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02100000012

第12章 老家(2)

英国的茶具非常多,到处可见,能以相当划算的价格拿到相当不错的全套茶具,同等价格的产品,质量要比中国的高得多。英国有名的茶具品牌,除了大家所熟悉的Wedgwood,还有RoyalDoulton、RoyalAlbert等品牌。不过英国最多的还是各种各样的Mug,简直就是铺天盖地,随处可见,各处旅游纪念店里都少不了印有旅游标记的Mug。要说明的是,英式茶壶和中式茶壶有一点不一样。中式的茶壶一般内置过滤设备,倒茶的时候茶叶不会掉出来。英国的茶壶没有这个装置,要把过滤器(Strainer)放

在杯子上过滤。原因是中国茶一般叶片较大,一般茶壶中的过滤器就足以完成。英国茶叶片较小,必须要用专门的细网来过滤。再有一个小细节,英国卖的茶包都是没有订书针的,要么是用提线捆住茶包,要么干脆没有提线,可能是出于卫生的考虑。

最后再说一下中国茶和英国茶的区别。最主要的是喝法上的不同,英国一样喝祁门和龙井。在中国,你也可以用盖碗泡大吉岭。但在中国,自觉不自觉地,茶常常和雅事联系在一起,中国茶文化中存在一种对个体性、对韵味的把玩。例如用玻璃杯泡绿茶,观察绿叶在水中的翻滚,也是乐趣之一。泡完红茶和乌龙之后还要观察叶底的形状、色泽、完整度等。另外在茶壶上也极富个体性,特别是紫砂壶,对于每把壶,水冲泡的角度,在壶中旋转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我自己曾经试图养过一把紫砂,可惜几次之后就被养坏了。可能就是因为缺乏这种细致的耐心。

一般中国的茶都强调泡很多次,而且还强调不同次数之间口味上的细微差别,一水和三水就有很大的不同,这样才能把一个茶的全部潜力给体现出来,衡量茶好坏的标准还包括多少泡之后茶依然有余味。但是英国茶一般只泡一次,第二次就没味道了,要在一泡之中就把所有的芳香都泡出来,所以标准的泡法是100度沸水冲入180ml壶里泡五分钟,中国的好多茶叶这样泡就完全被糟蹋了。另外,中国的工夫喝法,一般碗比较小,英国的即使是Cup也要大很多。这个跟两者的茶也有一定关系,中国的茶一般单宁较少,因而香气比较微妙,需要慢慢品味。英国茶相对单宁较重,强调整体构造,大口喝茶,也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如果要真正去区分中式茶与英式茶,我觉得根本区别体现在思想上。中国的泡茶重过程,像严格的功夫茶,能有十几道程序要走,每一道程序都是对最后滋味的一种营造和烘托,缺乏这些过程,那一小杯茶汤就是寡味的。而英国的茶基本只重视结果。大部分英国人喝茶思维很简单,只把茶当做一种饮料,只是用来喝的,因而最完美的茶汤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无所谓。所以无论外观是茶包还是散茶,拼配还是单一种类,茶杯还是茶壶,都为这个目的服务:一杯方便、精确、优美的茶汤才是最重要的。

纽约食事面条篇

喜北

因循长江南北的划分,多数人都习惯将上海归为南方,沪人自身也多习惯自视南人。我也不例外,除了偶为两广人民嘲笑之外,在不少北方群众面前还是能装一装“爱喝汤、喜食米”的南方姑娘的。有趣的是,尽管从小吃泡饭长大,我对各式面条却钟情不已。

我的面条之恋,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红极一时的“营多方便面”。我对营多的痴迷,不仅家人皆知,就连我娘单位的同事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有一回我娘单位组织游庐山,我在闷热的船舱里晕得天昏地暗,一点胃口都没有,我妈的一个男同事(我那会儿特别爱缠着人家,人家结婚的时候还伤心得要命)从兜里掏出一包营多,我本来还偎在我娘怀里,一下就双眼放光了。在已经有些模糊的记忆里,有外婆家的烂糊肉丝面,有上海小馆子里的黄鱼煨面,有初三每天半包的葱爆牛肉面霸120,有高中时每天中午踩着下课铃奔向食堂疯抢的一百碗限量大排、辣酱、雪菜肉丝面,还有那个日后常常被曝出质量问题的味千拉面。

时过境迁,曾经一统江湖的营多早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五花八门的各色泡面,吃面的习惯顺理成章地被我带到纽约。当然,我并不是来侃泡面经的,我只是负责把纽约吃过的几碗面条稍稍总结一下。注意,地址后标的符号为人均10左右,为20以内,则一般不超过40。

墨汁销魂

我吃过最销魂的一碗意面,是在Soho的New American餐厅The Dutch(131 Sullivan St,)。听起来有些令人难 以置信,但以海鲜见长的The Dutch却实在令人喜出望外。刚搬来纽约时住在哥大附近,记得有一家意大利餐厅以炮制墨鱼黑面闻名,但我一直找不到机会前往,直到我在The Dutch遇见我的第一碗墨鱼面。顺带一提,The Dutch的Craft Beer List和Oyster Bar同样令人印象深刻。Black Fettuccini(23),白色瓷盆里一团黑黢黢的面闪着油光,我必须得承认它的卖相并算不得诱人,但只要入口便会彻底扭转这种印象:墨鱼汁混着橄榄油、蒜和红辣椒,牢牢裹住煮得软硬适中的Fettuccini面条,拌入剁得细碎的蛤蜊肉,混上虾肉、小墨鱼圈,余下的唯有默不作声地风卷残云。吃完最后一口,忍了忍舔盘子的冲动——如果我有一块面包,我绝对会用它把整个盘子抹干净。当然我没有这么做,但那种深入骨髓的销魂鲜香,却让我从此拜倒在黑面脚下。注意,有同学提醒说The Dutch最近换菜单了,这个我表示很抱歉。去年再访波士顿,心心念念的都是意大利区Daily Catch的黑面(20,Cash Only,),可惜最后因为队伍排得老长而没有吃到。

带着某种难以名状的残念,我回到了纽约,出于对墨鱼面的想念(绝对没有夸张成分),加上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秉性,发现了夹在东西村之间的Aroma Kitchen & WineBar(36 E 4th St,)。Aroma是那种在下城僻静小巷中常见的酒吧布置,裸露的红砖墙,长条吧台,刻意昏暗的灯光下,浮动着一对对暧昧身影。被服务生领着穿过狭长的廊道,吧台后边的Dinning Room才正式入题:经过改造的民居,刷白的砖墙上一处刻意保留下来的壁炉,挑高的空间内,雕花银锡天顶上垂下两盏小型吊灯,铮亮的镜面中映出火光摇曳的白烛——没错,说那么多只是想告诉你们,这间Wine Bar非常适合约会。

墨鱼面

意大利Speck火腿和无花果的前菜令人印象深刻,橄榄(大约有两小碟)是免费提供的。Black Linguine(19)配菜方面比The Dutch给得慷慨,多肉的白虾和鱿鱼圈满满地嵌147 入黑面和瓷盘的缝隙之中,调味方面选的是龙虾汁,搭配樱桃番茄。相较Fettuccini,Linguini的口感柔中带韧,一根根嚼在嘴里,完全颠覆普通的白汤蛤蜊Linguini平板寡淡的印象。一旁的Swift酒吧,有相当不错的Craft Beer on tap,推荐给啤酒爱好者,不过不太适合一起行动。

东南亚往事

还记得几年前去新加坡吃过一碗海鲈鱼酸汤面,它不太便宜,但那爽口弹牙的鲜鱼肉片,却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也让那种酸酸辣辣、清甜爽口的味道就此种入脑海。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上海突然开始流行越南菜,越南风味的馆子霎时遍地开花,我便也爱上了吃Pho。一碗清汤中盘卷的河粉,盖着片得薄薄的生熟牛肉,撒上剪碎了的薄荷九层塔,泡入一把豆芽,细细淋上青柠汁,有条件的可以向老板要一碟浇头——无论翻江倒海式的饥饿来袭,还是胡吃海喝之后想要清淡养胃,抑或喝得酩酊大醉之后的Hang Over Food,一碗热腾腾的Pho粉所带来的满足感,着实回味无穷。

来美国以后,我同越南裔的姑娘们交好,因此也问过好些人,纽约最好吃的Pho在哪,得到的答案往往都是“纽约无好Pho”——实在是挺伤感的,不过大体上还是将下城 的几家Pho馆吃了一气儿,仅此罗列给各位Pho友作参考。Chinatown周围吃Pho,个人最喜欢的是芽庄(87 BaxterSt,),倒也并非它家的Pho有多么出色,只是店铺看着清爽,菜式也较多,除了Pho以外还有榴莲奶昔(3.5),实在是我等榴莲爱好者的福音。千万不要去吃Grand St上那家NamSon,面条煮得太烂就不提了,肉菜几乎就没有现炒的。但要说感觉最好的,还是西村的Saigon Shack(114Macdougal St,只收现金,),离纽大非常近的一间小

馆,干净利落,菜式很少花样,主食除了Pho(8)和越南面包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面做得算是地道,但最重要的还是环境宜人。另外,他家的越南咖啡也算不错。不推荐大学路(University Pl)上的Saigon Market,店很大,东西自然做得不够精细,去过两次,Pho上来的时候都已经糊了。

几个礼拜前,和一个老美说起泰餐。这个连美国都没出过的朋友坚持说Hell"s Kitchen附近的泰餐都太美式(当然他后来继续显摆他在吃和人生体验方面的造诣,导致我至今没再理过他)。事实上,个人拙见,地狱厨房附近几乎有着全曼哈顿最好的泰餐。这个逻辑很好理解,集中势必导致竞争,结果若非价格的低廉,就是品质的提升。

我心目中这一区面条的销魂榜首,是一碗被美式化,或者说被改良了的冬阴功面。发现它,是在一个严重宿醉的午后,几乎是拖着脚步爬进Noodies(830 9th Ave,),一整墙的彩瓷盘饰令人刮目相看。本没有太好胃口的我,随意要了这碗Tom Yam(11)。实际上,它同以往我对冬阴功的印象截然不同,汤头中吃不出多少番茄味,倒是泛着一丝辛辣的椰香,浇头是烫熟的青豇豆、蘑菇片和虾肉碎,外加两只模样甚是俏皮的炸大虾。软糯的米面片浸泡在乳白的汤头里,拌着爽口的虾肉碎,对一个饿了半晌、突然大开胃门的人而言,绝对是狼吞虎咽的节奏。此后每每光顾这间铺子,吃这碗面,最后总免不了底朝天,连汤都喝得一滴不剩。当然,若你期待的是普通的冬阴功汤扑鼻的番茄酸味,也许你应该换去Chinatown的良椰,后文我会细说。

冬阴功@Noodies

地狱厨房周遭备受追捧的泰菜馆,还有一间Pure Thai Cookhouse(766 9th Ave,),去这一间倒不一定要点面,不过添入不少红醋的海鲜面(12)的滋味倒是正宗,不喜食酸的人最好避免尝试。个人也十分欣赏他家的小碟头,几个沙拉都做得相当入味。提到海鲜面,不怕黑地赞一记联合广场受尽众人鄙夷的美式泛亚餐馆Republic(37 Union Sq W,),他家的海鲜面(13)辣味倒是相当不坏,只是材料方面相对欠缺,鱼肉也好,虾子也罢,都略显小气。若有在附近上班上课的朋友,去吃个午饭过一下嘴瘾还是很可以的。

既然说到午饭,那么我就继续一路自黑下去。距离Republic一个路口的Laut(15 E 17th St,),曾经是一间米其林一星餐厅,后来因为“专注外卖三十年”导致品质下降,正餐Entrée几近残废。不过,作为Laut家的老主顾,工作午餐无论鸡、牛、虾一律10的Pad Thai、Drunken、菠萝炒饭、马来西亚咖喱饭,还是十分划算的。但Laut最值得一推的还是马来西亚Laksa(虾,13),纽约十分少见的正宗马来叻沙味,只是记得不要误点成纯吃汤头的Assam Laksa。

最后,把视线拨回Chinatown,几乎已经成为自用食堂

的良椰(Nyonya,只收现金,199GrandSt,)马来菜馆。

说到Nyonya(娘惹),总是心头一暖。一位曾在纽约住过8年的香港友人,告诉我十几年前开在街对面的良椰,曾是她的最爱。接过衣钵,良椰至少也能排进我的前五:便宜、好味、大份,你几乎挑不出不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不过,良椰真正赢得我心,却是从一碗煲仔面(7)开始的。痴迷肉骨茶(10)和星洲炒米(7)的我,破例点的这碗砂锅面,味道好得惊人:片得薄薄的鸡肉,整只鲜虾、蘑菇、香菇、锯齿形的胡萝卜片、雪豆、白菜,厚厚地在伊面上铺着一层,浓郁的挂芡汤汁里漂浮着细碎的蛋花,鲜香可口,入口即化。后来,我发现了良椰点菜的秘诀:你得拿着它的外卖菜单,照着本楼特色菜的标记点绝对不会出错,桂花面线(7)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此外,马来栈大虾羊角豆、海南鸡都是反复下单的招牌菜,至于印度飞饼(3),几乎人手一盘的热门程度,就不用过多解释了吧?这间还是比较适合朋友聚会,但是周末一般都需要等位。

新意日面

纽约最火的面馆,非那几间嚼烂舌根的日本拉面店莫属。什么鸟人拉面、一风堂,也都随大流吃了,且不提长得骇人的等位名单,那汤头的口感,同当年的味千拉面并没有太大差别,浓得简直不像是熬出来的(我真的没有在暗示什么)。

相较东村那间过度好评到瞠目结舌的荞麦屋(只能归结为选址好,名字够深入人心),荞麦面的话,我更中意下东城的Cocoron(心温,只收现金,61 Delancey St,)。这间专营荞麦面、推崇素食的小馆是某个真纽约吃货姑娘的倾情推荐,尽管是Vegetarian friendly,餐厅还是供应不少肉类选项的。因为是冬天,就点了4oz汤面(6oz绝对吃不完),自选浇头,强烈推荐Poached Egg。不过,令我悔恨万分的是居然没有点本店特色的荞麦面Dip Soba,好在友人点了日式咖喱的Dip Style,基本颠覆了我对荞麦面的认知:一炉热气袅袅的咖喱蘸酱,配上暖烘烘的荞麦面,相当有新意的吃法。但是这间面馆只有一圈吧台位加上几张双人桌,若是要呼朋唤友一道前往,恐怕还是对街的粥之家比较合适。

相信各位对日本人的和洋合璧,尤其是在料理方面的融会贯通,都有所体会。日式咖喱就是青出于蓝的典型代表(对不起,我实在是太讨厌印度咖喱了),当然还有售卖日式咖啡的女仆店。和风意面则相对不那么寻常人家,撷取日本料理中常见的食材,让意面出离“浓油赤酱”(突然发现上海菜的特色也适合用来形容番茄肉球面)或“奶香扑鼻”的传统印象。Basta Pasta(37 W 17th St,)是纽约十分罕见的日系意餐厅。

同类推荐
  • 镇安民间故事集(下)

    镇安民间故事集(下)

    我们镇安历史悠久,民间文学形式丰富多彩,内涵深厚。我作为一名老文化人,对于民间文学的传承当然责无旁贷。我喜欢民间文化,对于民间故事、民间笑话尤为喜欢。因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就想为镇安的民间文化做点工作,但由于公务缠身,始终未能如愿以偿。直到退休之后,空闲的时间多了,于是,我便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要为镇安的民间文学干出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于是,从2013年初,我便开始搜集、挖掘、整理镇安民间故事、民间笑话、地名传说及风俗故事。
  • 一个人的西部

    一个人的西部

    西部文学代表作家雪漠关于西部故乡的长篇散文。以一个人的人生奋斗为线索,将西部的土地气息、民间传说、民间文化、人情世态和贫瘠土地上的梦想、追寻及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呈现了一个博大、丰厚、神秘的西部,一个梦想始终照耀着荒原的西部。作者对自己人生奋斗、精神追求的真诚反思、总结,在今天也具有励志意义。雪漠作品有稳定的读者群,我社已出版其长篇小说《野狐岭》,不到一年销售2万多册。这部长篇散文同样值得期待。
  • 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一本真正让你明白旅行真谛的心灵笔记,在行走中遇见美丽人生。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亲笔推荐;原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建功亲笔推荐!
  • 民族情怀

    民族情怀

    我国学术民主的空气越来越浓。于浩成的文章能够在《文汇报》上发表,并不是偶然的。在此之前,王若水的《为人道主义辩护》出版,其中有两篇是与胡乔木同志公开商榷的文章,这开了与中央领导人平等讨论问题的先声。接着,蛇口一家报纸登载了公开批评该区最高领导人袁庚的文章。这些,似一声声春雷,打破了沉闷的空气。我们相信,于浩成先生这篇文章的发表,会对我国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 恋恋乡愁

    恋恋乡愁

    乡愁是一种甜蜜的苦涩。该书把这种根植于灵魂的情绪,具化为对故土自然风物、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的点滴描述,古蜀国的旖旎风光,古嘉州的壮丽山川,大峨眉的恢宏画卷,小凉山的独特风情,更有说不尽的古道漫漫,诉不完的乡情悠悠。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乃至一盏一茶,都是作者寄托乡愁的载体,给你带来心弦的颤动……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孤独的骑士王

    孤独的骑士王

    虽然身伴好友,却依然独行于世,最后举世为敌。
  • 无限之范亢

    无限之范亢

    全新的设定,全新的情节,全新的人物。你有最憎恨的人吗?你有做梦时都想亲手宰杀之人吗?你想变强吗?你想了解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吗?那么请点击下面一行字:欢迎进入无限恐怖世界。一个叫范亢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心怀怨恨和怒火,为了惩罚那些欺负伤害过自己的人渣学生和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教师学校领导,计划了一个复仇计划,却不料误闯无限恐怖的世界。且看他如何在这个生命时刻受到威胁、性命如草芥、没有任何法律和秩序、只有弱肉强食和以强者为尊的世界里成长起来,解开无限恐怖世界的真面目。PS:只要在无限恐怖里活过九次轮回考验,就可以带着相当于普通人10倍的综合实力回到现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吸天记

    吸天记

    一个被修真家族放弃的废人——李浩,因为一块铁牌,有了吸人修为的能力,从此走上了逆天成仙的道路。
  • 思想课堂-人性笔记

    思想课堂-人性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六界之封神录

    六界之封神录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霸道总裁深情爱

    霸道总裁深情爱

    七年前,两人爱到死去活来,最后他消失。七年后,他霸气回归,“喂喂,我已经不爱你了”,她急呼,哪知就被恨恨地一吻,“不爱我?!!”男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狠狠惩罚她······第二日,她脚颤颤巍巍地下床,臭男人,真是···嗷呜,需要这么勇猛吗?!·····
  • 生活系巨星

    生活系巨星

    被动破产,无奈转行。转身后却是更美的风景。在这里,有很多人为了娱乐事业奋斗。有人为了完善华国音乐的基础建设,想方设法的做节目。也有人为了自己的电影事业,倾家荡产打造自己的特效团队。“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呢?”“说小一点,想赚钱,说大一点,想让我所在的行业变得更好。”一个行业的崛起,背后总有一群怀有赤子之心的人。扣扣群:295573915
  • 神明灵言

    神明灵言

    灵气复苏。神秘的青铜神像凭空浮现于世界各地的名山圣地,打破了古星沉浸数万年的宁静。远古的遗迹中的神话神像,地窟中的神殿,被巨啸淹没的神迹...看似超凡的青铜石盒,青铜棺,究竟蕴藏什么奥秘?————————无金手指,无系统,热衷于金手指与系统流的读者们,千万勿跑错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