桶底子脱”,突然间尽皆消弭于无形,而人乃获大自由。

禅宗也是用直观来把握“道”的,禅师们把观道叫做“见道”。南泉普愿告诉他的弟子说:“道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岂可强是非也。”道既不是感觉概念把握的对象,也不是一团混沌,无法把握。感觉概念的对象是现象世界的有限的对象,对它的认识,形成了人的是非、分别等主观成见,禅宗称之为妄觉,意思是不真实的认识,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对事物的本来面目,世界的真相,要靠人的直观。人必须有一个空虚的心境直观,才能把握无限而真实的道。

冯友兰认为,所谓的“见道”,也就是与道同一。它如太虚廓然,也不是真空;它只是消除了一切差别的(无分别)状态。这种状态,禅师们描写为“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在直观时之所得,并不是得到什么东西。他眼中所见的与常人眼中所见的没有什么差别,常人眼中之树,即是他眼中所见之树。只是意义有所不同:常人眼中之树是现象世界中的树,它能满足人的种种功利和欲望的需要,比如它能搭桥架屋,能为商人创造物质财富;而直观体悟中的树,虽然树的形象与前者没有什么不同,但它不再是满足人的种种功利和欲望的需要的树,而是树的真相,树的本来面目,按禅宗的说法,也即是树的真如实相。树的真如实相,树的本来面目,就是树的自己的独立的生命。禅宗认为,宇宙万物与人都是平等的,宇宙万物并不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手段,它们自身就有生命,有自己的本性,有自身存在的目的。禅宗的“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冯友兰指出,禅宗讲“见道”之所得,其实并不是得到什么东西,而是得到了一种意义,明白了一种真理,这就叫“无得之得”。舒州禅师清远说:“如今明得了,向前明不得的,在什么处?所以道,向前迷的,便是即今悟的;即今悟的,便是向前迷的。”“明得”与“明不得”,“迷”与“悟”的对象相同,但不同的是,一个是“明”,一个是“不明”;一个是“迷”,一个是“悟”。禅宗有一句常用的话:“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真如即是现象,现象即是真如。形象虽相同,但意义却不同。如果真如是佛境,现象是众生世间,那么佛境就在众生世间,众生世间就是清净佛国,这叫佛与众生不二法门。

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佛不同于众生,佛国在遥远的彼岸天堂。于是整日参禅打坐,口念佛经,只求某一天参透佛法,成就金刚不破法身,超脱生死轮回,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禅宗通常称这种人叫“骑驴觅驴”。意思是说,于现象之外觅真如实相,于生死轮回之外求涅槃,而不知道本身就是佛,佛国也就在现实人间。

南禅大师黄檗说:“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头上安头,嘴上安嘴。”只要悟了,则尽是佛事,无地无佛。据说有个禅僧走进佛寺,向佛像吐痰。他受到批评时便说:你指给我无佛的地方吧!在禅宗看来,圣人的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圣人做的事,也就是平常人做的事。他自迷而悟,从凡入圣。从凡入圣后,又必须从圣入凡。他所做的事虽然不异于平常人,但不沾滞于此,不为事务所累。黄檗说:“但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无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禅宗有句话叫“神通并妙用,担水及砍柴。”担水砍柴,平常人为之,只是担水砍柴,圣人为之,就是神通妙用。

《中庸》讲圣人之境是“极高明而道中庸”,“高明”是指境界之高,“中庸”是指圣人的行为就是平常人的行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圣人的行为虽没有特别之处,但对于他却有不同的意义,这构成了他的高明的境界。但高明的境界仍不离平常的行为。高明即中庸,中庸即高明,这与禅宗所谓的现象即真如,真如即现象,在义理上已经别无二致了。但是禅宗为什么仍然需要修道的人出家呢?难道出家人担水砍柴,不同于在家人担水砍柴吗?在家人生儿育女、事父事君,又为什么不是妙道呢?这一难点表明,禅宗无论怎样中国化或道家化,它的基本出发点还是佛教的、印度的,而且其中这两种因素,并没有调和得融洽无间。

概念解释:

第一义谛:佛讲的最后、最高的真理。佛教认为,第一义谛是一种神秘的精神体验,不可言说,它是人长期进行佛教修行与体悟佛理的结果。

主体性:主体,指有自由自觉意识的人;主体性,指的是纯然属于个人的内在心理体验的特性。

表诠:佛教把言说过程中肯定的表达方式称作表诠。如“这是红色的”,就是一个最简单的肯定的表达方式。

遮诠:佛教把言说过程中否定的表达方式称作遮诠。遮,即遮除,去除之意。如“这不是红色的”,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否定性的表达方式。

涅槃:佛教把人超脱生死轮回,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叫涅槃。

真如: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事物的真实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称真常住而不改。世俗之人,把物执为实有,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对物的攫取和占有上,而不知物为假有,不知事物的真实体性是清净本性,无任何可供人占有的实性,不是作为被人所占有、所役使的工具而存在,而是为了事物自己而存在,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同类推荐
  • 墨家的攻守之道

    墨家的攻守之道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完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人伦文化,热爱自然科学、关心物质运动的人被划人”劳力者”阶层,这种近乎本能地看轻自然科学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弊端。所以,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有那么多发明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 说论语

    说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他言行的记录,孔子是一个志向高远、命运坎坷的仁者,也是一个富有心灵能量,不谈神论鬼的智者。更是一个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学者。
  • 儒家智慧一点通

    儒家智慧一点通

    一位圣者用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的语言为现代人上了一堂关于儒家智慧的人生课,希望能以孔孟之道指点迷茫人生,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 读易经有学问

    读易经有学问

    “易”就是变易、变革,《易经》提倡变革,并指争人们去应对变革、引领变革《易经》上说:“改命,吉。”这就是让人们勇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易”就是容易、简单,《易经》将一切还原为简单,指导人们用简易手段获取胜利。《易经》上说“匪夷所思”,就是说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可以简单化解。“易”就是交易、交换,《易经》指出:没有失去就没有拥有,我们必须学会交换。《易经》上说:“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就是说只要我们善于动用天地四方(即“六位”)的资源,就可换取成功的自由境界。
  • 礼让操守

    礼让操守

    礼让操守所写的,都是我们民族光辉历程中的一部分优秀人物的故事。这些人和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形象体现,千百年来感染、教育、鼓舞了无数的人。可以让小读者在阅读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快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人。
热门推荐
  • 一往情深不及你

    一往情深不及你

    [宠文,1对1]“极品面膜+极品万能药+极品小鲜肉,今晚给你,要不要?”一纸婚书沦为寡妇,她被要求终身不得改嫁,觊觎者,杀!孤独的黑夜,却被不老不死宛如神奇宝贝的神秘男神强势入侵!“不要,除非你允我改嫁!”“想改嫁,除非我死!”“呜呜,可你明明是不老不死的怪物,而且势力滔天,是总统的侄子,哪有办法让你死?”“有!”冷夜谨突然霸道来袭,邪魅的唇弯起:“你可以浓情蜜意,爱、死、我!”
  • 夫君当道:神棍太子妃

    夫君当道:神棍太子妃

    身娇体弱一无所长的颜家七小姐被许给了连丧四妻被国师批字克妻绝子的太子殿下,然后——颜小姐不负众望的溺水了!八卦人士击掌相庆,结果——颜小姐又活了?!爆炸没死,反遭穿越,还是官N代,颜素立马乐了,可是,为啥还附带一个克妻绝子的太子未婚夫?因为国师批命太子妃必死,所以暗杀不断,意外连连,她非死不可?靠!让姐告诉你什么叫做真正的神!棍!批!命!路人:“男人太妖艳,招桃花,咋办?”颜素:“阉了他!”某人:“哦?”某人笑了,拽上她就走。“哎哎,光天化日你干嘛?”“睡觉!”
  • 我缘自何方

    我缘自何方

    刘昊刘三相信当年的大战是真的,但却寻找不到当年大战的真相。可是。。。。。。大部分玄幻小说的打斗过程很精彩,环境人物描写很生动,因此,这些字浪费了一本书很大部分的内容,但是看玄幻小说的都不喜欢那些环境人物打斗的描写。因为他们没兴趣。他们只想看剧情!~~因此,我吸收了前人的教训,我只写剧情,尽量不写环境人物等(其实是我不会写)因为我注重写剧情,所以我更新的章节字数回比较少,请大家见谅。
  • 那年盛夏春已过

    那年盛夏春已过

    初遇秦小莫,沈南琛便一见倾心。奈何追妻前路漫漫,后有男二阻挡。这段追妻路该如何继续?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阴阳至圣

    阴阳至圣

    他原是家族中的翩翩公子哥,却落得虎落平阳;他发誓要成为武者,却因为神秘太极玉佩,得到了无上的传承;他必将成为那踏破云霄,登临绝顶的强者,因为他有着别人没有的际遇、决心、毅力。且看罗候,一个小家族的落魄少年,如何搅动风云,毁天灭地,霸九天之灵源,成万古之强者,成就一代掌握阴阳、判决生死的至尊。
  • 这不是我认识的仙侠

    这不是我认识的仙侠

    “江寒,这句话我只和你说,修行之途路途遥远,不可介入别人的因果”“那个......师傅我,已经介入了,怎么办?”“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前世的江寒从小被关在重症监护病房,当他生命濒临死亡的话,他来到这个凡人无所不能的仙侠世界。但这个世界与江寒认知里的仙侠有一点点不一样......
  • 天道狂战

    天道狂战

    她说:“你能给我什么”他说:“我可以给你我所有的一切”!她说:“呵呵,你拥有什么呢?”他说:“我明白了”!转过身无所谓舍不舍得,一个人我也可以干净利落!无情的你成就了绝情的我...从此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 和女上司的诡岛惊魂

    和女上司的诡岛惊魂

    陈骁和自己的美女上司张馨瑶一起在前往迪拜谈生意的途中遭遇空难,流落至荒岛。在这里他们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生存挑战和人性挑战。然而这还不算。渐渐的,他们发现整件事情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空难似乎并非偶然。而他们也陷入到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
  • 妃来横祸:尊后请回宫

    妃来横祸:尊后请回宫

    崇尚武学的荒洪大陆强者为尊,而她——轩辕千绯,暗里二十四世纪的佣兵界第一人,明面上却是军队的少校!一次简单的任务,却莫名来到了那从未听说的荒洪大陆。开启暗魂系统,开辟王者之路!荒洪大陆因她的到来而翻天覆地,无数少男少女为她疯狂。九重封印,他迫不得已来到这个次位面,寻找破解他最后一重封印的九玄凤女,初次相间的悸动,二次相遇的心动,让他沉沦,在他身后默默付出,无怨无悔。强强联手,势必要让那些迫害他的人付出代价!(本文甜宠,男女主身心干净,女强男更强,绝对暖心)
  • 心灵帝国:尤里的复仇

    心灵帝国:尤里的复仇

    四五年底,苏联开展一项神秘计划,所有试图刺探情报的间谍无一生还,他们看到了什么?为何会说“无形的力量扼住了喉咙”?苏联总理发动政变,仅几个月后便突然发动对整个北约的全面战争,他是在自取灭亡还是为神秘计划收集试验品?该计划的负责人尤里突然失踪并卷走大批资料,但随后几个月内死亡。这是他杀吗?一个惊天阴谋正在悄然浮出水面,整个世界竟处在已死的尤里掌控之下!“飞行的碟子”?盟军为何对此讳莫如深?希特勒已死?月球背面竟有无法探测的区域?种种证据表明尤里与纳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自称是另一个试验品的女孩突然出现在尤里的眼中,她是谁?怀着疑虑,尤里踏上了复仇之路,他要寻找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