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60200000002

第2章 上古之玄幻序曲——商太宗太甲(1)

一、中华帝国的传说时代

谁是中华帝国第一位太宗?据流传至今的文字版史书记载,商朝首创谥法系统,所以商太宗太甲便应该是第一位太宗,理所当然他便应该作为本书第一位主角。

所谓商朝,显然不能将其与秦朝以后的朝代相提并论,彼时之中国亦无法称之为帝国。本书主要内容当是中华2000年帝国时代,本篇只不过开端肇始,似乎更应在序篇一笔带过。然而一部著述,可以无尾,留人以遐想,却不能无头,陷人以迷茫。所以本书单列一篇,既是为第一位太宗单独成篇,也可以概述先秦故事,讲明中华民族的上古渊源,使后人明白各种道理来之有据,并非偶然。

中华民族向来有文字记载历史的传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尤以正史精神著称。这便不同于其他民族,以口述作为历史传承的方式,很多故事编得言之凿凿却不经意间突破了逻辑底线。宙斯、雅典娜、路西法更是正史中的常客,以至于已经接受信史思想的现代西方史学界,至今未能根治间歇性人神不分的病根。

客观的说,《史记》的前几卷在后人看来也未必算得上正史,相信太史公司马迁用区区四卷概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在当时看来应该是人类的总起源),应该和作者现在写本篇的想法相去不远。

后人习惯将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称为三代,再往前就是传说时代了。虽然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甚至四书五经都记载了一些三代的情况,但是作为一位理性且无极端宗教思维方式的中国人,作者还是对关于三代的史料持姑妄听之的态度。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人也都持类似态度,三家注本的《史记》中,三位唐宋的注解者注解的字数比太史公原文多十几倍,你基本上要在注解中去找原文。这些注解主要都是考证《史记》的谬误和自相矛盾,三位唐宋才子抽得太史公欲仙欲死,他老人家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后悔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接受宫刑而不直接去死。

如果从纯粹的历史学角度出发,三代的要义便在于考证,因为这些史料错漏百出,简直就是考证主义者的金矿,只因为你生得比较晚,就有机会把司马迁这样的巨擎抽着玩儿。然而从某种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些记载的真伪或许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后人对某种表述的认同方式。中国人选择性的保留了上古时代尧舜禹汤几位圣君的正面典型故事,再适当的加以夸大,将其作为后世帝王的标杆,既可鞭策在职的政治家,更可作为全社会共同憧憬的方向,这正是历史学的一个功能。

探索先秦历史,我们还是以《史记》为线索。原版《史记》第一卷是《五帝本纪》,唐代司马贞又加一卷《三皇本纪》,然后是《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其中殷即指商。史记三皇五帝带领华夏民族走过了蛮荒时代,大禹之子夏启建立夏朝,规定“国王永定”。夏王是华夏民族永恒的王者,似乎可以视为第一个正统王朝。约在西元前1600年,国君传至夏桀。夏桀残暴无道,大约生活在今河南商丘、山东曹县一代的商族部落首领子履经过充分准备,率领商族以武力攻灭夏朝,建立新的商朝。子履即为商太祖,亦称商汤、成汤、武汤。商朝初定都亳都(今山东曹县附近),后经常迁都,直到第二十世帝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才稳定下来。后来周朝为了显示对商的轻蔑,不称商而以殷代称,所以后世常称殷商。

商汤灭夏建商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改朝换代。请注意,改朝换代这个词在中国人看来并不突兀,但在大多数民族看来却是相当陌生且刺眼。因为绝大多数民族其实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一个国家(部落)一旦确定主人便永世相传,不能更改,可能被外族吞并,但不可能发生内部的所谓改朝换代。夏朝也规定了“国王永定”,但夏臣商汤攻灭夏朝,新建商朝,打破了这一规则,史称“汤武革命”。位列四书五经之首的《易经》赞其“顺乎天而应乎人”,说明这才是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正确模式,正是这样的模式开启了多姿多彩的中国历史。

从历史进步的意义讲,改朝换代这种机制赋予了中华民族独具一格的生机与活力,每当历史进行到需要重大变革的节点处,总会有一场适时的革命来催生新王朝带领全民族革除积弊,走向新的文明阶段。正因如此,发端并不算特别早的华夏文明(比起巴比伦、苏美尔等文明而言,华夏其实不太好意思自称“古”文明)才能在三代逐步走到世界文明的前端,从秦朝开始引领世界2000年。

当然,从现实的政治意义讲,这种模式为统治者带来了更多麻烦,他们需要花更多精力和心思来保持本朝的统治地位,所以才有了本书所言太祖费力打天下,太宗更费心思坐天下的模式。而从更现实的文学意义讲,如果没有改朝换代,作者又哪来十几个太宗写给您看呢?

而本篇即将登场的全书第一位主角,他现在非常紧张,如何制定商朝的模式,塑造商朝的国风,使其国祚绵延?当您看过商太宗太甲的故事,一定会明白太宗的工作比起太祖,虽然没有浴血厮杀,却又有多么不一样的惊险!

二、阴影下的主角

伊尹、太甲。这两个名头哪个更响?更能代表殷商初年的优秀政治?显然是伊尹。后人常用“伊尹、霍光”来形容大权独揽却又忠心为国的名臣贤相,甚至一说伊尹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前的“元圣”。《太宗说》第一篇主角当然只能是商太宗,但任何人都会发现伊尹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主角。就算是强要把商太宗写成主角,也只能是落在伊尹阴影下的主角。

据《史记》记载,商太祖本立嫡长子太丁为太子,但没来得及继位就死了。太祖驾崩后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在位3年驾崩。帝外丙之弟中壬又继位,在位4年驾崩。没有确切史料显示帝中壬还有没有弟弟或儿子,那他的王位应由谁来继承?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商王室内斗起来麻烦可就大了,别忘了商朝自己开启的革命模式,对自己也是有效的。

就在这时,太祖的托孤重臣伊尹站了出来。

伊尹,生卒年不详。《史记》称其名为阿衡,伊是他受封的地名,尹是商初最高官职,相当于首相。但《孙子兵书》称其姓伊名挚,阿衡才是官名,《吕氏春秋》也持相似观点。

据说伊尹本生于伊水(河南洛水的支流),后流落到有莘国当自耕农。伊尹研究天下大势,认为夏朝必亡,他希望有莘氏能担当起灭夏建立新朝的重任。为此他不惜放弃自由民身份,到有莘氏宫中去当奴隶。伊尹通过高超的烹饪技术获得有莘氏首领的宠爱,却不幸发现有莘氏与夏王同为夏禹后人,很难担当革命领袖。经过继续搜索,伊尹发现商族领袖成汤非常适合作为灭夏的领袖,于是趁商汤迎娶有莘氏的一位贵族女子为妻,作为陪嫁嫁到了商汤家。后来商汤发现这个陪嫁奴隶才能出众,遂免去奴隶身份,逐渐成长为重臣。

这段来历极具传奇色彩,不过可信度不高。《史记》也提供了另一种说法,说伊尹精于烹饪,并结合神农氏的中草药理论科学,发展出中医药汤剂工程,由此名声大震。伊尹又精研三皇五帝、尧舜禹汤的治国之道,被有莘国礼聘入宫,担任师仆,负责教育贵族子弟。这据说得到了甲骨文考据的验证,如果包括甲骨文记载的话,那么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教师便是伊尹而非孔子。商汤仰慕他的才名,五次前往力邀,才请得伊尹归为辅佐。这显然是“三顾茅庐”的故事原型,而且《吕氏春秋》《资治通鉴》都认可伊尹是中医药汤剂的发明人,此说可信度似乎更高。

根据零散史料判断,夏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奴隶主将过多奴隶用于奢侈的家庭服务,承担生产任务的自由民劳动力不足。而伊尹将大量奴隶投入到物质生产中,改善了生产力结构,推动商族强盛。商朝建立后全国都采用伊尹的治国理念,一时欣欣向荣,伊尹树立起崇高威望,商汤驾崩后自然成为托孤重臣,大权在握。伊尹从有莘国当师仆开始,就当惯了帝师,虽名为商臣,但商汤就把他当做老师,到商汤的儿孙辈就更加尊崇。伊尹自称先知先觉,要使天下人民后知后觉。不过当时硬件条件实在有限,别说什么造纸印刷术,连成熟的文字都还没有,所以伊尹虽亲自兼任教育部长,但商朝的文化科教事业似乎成就一般,大家依然是文盲,只是都知道了有伊尹这么一位先知的存在。

当王位继承人出现疑问时,连续辅佐了几位商王的大先知伊尹的意见就非常重要。最终伊尹的选择是太丁的嫡长子也就是商汤的嫡长孙——太甲。

这似乎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游牧民族兄终弟及,最终又传回给长兄儿子的朴实模式,但需要提醒的是,联想一下就行了,千万别联系起来。商汤是立过儿子太丁作为太子,只是因为太丁自己不争气,死在了老爹前面,没过上坐王位的瘾,继位的仍是商汤的儿子而非弟弟。至于帝中壬没能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很可能是因为没有儿子,所以传给了最有资格的侄子,仍是传子的一种变通。可见太甲的继位,恰是在维护父子相继模式,而非游牧民族的兄终弟及。

当然,如果要帝中壬自己行使权力的话,未必就轮得到太甲,这还是伊尹拿的主意。所以太甲能够成为商太宗,着实应该好好的感谢伊尹这位与至圣孔子齐名的元圣。

三、知错能改是好太宗

帝太甲登基后,深刻认识到肩上重担,全心全意做一个好首领。伊尹也尽心辅佐,连写《伊训》《肆命》《徂后》等几篇著名的公共管理学论文,论述商汤(在他辅佐下)的治国之道。帝太甲虚心接受,君臣上下都非常和谐,据说前三年经济增长,物价平稳,堪称盛世,人民齐声称颂太甲是个好国王,伊尹是个好宰相。这时帝太甲有点飘飘然了,觉得老子这么能干,从小博览群书,现在达到顶峰,往前三百年、往后三百年,没人比我更优秀,我看了那么多《知音》《读者》《故事会》这样的人文社科书籍,为啥还要看你个糟老头子这些莫名其妙的论文?

夏商的历史记载实在不太清楚,作者也不能确定帝太甲的准确年龄,所以不能确诊是不是青春期逆反心理,但症状肯定是符合的——凡是伊尹作出的决策,太甲都坚持反对;凡是伊尹的指示,太甲都始终不渝地去破坏——这并非太甲真的觉得伊尹的政策不合理,而是为了通过反对他来彰显自己的存在。对此伊尹老师非常头疼,又写了多篇政论来规劝。诚然,历史上不乏被老夫子的微言大义感动得浪子回头的坏学生,但是当这个坏学生的爸爸、叔叔都死光了,自己还当了国君,就没那么容易被几句话劝得回心转意了。

帝太甲为了彰显自我,改变了伊尹的治国之道,成为一个标准的荒淫之君,据说还暴露出了残暴的一面。伊尹屡谏不改,最后他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放逐太甲!

是的,您没有看错,宰相伊尹放逐了国君太甲。

同类推荐
  • 大儒生

    大儒生

    写的是一个现代有才宅男回到明朝谋生活的个人奋斗史。怀着对传统儒文化的向往和想改写历史的追求,他尝试了各种能破解东方文明可能转轨的假设,种过玉米,抄过兵书,炼过钢铁,研究过火药,但答案好像只和"他自己"有关,那就是,从现在起,要把这个“儒”字写成什么样?用什么写?怎样写?有明一朝,大儒辈出。但,仍需要有位更有才的精神领袖带他们走向更好的前途。
  • 庶逆

    庶逆

    他是一个庶人,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庶人,混战不休、人如草芥的南北朝,因着他的到来而变得更加热闹了。。。读死书?还是死读书?尊佛?还是灭佛?道士?炼丹驱鬼只是小道!士族?姓名是浮云……豪门?别让他揪着小辫子!QQ群:149559421,新人新书,考虑多有不周,欢迎各位书友多提宝贵意见,果冻先行感谢!
  • 破灭三国

    破灭三国

    我不花心,只娶一人。我不厉害,硬刚外族。抄曹操家底、拆袁绍的庭住、再断三家的财路!抢收东汉末年的名将,先灭三韩、再灭扶余,什么高句丽、鲜卑你们不愿意?听我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怕了吧!晚了,男人?跟我去中原种地去,女人?我们大汉的小伙子想找你聊聊人生,谈谈理想……
  • 浴秦故综

    浴秦故综

    以一己之力来改变天下格局,也许会有错过,但绝不会辜负
  • 武丁中兴

    武丁中兴

    武丁励精图治,使一个小方国,变成了一个强盛的帝国,他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他积极进取,对内重用甘盘、傅说、侯告等贤臣,对外他打造了妇好、虎、蟌、禽匕、沚等名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包围战,就出自武丁之手。当中华文明幼小时,他呵护了中华文明,使其不受摧残。四大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才是从没间断的文明。在这里,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面。
热门推荐
  • 做人要学曾国藩 做事要学胡雪岩

    做人要学曾国藩 做事要学胡雪岩

    善于识人用人是曾国藩成功的根本要诀。他对于人才非常重视,不论在何时,都注意留心人才。他认为,“为政之要,首务得人”,“得一好人,便为天地消一浩劫”,“多事之秋,得一人则重于山岳,少一人则弱于婴儿”,“除得人之外,无一事可恃”。
  • 半位面

    半位面

    “您好,少爷。从今天起,我是您的侍从霖雨。”“不用拘谨,叫我林若就好。”
  • 元帝九山

    元帝九山

    万年前,这里走出过一位灵帝。万年后,灵帝的后人再次踏上这同一条路。他能否守住一生挚爱,再现先祖辉煌?命运之下,万事未定。
  • 龙砥传说

    龙砥传说

    神龙一族突然全部灭亡且看主人翁将带龙族重新回归巅峰
  • 与我温暖

    与我温暖

    首席舞者秦蜀瑜意外深陷一场连环凶杀案,案件扑朔迷离,H市新上任的警署队长潜溪接受此案。感谢一切相遇,他说“希望不久的将来,希望我们不止会是朋友。”离真相越来越近的同时,似乎秦蜀瑜也在向潜溪靠近着。
  • 悟空梦

    悟空梦

    我乃花果山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也!九九八十一变在身!筋斗云在脚!火眼金睛在眼!如意金箍棒在手!举棍问:谁是去来?长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呀?贫僧从西天大雷音而来,去往东土大唐传佛诵经!我在梦中梦,梦在我中我!闭眼一轮回,开眼一乾坤!西游……
  • 害相思

    害相思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暗恋未成双
  • 均衡之界

    均衡之界

    为梦想、开创自己的世界。为爱情、开创自己的世界。为亲人、开创自己的世界。加入我们吧、我们在开创、魔的世界。
  • 封尘风云录

    封尘风云录

    天地轮回,世间百态,无轮无回,唯一心尔,顶峰寂寞,低估孤单,纷乱世间,可测亦不可测,问天下谁人能知?皆知尔,皆不知尔,何因何果,尘封盛世?
  • 赤睛妖面

    赤睛妖面

    苦心孤诣半逢春,晴空一夜月悲鸣。椅窗空赋未现月,案台枯灯影相吊。瑟瑟晚风袭人心,声声难楚叹尽否?世间此梦终会醒,走马过灯蝶化影。――――《赤睛妖面》謹?咲咲心(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