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08900000062

第62章 后 记 报业大佬 (1)

下面这番情景是对默多克作为一个报业人的特写:

一天早上,我和自己的研究助理莉拉·德·克雷斯特来到默多克的办公室,想要作一次采访,以写作本书。这位77岁的媒体大亨正弓着腰打电话,他正在给编辑口述一篇新闻稿。默多克昨晚出去了,碰巧有了新的灵感,现在他想敲定这篇稿件。他谈话的内容完全就像一个记者:应该给谁打电话?怎样得到对方的电话号码?对方会证实提问的内容吗?他大声咆哮,不耐烦,只想得到事实。这位老人穿着白衬衣和汗背心,做着自从1953年他接手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新闻报》以来所从事的最基础的工作。做这项工作是默多克的专长,他仔细分析每个回答,把每个问题都重新梳理一遍,把每个要点再重复一遍。他的笔记本慢慢地就用完了,他对这个行业真是驾轻就熟。现如今还有几个媒体界的老板是这样亲历亲为的呢?默多克并非新闻业的破坏者,而是新闻业的践行者。

另一方面,默多克正打算中伤一个人。他参加了一个晚宴(他成了时尚人士聚会中的常客,这让人有些想不通),他听说希拉里·克林顿的一个资深顾问是一家在线色情公司的合伙人。默多克不喜欢这个顾问,他也无法喜欢希拉里·克林顿。尽管这个故事听上去像是经过多人转述的花边新闻,但仍很具有可读性,也给他认为不过是一堆粪土的人脸上又抹了黑……

不过,这个故事最后并没有发表,不了了之了。他一遍遍地修改这个故事,这是默多克确保听来的绯闻、猜测确实无误的常用做法(他也安排了《纽约邮报》的一个记者专门跟踪这则新闻,但最后也无果而终)。

默多克其实并不需要非得把这样的小道新闻发表出来使之变为一则大新闻,他本身就算得上是纽约流言蜚语的最大情报交换站了。在采访他的几个月间,我发现如果要有什么办法来吸引他的兴趣,那就是告诉他一则有价值的小道消息。听到这样的消息,他马上就会由阴到晴,开心不已。本来他还是无精打采的,现在马上就精神抖擞了。小道消息(以及商业机会)能给默多克带来生命力。

迈克尔·布隆伯格想要收购《纽约时报》的消息或许就是这样被弄得人尽皆知的。我当时和布隆伯格提到这一点的时候只是猜测而已,不过这一猜测涵盖了默多克最感兴趣的两个话题:彭博社是默多克敬仰的翘楚,而《纽约时报》则是默多克讨厌的对手。听到我的这番猜测之后,默多克一下子就怔住了,嘴也张大了,他很快在脑子里分析了这一信息,然后对我说:“这是笔好买卖,我会问问他(迈克尔·布隆伯格)。”就这样,这个谣言马上就传得尽人皆知了。默多克见人就说这则消息,最后把这一消息变成了“事实”。布隆伯格市长的心腹也喜欢这则消息,他们自己也开始谈论这则消息了。布隆伯格看起来也很喜欢这个点子(只是不温不火地予以了否认),而默多克认为布隆伯格有可能真会采取行动。

默多克是一个麻烦制造者,是道貌岸然的新闻界里一个假仁假义的麻烦制造者。

2007年8月,在新闻集团成功收购了道琼斯之后,加里·金斯伯格对自己的老板说他打算去巴黎参加比尔·克林顿助手和手包设计名师丽莉·拉菲利的婚礼(金斯伯格也很清楚大老板喜欢听到绯闻)。金斯伯格对默多克说,这次婚礼很像一个名流派对,参加者包括亿万富豪罗恩·伯克勒、史蒂夫·宾以及比尔·克林顿。默多克接下来的做法是想要写出一篇好的报道,但他的做法让金斯伯格感到恼火,默多克给《纽约邮报》的总编辑科尔·艾伦打电话,让报社的小道消息版马上派一名记者火速赶往巴黎。最后这篇报道的标题让金斯伯格都惊愕万分—“比尔和哥们浪荡巴黎”。

在默多克买下《华尔街日报》8个月后,《华尔街日报》变成了报道质量更高的一份报纸。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华尔街日报》逐渐出现了潜移默化的进步,它对影响市场和经济动向的公司新闻变得更加敏锐,观点也不像过去那般吹毛求疵了。它的海外新闻质量能和《纽约时报》这样一流的美国大报媲美了。在新闻集团收购了《华尔街日报》几个月之后,尽管默多克辞退了《华尔街日报》原来的总编(本来默多克答应班氏家族不会这样做的),很多人关于他要把《华尔街日报》变为一份街头小报、糟蹋报纸声誉的质疑已经烟消云散了。不过,默多克又做了一件触痛班氏家族敏感神经的事,他答应要任命一位班氏家族成员来担任新闻集团的董事,结果他挑选的是娜塔妮·班克罗夫特,这位28岁的歌剧演员住在欧洲,平时和家里联系很少,即便是在家族产业发生如此大变动的时候,她也只和家里通过两次电话。没过多久,大家争议的焦点只剩下商业问题本身了:默多克承诺要把《华尔街日报》打造成一份全美大报,这一目标会不会让报纸失去原来的商业报道强项?让《华尔街日报》从一份专业性报纸转变为一份综合性报纸的建议到底是否合理?

这到底是不是默多克心底的真实计划,很难说。

默多克在公开场合说要把《华尔街日报》打造成一份涵盖政治和海外新闻的综合性报纸;而《华尔街日报》的总编罗伯特·汤姆森则向报纸的读者和广告商承诺,《华尔街日报》依旧会保留其商业类专业报纸的特色,它的报道重点并不会改变。这两位高管在不同场合的表态看起来就像是在谈论两份截然不同的报纸。

让大家感到疑惑的是,收购道琼斯之后,默多克不仅没有马上给《华尔街日报》印上默多克标记,而且对《华尔街日报》的前景似乎也没有一个明晰的判断。默多克对《华尔街日报》未来的发展方向持开放性态度,这份报纸迎来了新的春天。在默多克看来,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也在思考自己脚下蕴藏的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宝库。

事实上,默多克对他买下的这份报纸知之甚少,除了《华尔街日报》以外,他对道琼斯的其他业务近乎一无所知,而这些业务占到道琼斯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至于道琼斯的新闻总部到底在干些什么,默多克的理解既偏差也不正确。他完全支持让《华尔街日报》的用户享受免费的在线订阅服务,直到有人指出注重财务损益的潮流马上就会到来。默多克原来想要卖掉道琼斯旗下的小报,最后他却发现没人想买这些报纸(例如,新闻集团想要悄悄地把奥塔韦报系给卖了,结果却发现没有人愿意出比最低价高一分钱的价格,新闻集团马上又宣布拥有这些报纸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以及这些报纸对新闻集团的业务是多么好的补充云云)。美国报业的经营局面江河日下,金融危机后更是如此,这让报业老板们感到有些措手不及,默多克对报业经营的前景更是忧心忡忡。默多克本来希望新闻集团的楼宇能成为曼哈顿城中心的地标性建筑,但次贷危机的发生使得这一构想只能搁浅。

面对这些经营难题,如果用“恐惧”一词来形容默多克的心情或许有些言过其实,用“担忧”一词则是恰如其分的。他以往买下一份报纸往往会通过减价策略来获取竞争优势,而在收购《华尔街日报》以后,他却把报纸的价格从每份1.5美元提高到了2美元,这比《纽约时报》的价格还要贵50美分(他也把《纽约邮报》的价格从25美分提高到了50美分)。

默多克入主道琼斯8个月后,新闻集团的股价已经跌了35%。新闻集团的高管都把责任直接推到了收购道琼斯的交易上。尽管大家没有挑明,但言下之意,新闻集团经营不善主要是默多克的责任。鉴于报业的整体经营形势急转直下,如果默多克能够再等上半年,那么收购道琼斯的这笔交易也许能省下十多亿美元。金斯伯格和彻宁在电话中自我解嘲地估算公司让他们的股票期权损失了多少钱。

但是,道琼斯交易的幕后之谜依旧没有解开。这笔交易为何会发生?默多克为什么会选择《华尔街日报》?收购的意义到底何在?默多克的孩子和一些高管开始觉得,这笔交易可能是给他自己退休作准备的。默多克或许不想在世界各地奔波出差了,想和太太以及年幼的孩子多享受一些天伦之乐,因此需要一个足够好的理由让自己待在纽约。平常的下午,去趟《华尔街日报》毕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已经把整个新闻集团的业务版图都在各个王公贵胄之间作了划分:彻宁负责经营公司的美国娱乐业资产;儿子詹姆斯经营公司的欧洲和亚洲业务;默多克没有把澳洲的业务纳入詹姆斯的掌控范围,目的就是等待儿子拉克伦重新回到新闻集团;艾尔斯负责打理福克斯的业务;真正留下由默多克亲自掌管的资产只剩下《华尔街日报》和《纽约邮报》了。

不过,这只体现了孩子们一相情愿的看法,他们希望父亲能对现状感到满足,并在世界上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定位。这似乎也进一步印证了50多年来默多克是善于充分利用报纸的。

从《阿德莱德新闻报》到《世界新闻报》,再到《太阳报》、《纽约邮报》和伦敦《泰晤士报》,以及默多克的父亲当年创办的先驱与时代周刊报业集团,他所掌管的每家报纸都成了一种性格催化剂,使得他的个性出现新的变化。很多人指责默多克利用手中掌握的报纸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批评其实没有切中要害。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默多克是在用报纸改变着自己。似乎离开了报纸,默多克就很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也没有把报纸当成独立于自己性格之外的经营实体。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新闻集团的股东付出了56亿美元,换来的是一个性格发生巨变的默多克。

或者,我们可以说,原来的那个默多克已经不复存在了。

同类推荐
  • 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机制研究

    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机制研究

    2008年美国“次按”贷款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和机制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商业银行作为地位独特的企业,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具有比一般企业更大的影响力,它除了直接影响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外,还可以通过绿色信贷政策和其他社会责任战略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企业的社会责任价值观,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大局。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制度压力理论观点构成了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机制的重要理论基础。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独特的内涵,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标准也理应与一般企业具有差异性。
  • 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全案(中)

    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全案(中)

    本丛书具有以下特色:1.契用性与有效性。本丛书力求实用,从书目选择到具体的培训内容,紧扣中国企业管理工作实际,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同时十分注重培训效果,为管理者提供“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案,快速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企业竞争力。2.系统性与工具性。本丛书紧扣经理人日常管理工作的九大方面,内容广泛,体系全面,同时集知识、技能、案例、工具于一体,可作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参考手册,更是职业经理人自我提升的实用培训教材。3.资深实战专家编写。本丛书编委和作者不仅有实战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还有理论水平卓著的国内管理学界知名专家教授。
  • 李嘉诚教你把生意做大

    李嘉诚教你把生意做大

    提起“李嘉诚”,就会让人想到“财富”。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李嘉诚就是财富的代名词。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至今已经连续15年蝉联该榜榜首。在世界富豪排行榜上,李嘉诚排名第20位。他是经商赚钱的天才,也是管理企业、领导团队的帅才,但其实他还是一个出身贫穷的苦难少年。李嘉诚不仅是财富的象征,还是道德上的楷模,更是商业领袖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功充满传奇色彩,但又是一种必然,这是因为他懂得做生意就是做人,坚持以和为贵、分享共赢的经商策略。
  • 总经理必读的儒家14大用人真经

    总经理必读的儒家14大用人真经

    本书从儒家思想的宝库中,选取了涉及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大命题,并与管理细节紧密结合,以现代企业案例剖析管理技巧,引导管理者们“古为今用”。
  • 富过三代守住财富

    富过三代守住财富

    本书针对“创富难,守富更难”和“富不过三代”这种社会现象,从创业和守业的各个角度透视、分析国内外众多人物、企业的兴衰成败的故事。
热门推荐
  • 再遇沈前夫

    再遇沈前夫

    主角:傅清蝉沈丰年重要角色:林之安、严濑等大学时期的傅清蝉,软萌乖巧,对冷心冷脸的商场精英沈丰年,一见钟慕再见倾心,三见已是他的妻……婚后两年她以为自己的心早已被打击得“百毒不侵”,却原来还是疼了,可见纵使她情深,也抵不过与他的缘薄……22岁那年,她的学业结束了,她的婚姻结束了,她最亲近的家人也永远地离开了……26岁那年,兜兜转转,她还是回来了,又遇见了她的前夫沈丰年……都道往事如烟随风散,她与他却似乎总扯不清,连带着扯进旁人,乱了情缘……
  • 逆火

    逆火

    新书《剑刹》已发布,求各种支持!!!!!!!!!!
  • 炮灰女配想活命

    炮灰女配想活命

    苏小小转眼之间穿到了一个古早霸总文的小说里,本想避开男主,但是一看男主的颜,苏小小觉得她又可以了,,,不对,我只负责撩,不负责的,这肚子咋回事儿????
  • 逆战疯狂新世界之王者归来

    逆战疯狂新世界之王者归来

    王者新世界,正派与反派之间的较量,最终鹿死谁手?
  • 弃妇不言愁:全能掌柜跟我走

    弃妇不言愁:全能掌柜跟我走

    “阿芜,为何要逃?!”浑身散发着危险气息的男子步步紧逼,眯着眼问道。一直知道她不像外表表现得那般老实,却没想到居然会在新婚之夜逃婚!他看着被困在墙角与自己臂弯之间的女子突然低下头在她耳边恶劣的问:“你是觉得我进不了厅堂还是入不了厨房?或者,还是认为我上不了大床?!”阮青芜瞬间瞠大眼眸:“!!!”谁说古人是谦谦君子来着,站出来,我一定打不死他!
  • 斗罗之魂骨少年

    斗罗之魂骨少年

    李莽说:我不敢保证我的每一次深渊都闪光,但是我敢保证,我碰过的每一只魂兽都有魂骨书友群329518162欢迎大家加入看官大大们开新书了《我在斗罗炼仙丹》有喜欢的可以去瞅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毒药情人:冷情总裁难自制

    毒药情人:冷情总裁难自制

    酒醉的陌生男人进错房间,情感失陷的程诗薇误以为是旧情人求爱,随即发生了一夜情。次日男人匆匆离开,遗留下名表,诗薇以为是旧情人留念,于是随身带走;男人反身寻找,女子与名表一同失踪,只留一室芳芬和空了瓶的香水——毒药!原以为只是美丽的误会,谁知缘分早已注定,即便身隔千万里又是四年不相识,缘分最终让他们机缘巧合的重逢,重逢——“四年前,你是否进入过这家酒店的2802号房间?”“你是不是钟爱一款叫毒药的香水?”“你是否丢失过一块欧米茄的男士手表?”“这个长得像你妹妹的孩子其实是你的女儿!”“你早已在我的心中种下毒药的种子!”