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60200000040

第40章 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的最巅峰——宋太宗赵炅(6)

两宋之交,名将吴玠、吴璘兄弟力保四川不失,成为川军的精神领袖,朝廷便一直以吴氏镇守四川。由于四川的地理位置相对隔离,更由于吴玠、吴璘、吴璘之子吴挺、吴挺之子吴曦三代80余年担任四川宣抚使或制置使,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时称“蜀人知有吴氏而不知有朝廷”。但吴氏始终只是朝廷派驻的地方官,而非独立的封建领主,四川人民仍是国家公民,而非吴氏私有附庸。不过按吴曦的理解,管理员当久了,就可以考虑下侵吞国有资产。于是他向金帝国投降,求封为蜀王,金国可以让他过一过诸侯国王的瘾。为此,吴曦向金国割让本由南宋控制的陕西四州。若在前代,土地和人口都是领主私财,他当然有权割让。但在宋朝——不行!

不行在哪儿?不在于你没有发令的权力,而在于部下不会接受你这样的命令。

四川大小军吏都是吴曦的亲信,甚至人民也认同吴氏的管理,正常情况下应该接受他的命令,但如果他要叛国,那就不再是自己的上司了。

吴曦命令陕西四州的军队撤离,让金军接管,四州人民坚决不干,但无力抵抗金军,于是纷纷自发涌入四川。吴曦派兵驱赶他们回去,一位名叫郭靖的义士对其弟说:“我家世代为王民,自金人犯边,我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现为吴曦所逐,我不忍弃汉家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于是投江而死,百姓都坚决不投金国!这位郭靖义士不知是否《射雕英雄传》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郭大侠的原型,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时至宋代,国家公民仍然必须交由官吏管理,时间长了人民还会很认同某些管理员,但已绝不能成为任何人的私财。

而吴曦的亲吏们呢?比百姓更简单——杀这个叛贼!一位仓储系统的小官:监兴州合江赡军仓杨巨源率先站了出来,鼓动军队前往伪蜀王宫诛杀吴曦。义军从容进入宫殿,吴曦的近卫根本不阻拦,众人轻松砍下吴曦首级,军民欢声雷动。后人论道:“蜀人知有吴氏而不知有朝廷,一旦曦为叛逆,诸将诛之如取孤豚(杀他就像拿下一只孤独的猪崽)。”

可见,解决藩镇独立的祸根,一方面是行政体系略有进步,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基础整体进化。所有,有人说宋朝解决藩镇独立之祸是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或是靠宋太宗废除节度领支郡云云,都只是一些表面细节而已。

3、更合理的官吏品级制度

人们一谈到宋朝官制就连连摇头:冗官冗兵、叠屋架床、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总之就是又大又烂。但作者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宋朝是人类在超远程电子通信技术成熟前,公共管理水平最高的政府,尽管其人口和国土规模大得让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民族无法想象。

这可以从品级制度谈起,品级决定官员的级别待遇,更决定了整个公共管理体系的内部结构,极大地影响着一国之公共管理水平。

隋唐官制共分九品,每品分正从,有些品级还分上下,一共20级。按最简单的方式理解,职务决定级别,你是什么职务就对应什么级别。但请不要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理解管理科学,那是汉朝以前的水平。汉朝的品级俸禄就很简单,直接由职务决定。但职位毕竟有限,有人立了功该升迁,却未必能空出更高职位来给他。比如汉武帝朝骠骑将军霍去病,他立下的战功更甚大司马将军卫青,但卫青已无处安放,霍去病也就无法升迁。汉武帝采用的折中办法是让霍去病继续担任骠骑将军,但“秩比大司马将军”,意即享受大将军待遇。后来常会有一些官员“秩比三公”、“秩比二千石”,以解决没有空缺,该升却无法升的苦恼。但这只是一种临时的人事安排,没有形成制度。

魏晋的门阀贵族都要捞个官,定个级别,但很多人又确实不想劳心费神地去当那个官,朝廷便常授一些勋官,这应该是最早的虚衔。后来虚衔不仅用于安置闲人,也可以授予功臣,以示荣宠。这种制度在隋唐得到发扬,很多勋贵头上顶着一长串拉风的头衔。隋唐以来的官制设计思想便是削夺重要职务的实权,古代的太师、太傅以及唐初还是实权要职的尚书令、中书令乃至六部尚书等都成为虚衔。周世宗更废除节度使统领藩镇的实权,仅作为虚衔荣授。宋太宗派出权知作为地方实际长官,那原有的所有地方官比如刺史、观察使、节度使都成了虚衔。宋太宗整理官制时发现:虚衔比实职还多得多呀!这反而为他提供了一个灵感——改用一套虚衔和实职双轨并存的新官制。这是人事制度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

宋太宗设计的官制中,不仅是荣宠的高官,而是所有官吏都有虚衔和实职。实职是具体的职务,也有品阶,但一名官员的级别并非由正在担任的实职而是由其虚衔决定的。所谓虚衔,正式的名称可为散官、阶官、寄禄官等,顾名思义是决定其俸禄但又无实掌的官阶。比如一个人当了一段时间官,论年资应该晋阶,但暂时没有上一级职务空出来。没关系,继续担任原有实职,虚衔按规定晋升即可,官阶、俸禄就都上去了。同样,如果一个人资历很深,职务很高,但需要更合适的新人来接替实职,也不需要降人家的级,带着高虚阶去担任其他低品级的实职即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灵活的人事体系。

当然,宋朝的官制远非一个虚衔、实职就能概括,还有荣衔、爵位、勋官、加官、差遣等许多名目。到后来实职(本官、职官)也虚化了,临时的差遣才是实际岗位。我们现在看史书,一个人前面的头衔一长串。比如翻开《资治通鉴》,第一行便是作者自称“臣奉敕编集”,姓名前面有九个官衔共52字。很多人一看就眼晕了,连连惊呼:“宋朝官制这么复杂,管理能不乱吗?”当然不会乱,官衔再多再复杂,只要有一套明确的规则,自然能井井有条。320年的宋朝,从未听说出现过人事管理混乱的例子。事实上,这套官制并不复杂,我们不妨再举两个实例。

先看一个文官的例子:太师、魏国公、观文殿学士、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秦桧。

太师:正一品荣誉加衔,不实掌任何事务。秦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品秩和实权均为极致。隋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班秩在宰相、亲王之上,荣宠犹在,但已无实权(实际上不先当十几年宰相也别想混到这样的荣衔)。这个放在最前面的虚衔代表了秦桧的级别地位。事实上三公已经不是一般的阶官,文职阶官最高只能到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秦桧是在担任多年宰相后,步步晋升至这个最高荣衔的。

魏国公:爵位。相当于一种很高级的虚衔,也没有任何实务,但爵位不退休,可以带进棺材。不过前代的爵位可以世袭,宋代爵位一般只能终身。

观文殿学士:文官常见加衔,正三品。

尚书左仆射:理论上是实职,但南宋的实职(本官)也已经虚化。左仆射仅仅作为诸位同平章事中首相的象征,但前提是有同平章事这个差遣。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政事堂议事以及轮值政府正印的资格,加上才是真宰相,宋初无定员,后惯例加于左、右仆射为首相和次相。这便不是一个职官,而是差遣。

枢密使:最初枢密院长官单列,南宋以来常由宰相兼任,枢密院的日常事务则由副官主持。

这是一个官至极品的例子,三品以下的官员就没那么多荣誉加衔,一般就三个职务:虚衔、本官、差遣。虚衔是级别,本官是正式编制,差遣是临时指派的岗位。这个所谓的临时往往有个三四年,后来逐渐形成任期制度,所以天下的地方官均为权知,连续权知了300多年,加上明朝600年。

再看一个武将的例子:少保、武昌郡开国公、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太尉、枢密副使、京西湖北东路宣抚使、神武后军都统制岳飞。

少保:正一品荣衔,和秦桧的太师一样,只不过岳飞30多岁就被搞死了,多活几年应该也有机会混个太师当当。尽管岳飞从没当过真宰相,但由于有了少保虚衔,也被尊称为岳相公。

武昌郡开国公:爵位,同上例。

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在唐朝令皇帝闻风丧胆的节度使,不过放心,在宋朝只是武将常见的从二品虚衔,没有任何实务。

太尉:宋初太尉是仅次于太师,高于太傅的正一品荣衔,后不设。南宋作为最高武衔,正二品。和秦桧一样,当阶官分别超过了文官和武将的极品后,就开始加正一品荣衔。

枢密副使:枢密院副官,岳飞曾短暂出任,但由于没有加参知政事,所以也并非真宰执,更多只是个荣誉。

京西湖北东路宣抚使:战时设置的地方长官,由朝廷派出统领相当于今河南、湖北两省的一切军政事务。按理说这种职务比汉刺史、唐节度使实权更大,但我们说了,由于宋朝的社会基础进化,并未出现过地方官专权。有些现代人设想岳飞有机会在鄂州自立,其实他的基础比吴曦都还差得远呢。再说,不要把民族英雄想成孤豚嘛!

神武后军都统制:差遣。神武后军这支部队的军事长官,直接率领该部,这才是岳飞的实际工作岗位。

事实上,他们还有一些上柱国、大将军之类的勋官,不过在宋朝实在没什么用,一般的史料都懒得记载了,只有司马光在自己作品上署名时才会一个不落地写上去。

那回看宋朝是不是真的冗官冗兵?先用数据说话,据《元丰类稿议经费》:“景德(宋真宗年号)官1万余员;皇祐(仁宗)2万余员;治平(英宗)并幕职州县官3300余员,总2.4万员。”也就是说宋朝官员大约2万,而总人口约1亿,官民比约1/5000,这实在是一个非常低的官民比。那为什么总有人说冗官呢?无非是官制复杂,很多人一看眼晕,便产生了一种官很多的错觉。但实际上一个人就要加七八个官衔,所以官名虽多,当官的人却未必真多。

可能会有人会说:虚衔晋升太易,高官太多,国家财政负担就会很重;职务与级别分离,容易造成实职任免的随意性。或许还有人说:当官的怎么升降关系老百姓啥事,费那么多笔墨讲这个干嘛?

其实,这个关系可大了。组织人事是一个公共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结构基础,优秀的吏治才能产生清明的政治环境,才能向社会提供更优秀的公共服务。凡是智力正常的人民都愿意略付一点高价购买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而不会吝惜那么一丁点官俸忍受更低水平的公共服务。难道您希望您花钱买的芯片越来越贵,结构却越来越简单?

那宋朝这套官制到底好在哪儿?不妨与后来清朝实施严格的品级与职务来略作比较。

第一,解决官员后顾之忧。宋朝官员品级不受职务限制,大多数官员可以专心工作而不用将太多心思放在升迁上,年资一到或立下功勋自然可以升迁,而无须为了争抢有限的职位,万人挤过独木桥,成天勾心斗角不干实事。而且一般人当官,无故不能降级,那么采取虚衔、本官只升不降,差遣能上能下,就能避免尸位素餐。

第二,增强机构设置的灵活性。在机构设置和改革中,最敏感的就是职务增减。清朝职务和品级挂钩,如果想进行机构改革,撤并一些部门,势必会减少职务,造成一些官员无处安放。所以清朝搞机构改革,增加容易,减少则难上加难,结果只能越改越臃肿。宋朝将职务和品级脱钩,撤并机构时尽管会减少职务,但官员的品级不会因此降低,阻力相对就小得多,整个机构设置的灵活性都会强得多。

第三,减少议事中的奴性。很多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品级和职务脱钩就能减少官场上的奴性?没错,官场上有奴性很难免,但好的官制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先以清朝为例,假设您是一个部门的长官,那么部门召开常务委员会议事时,您的职务最高,具体工作由您负责,您的品级(资历)也最高——那还有什么好讨论的,直接您说了算不就行了?常务委员会制本是中华帝国的一个优秀创举,既可以集众智,又可以限制长官擅权。但如果形成一言堂,那会议的实质就会偏离议事本身,成了比官大,谁官大谁说的就对。而且常务委员会作为决策集体,比个人权威更高,一旦形成一言堂,不但不制约长官,反而会扩大个人权威,部门内设的权力监督和制约都会形同虚设,久而久之整个官场乃至全社会都会弥漫着越来越强的奴性。

而宋朝官员品级和实职分离,假设您接受某重要差遣,但由于年资不深,可能有些年长的副官比您虚衔、本官更高,那到底谁官大呢?凭心而论,这说不清楚。所以,我们不比官大,就事论事,这样就极大地避免了奴性。所以汉唐的张释之、魏徵还只是偶然出现,而宋明士大夫诤言直谏却蔚然成风,这既是社会进步使然,宋太宗创制的这种优秀官制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四,减小官员晋升难度。中华帝国结构庞大,但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低估了这种庞大的程度。20个品级,若逐级晋升,几时能入中枢机构?假如30岁中进士,由从九品登仕郎开启仕途,每3年升一级官,也要78岁才能升到从二品的签署枢密院事,才有资格到政事堂去坐最后一把交椅。上面还有同知枢密院事、知院事、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同平章事还分昭文、国史、集贤三级。如果实职还是有限的,是否还能保证每3年升一级?霍去病是皇帝的侄儿,还被卡在骠骑将军这一级,恐怕要想升到从九品就要被卡死了吧。

其实,这意味着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偏弱。尤其是宋明社会,最优秀的政治传统就是全社会参政机会,但如果晋升层级过多,难度过大,事实上就会有效防止来自底层的优秀人才进入上层。到最后就会发现:草根阶层寒窗苦读,怀着经世济民的理想踏上官场,但就算以最快速度升迁,须发皆白亦只能止步于四五品而已,唯有那些勋贵世家才能以连续不断的破格晋升挺进上层。

宋太宗巧妙打破这种藩篱,使更多的草根阶层早日挺进中枢机构。譬如名相寇准,30岁时名动天下,便准备任用为宰执,但他当时职官仅至从六品尚书虞部郎中,按转迁之制,就算大跨步破格提拔,也最多到从四品左谏议大夫。但如果再加上枢密副使这个相当于正二品的差遣,便可参议白虎节堂,承担宰执的实际工作。而论虚衔品级,岳飞18岁从军,27岁授刺史,31岁做节度使,38岁为正一品少保。他显然没有逐级晋升,而是以功劳大小确定每次晋升跨越的级数。只有这样才能使底层人士有以才华或功高挺进高层的机会,形成全社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被某些世家始终把持。

治理国家的重点在于吏治,搭建好优秀的公共管理体系组织架构,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优质的公共服务。而宋太宗,他非常凑巧地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既终结了五代乱世,突破了中国社会发展至隋唐的瓶颈,又构建起一套规范的国家体系,社会生产力又处于一个飞跃的前夜,他将为这个伟大的民族带来一个怎样的巅峰盛世?

七、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的巅峰盛世

同类推荐
  • 明朝大善人

    明朝大善人

    两眼一睁一闭,来到了大明朝!日行一善,万家升佛!
  • 凡人家族史

    凡人家族史

    这是一部凡人世界的生活史,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老人的一生,无论经历了什么都积极努力的活着。
  • 大赵雄风

    大赵雄风

    赵峥说:“当皇帝什么的,最无聊了。”于是他当了大赵有史以来最贤明的君王。赵峥说:“打仗什么的,劳民伤财,要少打。”于是他开疆扩土,把邻国变成了本国。赵峥说:“大赵热爱和平,应当做世界典范。”于是大赵的旗帜,插遍了全球。赵峥说...好吧赵峥不想说话了......
  • 大宋王爷下南洋

    大宋王爷下南洋

    天潢贵胄,凤子龙孙,出生显赫的大宋齐王殿下,竟然舍弃与身俱来的富贵,爱上了变幻莫测、杀机四伏的海洋。
  • 征戮

    征戮

    自上古盘古开天,清升而为天,浊沉而为地,日月变换,阴阳交替,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人之部族征战不断,东皇太一见各界杀戮不休,征战不止,以一己之力化而为印,以封六界,从此凡世得以清净,直至商朝气数已尽,周天降世,天下又生变故.......
热门推荐
  • 荒唐情事

    荒唐情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获取顾可琛的第一手八卦新闻,罗卿卿不惜在凯越小区苦守两天一夜!结果顾可琛以采访之由,行强吻之实。面对顾可琛英气又妖孽的脸,罗卿卿用自己全部的理智果断拒绝:王子爱上灰姑娘,而且这个王子还是个镶钻石的,言情小说写写就好!可即使是这样,她还是悲催地成……
  • 生死与命运

    生死与命运

    神秘的宝图,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轮回之间,奇异的空间即将拉开序幕!
  • 王爷的小糯米

    王爷的小糯米

    墨孜固一直盯着那只最大的兔子,然后拿了起来,既然这只兔子是她做的,那我拿走了可不可以当个信物呢。“小糯米,这个兔子你可不可以送给我啊。”常绾柠还没明白小糯米叫的是谁,就稀里糊涂的把兔子放在了墨孜固的手上。过了好一会儿,才问“小糯米是谁?哥哥,你在叫我吗?”墨孜固被常绾柠的样子,蠢哭了,“笨蛋,小糯米就是你啊,我以后就叫你小糯米了。”“为什么?”“因为这是我给你取得名字,独一无二的,别人都没有的。”
  • 艾伯尔大陆

    艾伯尔大陆

    一个游戏程序员,在利用设计好的游戏漏洞,得到一件属性超bug的神器之时,却因为意外穿越到了异世界艾伯尔。幸运的是,他不是一个人,还有那件神器。这是一个普通人在异世界生活,冒险,恋爱的故事……
  • 疯子——一个实习心理医生的精神探险

    疯子——一个实习心理医生的精神探险

    《疯子:一个实习心理医生的精神探险》是一部心理小说,主人公为年轻的实习心理医生——托马斯·霍顿。作者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与病人及同事的交往经验,用诙谐幽默的文笔,超现实主义的想象以及东方哲学的暗示,生动刻画了一名实习心理医生的心理活动,表露出精神病治疗实践中的荒谬和唯心主义。在治疗新病人——一个无名氏“约翰·杜伊”的偏执行为时,霍顿终于精神枯竭,身心受创,陷入自己是否正在失去对现实的掌控这一人生思考中。
  • 让学生勤于动脑的66个故事

    让学生勤于动脑的66个故事

    励志就是勉励自己勤奋向学,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志,就是心愿所往,心之所向,是未表露出来的长远的打算。汉代班固《白虎通·谏诤》里“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的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应该从小学起,终生不辍。
  • 没公主命却有女王心

    没公主命却有女王心

    长的漂亮还性感妖艳,这不,得罪不少人,口头禅:你太笨了。
  • 牛奶巧克力般的甜

    牛奶巧克力般的甜

    最近,边会长看上了一个转学生。顾挽风问他:“边会长,你为什么不近女色啊?” 他勾了勾唇:“禁欲。” ·一周后·顾挽风捂着嘴指他:“你你你怎么老是撩我!”边会长一脸无辜:“是吗?我怎么不知道。”顾挽风生无可恋地望天:呵,男人。*“我知道我为什么中你的毒了。”“为什么?”“因为你太甜,像牛奶巧克力。”“......油嘴滑舌。”顾挽风扑到他怀里。
  • 信则有兮

    信则有兮

    我本是一个好有天分的服装设计师,阴差阳错进入了不同的几个平行世界,啊,比道理还深刻的道理,比幸福还幸福的故事,比感叹还感叹的经历,比沉默还沉默的思索,比不说还不说的参考,都在里头...
  • 爱上一座城(林徽因文集)

    爱上一座城(林徽因文集)

    《爱上一座城》是林徽因的建筑学论著,着重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些学术文章既科学严谨,又因清新优美的文字而别具风韵,读之,雕梁画柱间如入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